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力生长因子(MGF)对骨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使用诱导剂25 ng/ml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及30 ng/m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对RAW264.7前体骨细胞系进行诱导培养,培养7 d后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法进行鉴定。取培养的骨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45 ng/ml的MGF对骨细胞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及其活性的影响,即AKT、磷酸化(p)-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p-mTOR和TRAP在0,4,8和12 h的表达水平,同时采用RT-PCR法从分子水平测定骨细胞TRAP在0,4,8和12 h的表达水平。用20 μmol/L PI3K/AKT磷酸化抑制剂LY294002联合45 ng/ml MGF作用于骨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KT、p-AKT、mTOR、p-mTOR和TRAP在0,4,8和12 h的表达水平。结果M-CSF和RANKL对RAW264.7细胞培养7 d后,能够得到大量TRAP染色阳性的骨细胞。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GF 作用于骨细胞后,AKT和mTOR的表达水平随作用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p-AKT和p-mTOR的表达水平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持续增高,分别由0 h的(2.18±0.34)pg/ml和(0.83±0.10)pg/ml增加至12 h的(3.86±0.36)pg/ml和(1.56±0.19)pg/ml(P<0.05),TRAP的表达水平随作用时间显著降低,由0 h的(5.66±0.47)pg/ml降至12 h的(3.76±0.38)pg/ml(P<0.05)。RT-PCR法测定骨细胞TRAP表达结果显示,MGF抑制骨细胞TRAP的表达,由0 h的1.02±0.06降至12 h的0.53±0.11(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Y294002联合MGF作用于骨细胞后,AKT和mTOR的表达水平随作用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p-AKT和p-mTOR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分别由0 h的(3.28±0.18)pg/ml和(3.29±0.22)pg/ml降至12 h的(2.06±0.34)pg/ml和(2.04±0.20)pg/ml(P<0.05),而TRAP的表达水平随MGF作用时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GF通过PI3K/AKT信号途径抑制骨细胞TRAP的表达,进而抑制骨细胞活性;LY294002抑制骨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进一步验证MGF抑制骨细胞活性的机制。这一发现可为临床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破骨细胞 磷脂酰肌醇3-激酶 蛋白激酶类 力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缺氧环境对骨细胞形成的影响,探讨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在其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在正常氧浓度、5%O2浓度和1%O2浓度条件下诱导培养骨细胞,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后进行计数。Western blot检测缺氧条件下骨细胞中HIF-2α的表达。应用HIF-2α抑制剂PT2385(5 μmol/L)抑制HIF-2α活性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骨细胞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TRAP染色显示骨髓基质单核细胞(BMM)可成功诱导成多核的骨细胞骨细胞的数目在正常氧组为(55.1±8.2)个,5%O2低氧组为(72.5±10.7)个,1%O2低氧组为(94.7±15.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41,P<0.05)。骨细胞在低氧条件下HIF-2α的蛋白表达增高,5%O2低氧组为正常氧组的3.1倍,1%O2低氧组为正常氧组的6.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070,P<0.05)。TRAP、组织蛋白酶K(CK)、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活化T细胞因子1(NFATc1)基因表达在5%O2低氧组升高,PT2385(5 μmol/L)可抵消低氧这种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氧环境可以通过激活HIF-2α促进骨细胞的形成和分化,阻断HIF-2α可抑制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

  • 标签: 破骨细胞 缺氧诱导因子-2α 骨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金属调节转录因子-1(MTF-1)对骨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骨细胞分化过程中MTF-1的表达变化。应用MTF-1小分子抑制剂LOR-253(50、100 nmol/L)抑制MTF-1转录活性后,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TRAP酶活检测、qPCR实验及骨板吸收试验,检测MTF-1功能抑制对骨细胞分化与功能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SNK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处理后1d,RAW264.7细胞的MTF-1表达水平升高达5.13倍。LOR-253下调MTF-1转录活性后,RANKL诱导形成的骨细胞数目显著减少(F=686.079,P<0.05),对照组为(74.6±3.2)个,50 nmol/L组为(35.2±1.7)个,100 nmol/L组为(9.2±0.7)个;TRAP酶活性也显著降低(F=2 119.937,P<0.05);骨板吸收面积明显减少(F=463.123,P<0.05),对照组为(75.0±6.3)%,50 nmol/L组为(49.7±3.4)%,100 nmol/L组为(15.9±1.4)%;骨细胞标志基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组织蛋白酶K、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分化调控基因活化T细胞因子-1(NFATC1)的表达均明显下调,50 nmol/L组分别为0.70±0.02、0.65±0.02、0.34±0.01、0.80±0.01,100 nmol/L组分别为0.60±0.01、0.40±0.02、0.30±0.01、0.75±0.01(F=780.000、1 735.929、6 954.000、787.500,P<0.05)。结论采用LOR-253抑制MTF-1转录活性明显抑制了骨细胞的分化与功能,而NFATC1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骨质疏松 破骨细胞 金属调节转录因子-1 活化T细胞核因子-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佛波醇12-十四酸酯13-乙酸酯(PMA)对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提取雄性,4周龄C57小鼠原代骨髓单核细胞(BMM),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100 ng/ml PMA刺激后BMM活性;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及骨吸收陷窝实验检测100 ng/ml PMA对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功能的影响;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分析PMA对骨细胞分化相关指标TRAP、RANK、Cathepsink、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TRAF-6、C-SRC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分析PMA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可能作用机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00 ng/ml PMA刺激BMM 24 h和48 h促进细胞增殖(24 h吸光度值0.39±0.05比0.27±0.06,t=20.830,P<0.01;48 h吸光度值0.53±0.03比0.32±0.03,t=11.860,P<0.01),刺激72 h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 h吸光度值0.24±0.03比0.21±0.02,t=1.548,P>0.05);PMA干预组形成的骨细胞数量低于对照组(11.74±0.06比24.63±0.44,t=57.120,P<0.01),骨吸收陷窝面积低于对照组,骨吸收功能低于对照组(9.90±0.11比18.92±0.28,t=55.800,P<0.01),骨分化相关基因及蛋白TRAP、RANK、Cathepsink、MMP-9、TRAF-6、C-SRC表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中显示以100 ng/ml PMA预孵育1 h即可阻断MAPK/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44/42MAPK、JNK的磷酸化。结论PMA通过下调MAPK/ERK信号通路抑制BMM骨细胞分化。

  • 标签: 骨髓单核细胞 分化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骨细胞是具有骨吸收能力的多核巨细胞。在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因子刺激骨细胞前体细胞表达融合蛋白,如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跨膜蛋白(DC-STAMP)、骨细胞多次跨膜蛋白(OC-STAMP),为骨细胞融合奠定基础。在疾病状态下,细胞因子的分泌异常,导致骨细胞融合蛋白表达增加。这促进骨细胞前体细胞融合形成骨吸收能力更强的骨细胞骨细胞融合蛋白的异常表达是骨细胞造成病理性骨破坏的前提。阐明骨细胞融合蛋白的作用机制,对于干预骨破坏性疾病具有一定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论述骨细胞融合蛋白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骨细胞造成的骨破坏性疾病提供参考。

  • 标签: 破骨细胞 细胞融合 膜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于山西省儿童医院普外科就诊的69例急性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根据患儿有无肠坏死分为肠坏死组(36例)和无坏死组(33例);根据患儿在术后3~4 d进食后是否口服双歧杆菌分成服药组(39例)和非服药组(30例)。另取同期体格检查的30例健康婴幼儿作为对照组。69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中,男47例,女22例,年龄为(8.70±4.81)个月,体重为(10.17±4.11)kg;30例健康婴幼儿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为(8.31±2.12)个月,体重为(9.54±3.51)kg。分别检测对照组、急性肠套叠患儿术前及术后7 d的外周血中PAF、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4+/CD8+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术前,与对照组相比,肠坏死组和无坏死组各项指标均发生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坏死组与无坏死组相比,肠坏死组中只有PAF的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7 d,对照组、服药组及非服药组3组间的CRP的含量、CD3+、CD3+CD4+、CD4+/CD8+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组及非服药组的CD3+CD8+仍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术前的服药组及非服药组患儿的CD3+CD8+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7 d,非服药组及服药组中肠坏死患儿的PAF的含量仍高于对照组,但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服药组中无肠坏死的患儿PAF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F对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肠坏死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监测术后使用双歧杆菌对患儿的预后作用。

  • 标签: 肠套叠 血小板活化因子 双歧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瘤促活化因子3(PEA3)在高氧诱导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EC Ⅱ)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EC Ⅱ,分为高氧组和常氧组。给予高氧或空气后24 h、48 h及72 h,收取各组细胞,选取最佳造模时间为48 h。将AEC Ⅱ分3大组:空白组、阴性对照组(转染空载)、过表达质粒组(转染PEA3),每大组均分为高氧亚组和常氧亚组。给予高氧或空气后48 h,收取各组细胞。检测活性氧(ROS)、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IL-18、表面活性物质蛋白C(SP-C)、水通道蛋白5(AQP5)、PEA3及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等。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分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对AEC Ⅱ内ROS、IL-1β、IL-6、IL-8、IL-18、SP-C和AQP5均有显著影响(F=19.857、20.132、23.133、18.673、28.341、27.333和34.217,均P<0.05)。在24 h、48 h和72 h,高氧组ROS分别是同时间常氧组的1.78倍、1.94倍和2.26倍(t=18.649、17.486和19.385,均P<0.05);NLRP3、MCP-1均明显增加;IL-1β、IL-6、IL-8和IL-18分别是同时间常氧组的1.33倍、1.69倍和1.65倍,1.26倍、1.56倍和2.12倍,1.13倍、1.47倍和2.34倍,1.46倍、1.72倍和1.95倍(均P<0.05);SP-C蛋白表达明显减少,AQP5蛋白表达明显增加;SP-C核酸相对含量分别比同时间常氧组减少了22%、63%和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82、16.328和20.259,均P<0.05),AQP5核酸相对含量分别是同时间常氧组的1.92倍、5.23倍和7.36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631、18.945和19.521,均P<0.05)。在24 h、48 h和72 h 3个时间点,高氧组ROS、IL-1β、IL-6、IL-8、IL-18、SP-C和AQP5比较差异均有显著差异(F=22.343、20.566、23.701、19.222、32.146、40.278和37.107,均P<0.05)。在PEA3过表达48 h,与高氧阴性对照组相比,高氧过表达质粒组AEC Ⅱ内ROS降低了34%(t=14.635,P<0.05); NLRP3、MCP-1均减少;IL-1β、IL-6、IL-8和IL-18分别降低了29%、22%、27%和18%(t=15.895、17.872、18.749和15.274,均P<0.05);SP-C增加,AQP5减少;PEA3和MnSOD均明显增加。结论PEA3过表达可能通过上调MnSOD蛋白表达,缓解高氧刺激后AEC Ⅱ内ROS增多和多种炎症通路激活,减少AEC Ⅱ向AEC Ⅰ转化,减轻高氧诱导的AEC Ⅱ损伤。

  • 标签: 多瘤促活化因子3 Ⅱ型肺泡上皮细胞 高氧
  • 简介: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感染、创伤等多种肺内和(或)肺外因素导致的急性弥漫性肺损伤,失控的炎症反应是其主要病理特征;而肺泡巨噬细胞极化状态对ARDS炎症反应可产生不同的影响。转录活化因子3(ATF3)是细胞应激早期一种快反应基因,近年来发现其通过调控肺泡巨噬细胞功能,对ARDS炎症反应有重要调节作用。现围绕ATF3对肺泡巨噬细胞极化、细胞自噬以及内质网应激(ERS)的调控作用及其对ARDS炎症进程的影响进行综述,为ARDS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 标签: 转录活化因子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泡巨噬细胞 自噬 内质网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橙皮苷对钛颗粒介导前骨细胞分化及成熟的影响。方法骨髓巨噬细胞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30 ng/ml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50 ng/ml刺激下,诱导分化为骨细胞。扫描电镜观察钛磨损颗粒形貌结构。对不同浓度下橙皮苷对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进行t检验分析得出最低有效浓度;对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阳性细胞数及骨吸收陷窝面积判断橙皮苷对骨细胞分化及成熟的影响。最后通过实时定量PCR(RT-PCR)验证橙皮苷对钛颗粒介导的骨基因,包括活化T细胞因子(NFATc1)、组织蛋白酶K (CTSK)、TRAP的影响。TRAP阳性细胞数及骨吸收陷窝面积、RT-PCR结果数据均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扫描电镜显示钛磨损颗粒大小在1~3 μm。CCK-8实验结果显示橙皮苷对巨噬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浓度超过40 μmol/L后,会对巨噬细胞产生抑制作用(F=40.1, P<0.01),所以选择40 μmol/L作为对巨噬细胞分化的影响。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中发现40 μmol/L的橙皮苷会明显抑制前骨细胞的分化,TRAP阳性细胞数目及骨细胞的面积明显减少(t=5.5,P<0.05)。与对照组相比,扫描电镜观察钛颗粒介导骨吸收陷窝面积明显增多,但加入40 μmol/L的橙皮苷后,这种吸收效果或明显减少(t=6.1,P<0.05)。最后,通过RT-PCR实验得出,40 μmol/L的橙皮苷会明显抑制骨细胞分化相关NFATc1, CTSK,TRAP基因(t=7.1、4.8、9.1,均为P<0.05)。结论橙皮苷抑制钛颗粒介导的骨细胞分化及成熟。

  • 标签: 破骨细胞 假体失效 NFATC转录因子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UCOGCP)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1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例经病理确诊为UCOGCP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记录肿瘤部位、长径、形态、边界、密度或信号、包膜、钙化、出血、囊变、强化程度,以及有无胰管扩张、胰腺实质萎缩,有无周围血管侵犯、淋巴结及器官转移。结果4例UCOGCP中病灶位于胰头部1例,胰体部2例,胰尾部1例。病灶长径3.3~13.0 cm,平均8.8 cm;呈类圆形3例,不规则状1例;边界清晰并见包膜2例,边界模糊2例。4例均为囊实性肿块,其中3例有囊腔分隔。CT平扫示4例肿块均呈不均匀低密度,其中1例有斑点状钙化;增强后肿块实性成分轻度强化,其中2例部分实性成分明显强化。MRI检查示2例T1WI呈混杂低信号,其中1例见小斑片高信号出血灶;T2WI呈混杂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弥散受限。2例主胰管扩张,1例胰腺实质萎缩。1例侵犯十二指肠降部,3例周围血管(包括门静脉、脾动脉、脾静脉)受侵,其中1例伴门静脉和脾静脉瘤栓形成,1例伴发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结论UCOGCP影像学特征为体积较大的囊实性肿块,可伴出血及钙化,增强后实性成分轻度强化,部分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有望提高该疾病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胰腺肿瘤 破骨细胞样巨细胞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作者: 黄英 纪元 陈红 周林 曾蒙苏 王明亮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消化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032 黄英现在成都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放射科,成都 611730,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上海 200032,成都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放射科,成都 611730,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03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伴骨细胞样巨细胞未分化癌(UPC-OGC)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4月至2019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病理确诊为UPC-OGC、术前行上腹部CT或MRI检查且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的11例患者。分析所有UPC-OGC患者的CT、MRI图像特征,包括病灶位置、数目、形态、大小、边界,平扫、强化特点,周围侵犯、转移情况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例UPC-OGC患者的肿瘤病灶均为单发,病灶最大径(范围)为(4.84±2.96) cm(2.00~12.80 cm)。7例UPC-OGC患者肿瘤病灶位于胰头,2例位于胰体,1例位于胰尾,1例位于胰体尾部。3例UPC-OGC患者肿瘤病灶形态为类圆形,8例患者肿瘤病灶形态为椭圆形伴分叶。8例UPC-OGC患者肿瘤病灶边界清晰,3例患者肿瘤病灶边界不清。7例UPC-OGC患者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CT平扫检查示肿瘤实性区CT值与正常胰腺实质相近[(37.14±6.10) HU比(43.14±4.55)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85,P=0.097);CT动脉期增强扫描检查示肿瘤实性区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实质[(67.29±12.79) HU比(90.43±9.81)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P=0.004);CT静脉期增强扫描检查示肿瘤病灶实性区持续强化,强化程度与正常胰腺实质相近[(84.71±15.30) HU比(79.57±10.73)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P=0.535)。CT和MRI增强扫描检查均表现为病灶不均匀强化,动脉期病灶的实性成分强化稍低于正常胰腺实质,边缘和内部分隔渐进性强化,静脉期和平衡期强化程度稍高于正常胰腺实质或与正常胰腺相近。结论UPC-OGC的CT和MRI征象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 标签: 破骨细胞样巨细胞 胰腺 未分化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乳腺癌(COG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2月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和2008年5月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COGC患者各1例,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8岁及57岁,均因乳房无痛性肿块就诊。光学显微镜下主要表现为浸润性筛状癌及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骨细胞样巨细胞散布在肿瘤组织内,间质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和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示癌细胞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弥漫强阳性,骨细胞样巨细胞CD68阳性。结论COGC是一种罕见肿瘤,其内的骨细胞样巨细胞形态特殊,需要与多种类型的多核巨细胞鉴别,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需要依据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

  • 标签: 乳腺肿瘤 破骨细胞样巨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临床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抗活化因子Ⅹ活性试验(anti-FⅩa)监测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研究该实验评估出血风险的临界值及其诊断性能。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于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患者368例,男201例,女167例,年龄(62.8±15.7)岁,按照年龄分为≤60岁组105例,61~70岁组135例,≥71岁组128例。用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以发色底物法检测anti-FⅩa,定量测定利伐沙班血浆浓度。anti-FⅩa数据以M(P25~P75)表示;多组间比对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数据比对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用χ2检验进行阳性率比较;用ROC曲线分析anti-FⅩa评估出血风险的诊断性能;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获得风险比(HR)。结果61~70岁患者组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均高于≤60岁组(U值分别为5 618和5 725,P值分别为0.006和0.011);≥71岁患者组的峰值和谷值均高于61~70岁组(U值分别为6 438和6 317,P值均<0.001)。61~70岁患者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60岁组(χ2=3.06,P<0.05),≥71岁患者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与61~70岁组无显著差异(χ2=0.35,P>0.05)。出血患者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均高于未出血患者(U值分别为1 429和2 185,P值分别为<0.001和0.001)。ROC显示,血药浓度峰值评价总体人群和≥61岁人群出血风险临界值分别为200.8 ng/ml和209.9 ng/ml时,敏感度为90.9%和95.0%;谷值临界值分别为35.1 ng/ml和39.1 ng/ml时,敏感度为72.7%和70.0%,但上述临界值的诊断特异度较低。生存分析显示,以35.1 ng/ml作为谷值临界值,高于此临界值的患者的出血风险累计概率显著增高(Log-rank χ2=4.513,P=0.034)。Cox比例回归模型显示,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预测出血风险的HR分别为1.023(95%CI:0.834~1.256)和0.948(95%CI:0.773~1.164)。结论出血患者的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均高于未出血患者,其中血药浓度峰值对出血风险的敏感性高,血药浓度谷值水平的增高提示短期内的出血风险概率增加,但无论峰值和谷值,其评估出血风险的特异性均较低,单独应用时对出血事件的预测不具备直接的指导意义,建议动态监测和联合评估。

  • 标签: 因子Ⅹa 利伐沙班 血药浓度 血液凝固试验 出血 预测
  • 简介:摘要骨组织工程的发展对支架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再生医学的完全再生理论,要求骨移植替代物具备骨诱导性的同时,还能被骨细胞降解并替换为新生骨组织。可吸收支架材料能被骨细胞降解,且材料的理化性质也影响着骨细胞的行为。其中材料表面微结构是启动骨诱导性的关键,对骨细胞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此外,材料表面粗糙度在一定范围内可增强骨细胞的功能活性。就材料表面微结构对骨细胞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制备性能更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提供参考。

  • 标签: 组织支架 生物相容性材料 破骨细胞 表面微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221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6月到2018年9月期间南阳市中心医院和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脑胶质瘤和相应的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iR-221的表达水平。在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建立miR-221沉默细胞株(miR-221沉默组)和对照细胞株(miR-control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测定miR-control组和miR-221沉默组细胞的增殖能力。体外移植瘤实验测定两组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速度。采用凋亡检测试剂盒测定两组细胞的凋亡水平。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miR-221的靶基因。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癌旁组织(1.21±0.16)比较,脑胶质瘤组织中miR-221表达水平(3.01±0.19)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1,P<0.05)。与miR-control组细胞(1.89±0.22)比较,miR-221沉默组细胞增殖能力(1.16±0.18)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18,P<0.05)。与miR-control组细胞EdU染色阳性率(56.33±9.18)%比较,miR-221沉默组细胞EdU染色阳性率(22.12±7.10)%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18,P<0.05)。miR-control组细胞在裸鼠体内生长速度明显高于miR-221沉默组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11,P<0.05)。与miR-control组细胞凋亡率(3.17±0.78)%比较,miR-221沉默组细胞凋亡水平(21.33±3.09)%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2,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AF1)是miR-221的靶基因。与miR-control组(0.78±0.13)比较,miR-221沉默组细胞APAF1蛋白表达水平(2.39±4.91)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1,P<0.05)。结论miR-221通过靶向凋亡激活蛋白APAF1,调节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 标签: 脑胶质瘤 微小RNA-221 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 增殖 脱噬作用
  • 简介:摘要白细胞介素-6(IL-6)能修复多种组织损伤。IL-6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转录因子——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 (STAT3) 具有保护心脏的功能。研究发现,IL-6通过介导STAT3信号传导通路(IL-6/STAT3信号传导通路),在心脏创伤、心肌炎、心脏衰竭等多种心脏疾病造成的损伤中发挥促进心脏修复的作用。深入研究IL-6/STAT3信号传导通路对心脏疾病有积极的治疗意义,现就该通路在心脏修复中的作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 信号传导 心脏修复
  • 简介:摘要认知功能障碍是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之一,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免疫机制主要包括免疫细胞的异常活化及补体系统的激活。补体因子活化参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介导的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现将补体系统在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糖尿病 认知功能障碍 补体系统 活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减少引起的一种高转换型的骨质疏松。此骨质流失是因骨大于成骨,所以我们需要研究骨细胞的作用,骨细胞是含丰富线粒体的多核巨噬细胞,线粒体的功能跟骨细胞的分化和活化有密切关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内活性氧(ROS)的产生通过干预骨细胞的分化而高度参与骨稳态,而ROS大部分是由线粒体产生的。女性在更年期后,雌激素缺乏,ROS水平增加,引起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发生于线粒体,雌激素可能通过调节氧化应激介导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活性来调节骨稳态。本文就雌激素、线粒体及其在破骨细胞分化过程及功能活性中影响细胞信号转导的潜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

  • 标签: 雌激素类 破骨细胞 骨质疏松 线粒体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胰腺导管腺癌伴骨细胞样巨细胞未分化癌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及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其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可辅以放、化疗,愈后理想,但术后需定期密切随访。本文报道了一例胰腺导管腺癌伴骨样巨细胞未分化癌患者诊治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了讨论。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