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李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1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9期
  • 机构: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重庆401520
  • 简介:分娩是每个产妇必经的生理过程,分娩疼痛是生理性存在的事实,若疼痛非常剧烈则可能会影响母婴结局。实施分娩镇痛有利于帮助产妇降低疼痛感,提升自然分娩率。但是与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产妇的使用分娩镇痛的人数较少,剖宫产率较高。近年来,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医疗理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产妇选了镇痛分娩。但是,单纯的给予镇痛药物是远远不够的,在产妇分娩的整个过程中还应当给予全面的管理护理,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分娩过程顺利进行。

  • 标签: 产程;分娩镇痛
  • 作者: 叶小芳,姚敏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08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2年第12期
  • 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产科,福建 三明365000
  • 简介:目的:分析产妇在进行生产的时候应用自由体位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范围2021年7月-2022年8月,研究产妇数量156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8例产妇,前者第一、第二产程使用固定体位,后者第一、第二产生使用自由体位,对比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更短,疼痛评分更低,产后出血量明显更高,试验组发生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会阴侧切情况、应用产钳率、剖宫产率更低,会阴裂伤情况及临床满意度更高,与对照组各项数据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由体位可有效使产妇生产舒适度得到提升,充分发挥出产妇生产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可有效缩短生产时间,具有应用价值良好。

  • 标签: 产妇;自由体位;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产程标准管理下无痛分娩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筛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来本院经阴道试产的单胎足月产妇38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00例和观察组186例。对照组新产程标准管理下未经分娩镇痛处理,而观察组主要采用新产程标准管理下无痛分娩方法。统计两组产程、催产素利用率、剖宫产情况及产后孕妇出血量和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总产程(161.28±20.34)min,短于对照组的(182.09±35.31)min;观察组宫口全开时间(118.32±13.27)min,短于对照组的(220.47±40.18)min;观察组剖宫产前试产时间(797.43±29.57)min,长于对照组的(720.60±48.29)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5、11.935、7.716,均P<0.05)。观察组催产素使用率42.47%(79/186),高于对照组的33.50%(6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7,P<0.05)。观察组中转剖宫产、产钳或胎头吸引助产率分别为6.45%(12/186)、4.83%(9/186),低于对照组的34.00%(68/200)、10.00%(2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96、3.028,均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84.95%(158/186),高于对照组的62.50%(12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67,P<0.05)。观察组产后尿潴留、产后出血及会阴侧切率分别为3.23%(6/186)、2.15%(4/186)、6.45%(12/186),均低于对照组的9.50%(19/200)、8.50%(17/200)、17.50%(3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72、3.103、5.608,均P<0.05)。两组新生儿PCO2、PO2及p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产程标准管理下无痛分娩可有效提高催产素利用率,降低剖宫产率,改善分娩产程情况和新生儿脐动脉血气指标,而对母婴结局无影响。

  • 标签: 新产程标准管理 无痛分娩 母婴结局 剖宫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新产程标准的活动管理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在宣城市中心医院分娩的足月单胎初产妇1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新产程标准予以活动管理。采用模拟视觉评分法评估两组干预前和干预后的宫缩痛、腰背痛、下腹压力和焦虑心理。比较两组分娩方式、产后2 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干预后宫缩痛、腰背痛、下腹压力和焦虑心理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干预后宫缩痛、腰背痛、下腹压力和焦虑心理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顺产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和阴道助产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2 h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新产程标准予以初产妇活动管理,有利于减轻产妇潜伏期的疼痛感和焦虑心理,提高阴道顺产率,减少产后出血量,并赢得产妇对护理的更高认可。

  • 标签: 初产妇 潜伏期 新产程标准 活动管理 分娩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全产程分娩镇痛与第一产程分娩镇痛在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分娩的妊娠期高血压产妇150例,按照双盲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对照组实施第一产程分娩镇痛,研究组实施全产程分娩镇痛。比较两组产妇各产程时间、不同产程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分娩方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第一、二、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产程潜伏期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自然分娩、产钳助产及剖宫产发生率分别为73.34%(55/75)、13.33%(10/75)、13.33%(10/75),研究组相应值分别为78.66%(59/75)、10.67%(8/75)、10.67%(8/75)。两组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分娩镇痛方法均可有效缓解分娩疼痛,全产程分娩镇痛可减轻第一产程早期时间段的疼痛程度,对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胎儿健康无明显影响。

  • 标签: 妊娠期高血压 全产程 第一产程 分娩镇痛
  • 简介:摘要产程的正确处理对于促进安全分娩、降低初次剖宫产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正常和异常产程的认识、管理,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焦点和热点。2014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在《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2014)》中引入新产程的理念并推荐以宫口扩张6 cm作为活跃期的标志。而在2020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发布的《正常分娩指南》中,基于近几年发表的一些高质量的研究,则推荐以宫口扩张5 cm作为活跃期的标志。针对目前有关潜伏期与活跃期界定标准的争议,本文将对第一产程研究的发展史、特别是活跃期界定的变迁进行回顾及综述,阐明不同活跃期定义的依据及其变迁的循证医学证据,并就其对于临床实践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向临床医师更新产程处理中的理念,对产程管理有更多的耐心和信心,以促进阴道分娩,降低剖宫产率,为母儿安全保驾护航。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程中使用缩宫素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VBAC)孕妇的产程时限及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分娩的VBAC孕妇共331例。按照产程中是否使用缩宫素分为缩宫素组(83例)及非缩宫素组(248例),分析产程中使用缩宫素对产程时限及母儿结局的影响;进一步对缩宫素的不同使用剂量进行分组,分为小剂量组(<4.0 mU/min,44例)和中剂量组(4.0~18.0 mU/min,39例),分析产程中使用不同剂量缩宫素对产程时限及母儿结局的影响。结果(1)是否使用缩宫素孕妇的产程时限及母儿结局的比较:缩宫素组孕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明显长于非缩宫素组(P均<0.01);两组的分娩方式、会阴损伤及产后出血率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缩宫素组的新生儿ICU(NICU)入住率明显低于非缩宫素组(P<0.05);而两组的胎儿窘迫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使用不同剂量缩宫素孕妇的产程时限及母儿结局的比较:小剂量组孕妇的产程时限(包括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会阴损伤、产后出血率分别与中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胎儿窘迫率、NICU入住率分别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程中使用缩宫素与VBAC产程时限延长有关,当宫缩欠佳时可逐渐增加缩宫素用量以达到有效宫缩(最大剂量应小于20 mU/min),并不增加阴道助产率,也不影响母儿结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适龄健康足月孕妇产程中心输出量相关指标的变化趋势。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住院的适龄健康足月临产孕妇208例,分别在潜伏期、活跃期、第二产程的宫缩期和宫缩间歇期以及产后1 h共7个时间点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主动脉根部内径、主动脉瓣瓣环的速度时间积分及心率,通过计算得到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Wilcoxon检验。宫缩期及宫缩间歇期的相关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产程各时期心输出量相关指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结果(1)产程各时期宫缩间歇期与宫缩期比较:潜伏期中宫缩期心率、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均高于宫缩间歇期[分别为79次/min(72~84次/min)与76次/min(70~85)次/min、(77.9±13.4)与(71.1±12.8)ml、(6.9±1.2)与(5.5±1.1)L/min、(3.5±0.7)与(3.1±0.6)L/(min·m2),Z或t值分别为-2.03、-13.98、-14.19及-14.29,P值均<0.05];活跃期、第二产程宫缩期也均高于宫缩间歇期(P值均<0.05)。(2)产程各期心输出量相关指标的比较:宫缩间歇期:随产程进展,心率、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逐渐升高,在第二产程达高峰,在产后1 h下降(P值均<0.05);而每搏输出量总体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366)。宫缩期:随产程进展,心率、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逐渐升高,在第二产程达高峰,在产后1 h下降;而每搏输出量呈下降趋势,至第二产程降至最低(P值均<0.05)。结论适龄健康足月孕妇产程中心输出量相关指标变化显著,尤其在第二产程。因此,正确监测和管理分娩期血流动力学,对分娩期心血管功能的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妊娠 分娩,产道 产程,第二 每搏输出量 心排血量 超声心动描记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产程时限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阴道分娩的单胎足月初产妇的分娩资料,依据第一产程时长分为两组:第一产程≥8 h为观察组,第一产程<8 h为对照组,采取倾向性评分匹配(PSM),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 552例。根据第一产程时长,将观察组分为4个亚组:8~12 h组(8 h≤第一产程<12 h)、12~16 h组(12 h≤第一产程<16 h)、16~20 h组(16 h≤第一产程<20 h)、≥20 h组(第一产程≥20 h)。根据有无产程干预将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分为无产程干预观察组、无产程干预对照组、有产程干预观察组、有产程干预对照组。整理分析各组观察对象的临床资料,比较各组的产程时限及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率。结果观察组及其各亚组的第二产程时长、第一+第二产程时长均长于对照组(中位数分别为: 观察组0.8、13.3 h, 对照组0.6、5.1 h),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及16~20 h组、≥20 h组的产后出血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0%(124/1 552)、14.3%(41/287)、14.1%(12/85)、4.6%(72/1 5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无论是否有产程干预,观察组的第二产程时长及第一+第二产程时长均长于相应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无论是观察组还是对照组,有产程干预者的第一产程时长、第二产程时长及第一+第二产程时长均长于无产程干预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有产程干预观察组的产后出血率高于无产程干预观察组[分别为8.7%(110/1 263)、4.8%(14/2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第一产程时长增加,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率增加;第一产程与第二产程密切相关,且在一定程度上第二产程时长随第一产程时长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第一产程时长的增加,产程干预率升高,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率也升高,产程干预可作为临床上的警示,过多的产程干预预示着更高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率。

  • 标签: 产程,第一 宫缩乏力 产后出血 时间因素 分娩,产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责任制助产护理模式配合体位管理对初产妇产程及分娩结局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至2019年12月间于该院产科住院待产的初产妇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1~12月接受常规轮班制及传统助产护理的75例初产妇作为对照组,将2019年1~12月接受责任制助产护理配合体位管理的75例初产妇作为研究组,评估比较两组产妇干预后自我效能、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产前心理状态,并记录产妇产程进展情况、分娩方式以及母婴结局。结果经护理后研究组自我效能、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产前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第一、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自然分娩率远高于对照组,宫缩乏力、产后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责任制助产护理模式配合体位管理对初产妇围产期进行助产护理可有效加速产妇产程进展,整体提升产妇分娩质量及分娩效率,确保母婴分娩安全,值得在产妇助产护理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责任制助产护理 体位管理 初产妇 分娩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助产服务路径联合产程管理单在连续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产房行连续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产妇59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将2019年7~12月收治的产妇59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麻醉前后、产程中、产时与产后2 h内全程全方位予以产妇助产与支持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借助个体化助产服务路径加产程管理单实施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配合度,及产程时间、产后24 h出血量、泌乳始动时间等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等。结果观察组分娩配合度91.53%高于对照组的71.19%;观察组选择自然分娩占比约为88.14%明显多于对照组的62.71%;观察组自然分娩产妇平均产程时间、产后24 h出血量、泌乳始动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会阴侧切率、产后排尿困难率、尿潴留率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个体化助产服务路径联合产程管理单运用于连续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产妇可提升产妇分娩配合度,优化分娩方式,且缩短产程、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进程。

  • 标签: 个体化助产服务路径 产程管理单 连续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产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产程标准下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第二产程时长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新产程标准在商丘市妇幼保健院实行以来(2017年6月至2019年11月)行椎管内分娩镇痛的15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第二产程时间将其分为A组(产程时间<2 h,50例)、B组(产程时间2~4 h,50例)、C组(产程时间>4 h,50例)。比较三组产妇胎儿娩出后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指标[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结果B、C组Apgar评分低于A组,C组Apgar评分低于B组(P<0.05)。B、C组pH值、PaO2水平低于A组,C组pH值、PaO2水平低于B组(P<0.05);B、C组PaCO2、IMA水平高于A组(P<0.05);C组PaCO2、IMA水平高于B组(P<0.05)。Apgar评分、pH值、PaO2水平与第二产程时长呈负相关(r=-0.702、-0.767、-0.730,P<0.05),PaCO2、IMA水平与第二产程时长呈正相关(r=0.741、0.750,P<0.05)。Apgar评分与pH、PaO2水平呈正相关(r=0.771、0.695,P<0.05),与PaCO2、IMA水平呈负相关(r=-0.714、-0.728,P<0.05)。结论新产程标准下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第二产程时长延长时,会导致Apgar评分下降,脐动脉血气指标中pH值、PaO2水平下降,PaCO2、IMA水平上升。

  • 标签: 新产程标准 椎管内分娩镇痛 Apgar评分 脐动脉 血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足月单胎子宫腺肌病初产妇的产程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21年5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规律产前检查,单胎、初产、头位、阴道分娩的子宫腺肌病孕妇109例为腺肌病组,同期单胎、初产、头位、阴道分娩的非子宫腺肌病孕妇109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孕妇的一般情况、产程干预、母儿结局及产程时间。结果(1)一般情况:腺肌病组孕妇的孕前子宫体积[(66.8±23.7)cm3]大于对照组[(41.4±13.1)cm3],辅助生殖受孕比例[分别为31.2%(34/109)和7.3%(8/109)]以及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比例[分别为31.2%(34/109)和5.5%(6/109)]均高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孕妇的年龄、分娩孕周、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孕次、妊娠合并症(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甲状腺疾病)发生率、胎膜早破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产程干预及母儿结局:腺肌病组的中位产后出血量[300 ml(200~355 ml)]显著高于对照组[260 ml(200~300 ml);Z=-2.364,P=0.018]。腺肌病组产妇的临产方式、缩宫素使用、人工破膜、会阴Ⅲ度及以上裂伤、侧切的比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及1分钟Apgar评分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产程时间:两组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三产程、总产程、宫口开大0~1、1~2、2~3、3~4、4~5、5~6、6~7 cm所需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腺肌病组宫口开大7~8、8~9、9~10 cm所需时间及第二产程(中位数分别为20、18、15、12 min)短于对照组(中位数分别为23、23、23、26 min),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对产程的影响:腺肌病组中是否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者的产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腺肌病孕妇宫口开大7 cm后产程明显加快,需严密观察;第三产程应积极使用促宫缩药物预防产后出血。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妊娠并发症 分娩,产道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分析正常分娩第二、三产程的相关指南,并对高质量指南进行证据总结,为临床实践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以Johns Hopkins循证护理实践模式为理论指导,组建循证团队,系统检索国内外主要的指南发布网站、电子资源数据库、相关的学术团体及指南网等,评价指南并汇总最佳证据,检索时限截至2019年6月1日,由4名经过循证培训的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与证据提取。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篇指南,总结出人文支持、分娩陪伴、分娩体位、胎儿监测、延迟用力、会阴保护、宫底加压、预防产后出血、延迟断脐9个方面20条最佳证据。结论基于现有证据整合了正常分娩第二、三产程护理措施的最佳证据,建议母婴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促进最佳证据转化。

  • 标签: 循证护理 正常分娩 第二、三产程 助产 循证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产妇在新产程标准下第二产程时间>2 h对其母婴阻断效果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1日在北京佑安医院分娩的100例HBV携带产妇的病例资料,将第二产程>2 h的产妇作为观察组,将第二产程<2 h的产妇作为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新生儿均随访至7月龄,比较两组的主要观察指标(HBV母婴阻断率)及次要研究指标(手术助产情况、会阴侧切率、产时及产后2 h出血量、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两组新生儿产时HBsAg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7月龄时均无HBsAg阳性检出;观察组的会阴侧切和手术助产数量、产时出血量较对照组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与产后2 h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产程标准下第二产程时间>2 h的产妇不会增加乙肝母婴传播率,但是时间>2 h后,更容易增加手术助产和会阴侧切的概率,增加产时出血量。因此对乙肝产妇实行新产程管理时要综合考量,以保障母婴安全。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产妇 新产程 第二产程 母婴传播
  • 作者: 马丹丹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28
  • 出处:《药物与人》2022年第11期
  • 机构:北京石景山医院,北京10004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温馨助产护理干预应用于产程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1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分娩的4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00名,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采取温馨助产护理干预,随即比较两组总产程用时以及相关指标。结果:通过比较,观察组患者总产程用时、心理环境、社会职能、心理认知等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产妇产程中实施温馨助产护理,可有效缩短患者产程用时,改善产妇预后生活质量,确保母婴安全,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温馨助产护理;产程;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胎头位置异常是造成难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持续性枕后位(POPP),是产程中最常见胎头位置异常,并且对其诊断极其具有挑战性,该异常与孕妇及新生儿相关疾病发病率有关。目前,用于POPP孕妇产程旋转胎头的方法包括3种:徒手旋转、器械助产旋转和孕妇体位干预。徒手和器械助产旋转,均可能对母儿产生潜在危害,而孕妇体位干预作为一种无创方法,成为目前国内外产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临床较常用的POPP孕妇产程体位干预措施,主要包括手膝卧位、侧俯卧位(LAD)及系列性体位干预。笔者拟对POPP的定义及其发生率、高危因素、对母儿的危害及其产程处理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体位,母体 持续性枕后位 产程,第一 倒转术,胎位 产式 产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饮食指导及入量管理对足月妊娠孕妇产后出血量、总产程时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在该院分娩的产妇130例,按照两组产妇基础资料匹配性的原则分为研究组及常规组,每组65例。常规组产妇行常规产程护理,研究组产妇产程中行个性化饮食指导及入量管理,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产程、分娩情况及分娩结局。结果研究组产妇产程及产后2 h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分娩过程中发生宫缩乏力、使用催产素及阴道助产概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后不良结局主要包括产后尿潴留、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感染研究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足月妊娠产妇实施产程中个性化的饮食指导及入量管理,有助于减少产妇产后出血量,同时对缩短产程及改善分娩结局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个性化饮食指导 入量管理 足月妊娠 产后出血量 产程 分娩结局
  • 作者: 代琴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第4期
  • 机构:印江县人民医院,贵州印江555200
  • 简介:目的:分析助产士导乐陪伴分娩对产妇产程、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于2021年1月-2021年12月时间段内,选择88例我院接收的产妇,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入院时间为划分依据,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通过对比两组产妇的产程和妊娠结局,获得研究结果。结果:研究组自然分娩率为79.55%;剖宫产率为6.82%;产钳助产率13.64%。对照组自然分娩率为43.18%;剖宫产率为25%;产钳助产率31.82%。组间结果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产妇的产程与产后出血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导乐陪伴分娩护理模式的应用,有利于缩短产妇的产程时间,提高自然分娩率,保障母婴的安全,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助产士;导乐陪伴分娩;产妇产程;妊娠结局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