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提升护理期刊编辑识别临床护理新技术新方的能力方法方法分析护理新技术创新点识别的难点,归纳总结护理期刊编辑对新技术的识别能力提升方法。结果论文创新点的呈现不恰当、不准确和不同层次医疗单位对新技术新方的界定和应用有差别是护理新技术识别的难点;护理编辑要提升对新技术创新性的识别能力,必须充分了解专科领域行业新信息和专科技术发展动态、不同层次医疗单位临床护理技术应用的现状。结论护理期刊编辑应努力克服论文中护理新技术的识别难点,提升论文创新性的鉴赏能力,协助作者提升论文的创新性价值。

  • 标签: 护理学 编辑 论文创新点 识别
  • 简介:摘要新型支气管哮喘(哮喘)管理技术,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以及移动医疗等,在成人哮喘患者疾病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有助于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疾病分类,也可以用于监督哮喘患者的病情和肺功能变化,协助医师院外随访及处方,对哮喘患者进行个性化管理起到辅助作用。这些新的管理方法可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依从性和临床结局,在哮喘患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肥胖已成为全世界最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除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研究人员还致力于寻找健康而行之有效的减肥方法。近年来发现迷走神经刺激在治疗肥胖方面也有着良好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内分泌激素及机体代谢、影响不同部位神经功能、调节炎症和免疫通路、调控肠道菌群和调整昼夜节律等多个方面有关。目前迷走神经刺激治疗肥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皮刺激(即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经皮下刺激(包括颈部、腹部迷走神经刺激)和经消化道刺激(包括植入迷走神经激活装置及阻滞装置)。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这3类刺激方式均具有良好的减肥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近来光遗传学刺激迷走神经末梢治疗肥胖的研究正在进行中,而我国的针灸减肥机制与迷走神经刺激异曲同工。由于迷走神经刺激的方式大多通过物理治疗手段实现,可操作性强,理论上不良反应少,易被人们接受,因此,基于迷走神经刺激的肥胖治疗方法具有广阔前景。

  • 标签: 迷走神经刺激 肥胖治疗 针灸
  • 简介:摘要在时代以及科技不断发展过程中,社保档案管理方式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进行革新,因为传统手工记录、查阅等管理方式已经很难在适应现如今档案管理工作了。在这种环境下,如何优化社保档案管理就成了较为重要的问题,而本文主要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社保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

  • 标签: 社保档案管理 新思路 新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上倾向于使用多种辅助工具进行呼吸功能监测来发现多种临床场景中的呼吸相关不良事件。综合肺指数(integrated pulmonary index, IPI)是一种新型医用呼吸功能监测工具,基于模糊逻辑数学模型,将反映患者呼吸状态的4个参数[PETCO2、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 RR)、SpO2、脉搏(pulse, PR)]进行整合,简化为范围从1(严重呼吸功能不全)到10(最佳呼吸状态)的单一值,实时反映患者的氧合和通气情况。文章从IPI监测的算法、临床应用(评估在程序化镇静、PACU、术后监护病房及急诊中患者的呼吸功能)及其不足进行阐述。IPI以简单、清晰的方式将患者的呼吸状态提供给医护人员,帮助医护人员在较短时间内做出判断并进行干预,对于减少呼吸相关不良事件具有一定优势,但其更多的益处以及临床常规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支持。

  • 标签: 呼吸监测 综合肺指数 镇静 不良事件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术的呼吸道管理新方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0月39例气管肿瘤(原发性气管肿瘤30例,继发性气管肿瘤9例)切除与重建术的呼吸道管理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28~75岁。气管上段肿瘤19例,气管中段肿瘤12例,气管下段肿瘤8例。术前综合病史、症状、影像学、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结果进行气道评估,探讨气管肿瘤的部位、阻塞的程度、肿瘤的大小与性质等重要因素。根据气道评估分别选用经口气管插管、经颈气管切开插管、喉罩、经胸腔镜切口,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切口(VATS)或传统开胸切口术野内远端气管插管、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方法对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呼吸道管理。在术中通常需要将上述方法有机组合,39例气管肿瘤中有30例在手术中采用2种呼吸道管理方法。本组中1例气管中段肿瘤采用VATS手术行气管肿瘤切除重建。另1例甲状腺癌侵犯气管的患者,其气管极度狭窄,在无法通过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建立有效气道通气的情况下,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进行气管肿瘤切除VATS与重建。本研究使用了卡方检验来比较气管肿瘤患者在手术中的通气情况。结果39例均顺利完成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手术。其中1例气管中段肿瘤采用VATS经右侧胸"四孔"胸腔镜切口、1例甲状腺癌侵犯气管采用ECMO、18例气管上段肿瘤采用颈部领式切口、11例气管中段肿瘤和8例气管下段肿瘤采用右胸后外侧切口行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气管下段肿瘤患者在单肺通气期间更易出现氧合不足的情况,4例在术中出现脉搏氧饱和度(SpO2)<90%(χ2=9.140,P<0.05),经吸痰、加压张肺等对症处理后,SpO2恢复到95%以上。其余35例通气良好,SpO2均>95%。1例采用体外循环下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的患者带气管导管入重症监护室观察,于术后24 h内拔出气管插管。其余患者术毕均清醒后拔管,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术应采用个体化的呼吸道管理,本组自创的VATS气管肿瘤呼吸道管理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有利于气管肿瘤手术的顺利进行。

  • 标签: 气管肿瘤 呼吸道管理 体外循环 胸腔镜
  • 作者: 朱卓婷 何明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60,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60 澳大利亚眼科研究中心 墨尔本大学,墨尔本 3002
  • 简介:摘要我国近视呈现高发病率、低龄化的严峻形势,儿童和青少年近视防控问题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相关研究已提供了多种儿童近视进展防控措施和方法,如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点眼、角膜塑形镜配戴等,但均存在操作不便和一定的不良反应。大量证据已经表明,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有效降低儿童近视的发病率,其效应与光照量有关。然而,在实际工作和实践中,切实有效增加或控制儿童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存在各种困难,因此难以有效指导相关人群实施近视防控措施。一项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持的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RCT)采用低强度红光重复照射(RLRL)对学龄儿童进行重复、短时、直接的视网膜照射,评估RLRL控制近视进展的疗效和安全性,证实了该疗法对学龄儿童轻中度近视进展有较好的防控作用,为RLRL安全、有效防控近视进展提供了高等级循证证据。本文对这项RCT研究的主要结果和可推广性进行解读,并提出了进一步探讨RLRL在近视防控中的实践要点,建议眼科工作者关注RLRL对近视防控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近视/治疗 疾病进展 防控 低强度红光疗法 学龄儿童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国对企业基层青年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任何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在发展之中,企业的相关部门应该严格要求每一位职工的政治思想。青年人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应该有着更高的思想层次。因此,企业的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基层青年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青年人有一个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企业才能在以后的发展中走向新的高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一种基于区段脉搏波传播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测量的动脉僵硬度超声自动测量新方——AMAS(automatic measurement of arterial stiffness)系统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方法纳入2019年9月1-30日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30例作为高血压组,招募同期健康者30例作为健康组。由两名独立观察者分别采用传统手动法和AMAS系统对60例受检者的颈-股PWV进行测量并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测值的一致性。结果经AMAS系统自动测量的颈-股PWV与传统手动法测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间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53(95%CI=0.922~0.971),Bland-Altman分析亦显示两种方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差值均值:-(0.08±0.40)m/s;一致性界限:-0.87~0.71 m/s]。AMAS系统较传统手动法可节省约70%的测量时间且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结论AMAS系统测量动脉僵硬度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可为临床提供一种无创、快速、可靠的动脉僵硬度评价方法

  • 标签: 超声检查 脉搏波传播速度 动脉僵硬度 自动测量 动脉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活性检测细胞基质流感疫苗病毒滴度的新方,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对NA活性检测使用底物的浓度和终止液类型、病毒感染靶细胞数目以及细胞裂解剂等反应条件进行优化,采用建立的方法检测细胞基质培养的流感疫苗毒种的病毒滴度,并与传统的病毒滴定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NA活性检测法的最适底物浓度为25 μmol/L,最适终止液为0.2 mol/L Na2CO3。细胞数目为4×104个/孔,病毒感染48 h后,用0.5% TritonX-100裂解,检测细胞内复制病毒的NA活性,产生的相对荧光值最大。检测4批细胞基质培养的流感疫苗毒种病毒滴度,该方法与传统病毒滴定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基于NA活性检测细胞基质流感疫苗病毒滴度的新方,可用于生产过程中细胞基质流感病毒毒种的检定。

  • 标签: 细胞基质流感病毒疫苗 病毒滴度试验 神经氨酸酶 质量控制
  • 作者: 江湖大川 王兆 王雷 王文娟 王虎 邓鹏 贾斯月 刘朝华 朱凤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15
  • 出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南京210009,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研究所,武汉 430070,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苗临床评价所,南京 210009,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学科与平台建设办公室 430000,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汉特勤疗养中心疗养一区 430070,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南京210009;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苗临床评价所,南京 210009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应急情况下疫苗临床试验受试者招募的新方方法通过网站和自媒体等在武汉局部地区发布招募通知,引导有意向者登录“新冠疫苗临床试验预约登记和健康主动申报系统”(简称主动申报系统)进行预约登记和健康主动申报,主动申报系统对每名志愿者进行评估并划分风险等级以初步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志愿者,研究者对初评合格的志愿者进行电话回访,组织志愿者前往疫苗接种现场,最后进行入组前的严格体检筛查以确定最终受试者。结果Ⅰ和Ⅱ期招募系统分别共登记4 819和5 132名,男性2 912(60.43%)和2 887名(56.25%),多于女性的1 907(39.57%)和2 245名(43.75%),均以20~39岁年龄段居多,分别有3 211(66.63%)和3 966名(77.28%);武汉13个区均有居民意向参与临床研究,Ⅱ期招募系统初步通过人数高于Ⅰ期,男性通过人数2 047(70.28%)和2 135名(73.95%),高于女性1 083(56.80%)和1 472名(65.57%);Ⅰ和Ⅱ期分别电话回访440和689名,电话确认参加人数约154(35.00%)、463名(67.20%);到达疫苗接种现场志愿者分别有201和603名,新冠病毒抗体阳性分别有12和26例,抗体阳性率为6.00%和4.31%。结论本研究受试者招募的新方高效、可靠,Ⅰ期的招募情况为Ⅱ期做了良好的典范,但受试者的中长期依从性以及出现的意愿与行为分离的情况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疫苗 临床试验 招募系统 健康申报 电话回访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的切取新方——"逆行解剖切取法",报道该方法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手显微外科共收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5例,应用"逆行解剖切取法"切取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术中于髂结节、髂骨内侧附近寻找合适的皮肤穿支或肌支,应用显微剪和显微蚊氏钳逆血管分支由表至里分离解剖至旋髂深血管起始部,然后骨刀凿取髂骨瓣,髂骨瓣嵌入股骨头内,吻合旋髂深血管与旋股外侧血管横支。术后通过门诊随访患者并总结该方法的初步应用效果,术前、术后Harris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髂骨瓣切取长度为3.0~5.0(4.0±0.5)cm,血管蒂长度为4.0~7.0(5.3±1.0)cm;髂骨瓣切取时间35~55(45.0±6.1) min;术中旋髂深血管髂骨瓣切取成功率为100%,所有髂骨瓣断蒂前骨面渗血活跃;术中自体血回输量为100~400(226.7±78.2)ml。术中1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牵拉伤,术后第1天出现大腿前外侧区域麻木,术后4个月麻木症状得到缓解,其余14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大腿前外侧区域麻木等症状。术后髂骨瓣供区引流量为50~70(62.7±7.5) ml,髂骨瓣供区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3年,髂骨瓣供区均未出现切口疝等并发症;术后9、12、18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个月后基本达到较好的水平。结论"逆行解剖切取法"切取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能快速确定髂骨瓣的营养血管,操作相对简单,解剖安全可靠,增加了手术的成功率,减少了供区的损伤及术后的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旋髂深动脉 髂骨瓣 逆行解剖切取法 供区损害 移植
  • 简介: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不断的发展,各类新技术被应用于民机波音787,借鉴新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提升我国飞机的国际竞争力,还可以研究新的电源系统、电子系统、飞行控制系统、环境控制系统以及液压刹车系统等多个系统,面对新形势,我国民用飞机要想捷足发展,必须吸取先进的发展经验,努力并不断研究,对技术进行变革与升级创新,方可面对未来的发展。

  • 标签: 民用机 技术创新 国际竞争力
  • 简介:摘要芯片肺是以微流控芯片为基础,结合细胞生物学、材料科学和组织工程学等多学科技术,模拟人体肺部微环境的小型细胞培养装置。它不仅能弥补动物实验的不足,在药物试验中评估新药的疗效和毒理作用,还可构建肺疾病体外模型,为探讨呼吸系统疾病提供新的研究平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文就芯片肺的结构、特点以及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芯片肺 微流控芯片 呼吸系统疾病 应用
  • 作者: 谢明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国医师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湖北省影像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子影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22
  • 简介:摘要超声影像检查在临床日常诊疗过程中广泛应用,是诸多病种的首选检查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相关交叉领域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多种技术的融合,创新性超声成像技术不断出现,极大拓展了超声影像的临床应用范围。本文从临床的角度,简述了近年来的几种超声新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 标签: 超声检查 超声弹性成像 脉搏波波速 对比增强超声
  • 简介:摘要骨缺损修复一直是再生医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题。近年来骨组织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提升了骨缺损修复水平,但是骨再生研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病理条件下骨再生困难、再生调控机制不清等,导致骨组织工程技术发展遇到瓶颈,制约了对骨再生修复的深入研究。骨类器官是一个全新概念,是一类特殊复杂的硬组织,可根据生物学基础理论,借助组织工程3D培养技术在体外构建,模拟体内骨组织的复杂生物学功能。骨类器官有助于阐明骨再生调控机制、筛选组织工程材料、促进骨再生修复,在骨再生研究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就骨类器官的特点、构建策略及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为骨缺损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骨再生 组织工程 骨类器官
  • 作者: 谢明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30
  • 出处:《中国医师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湖北省影像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子影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22
  • 简介:摘要超声影像检查在临床日常诊疗过程中广泛应用,是诸多病种的首选检查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相关交叉领域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多种技术的融合,创新性超声成像技术不断出现,极大拓展了超声影像的临床应用范围。本文从临床的角度,简述了近年来的几种超声新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 标签: 超声检查 超声弹性成像 脉搏波波速 对比增强超声
  • 简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的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科技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之一。而且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信息的传输速度有了较高的要求,所以通信技术通过应用现有的高科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并开发新的通信技术。虽然我们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但是信息化时代在不久的将来还是会有很大的进步,通信技术也会迎来新的变革,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利用。本文对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通信新技术进行介绍分析,并对通信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

  • 标签: 现代军事 通信技术 数字通信 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