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孟母家教故事中所蕴含的教育原则有:理智性原则,言传身教原则,正面教育原则。孟母家教的当代价值包括:运用理智性原则,做到理性施爱,要求适度,严爱结合;运用言传身教原则,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言而有信;运用正面教育原则,做到正面疏导,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 标签: 孟母家教 教育原则 当代价值
  • 作者: 李超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6-06-16
  • 出处:《教育研究》 2016年第6期
  • 机构:〔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似乎是在赶时髦,层出不穷的理念,不断翻新的花样,多媒体技术的强势介入,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倚天照海花无数”,“乱花渐欲迷人眼”。于是在一片浮华喧嚣中,读书,品味文字之美竟然成了一种奢侈。
  • 简介:受古代和谐思想的影响,作为先秦时期儒家教学论思想之集大成的《学记》,在教学上所追求的是和谐的理想境界,具体表现为教与学的和谐共生、师与生的和谐共处、生与生的和谐共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 标签: 学记 和谐 教学思想 当代价值
  • 简介:〔摘要〕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总是伴随着一定代价的付出,语文课程改革的代价,是指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超付出”、牺牲、消极后果、负面效应,即优先去实现语文课程改革的价值目标,却不得不牺牲或舍弃若干对自身有益的价值追求。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课程理论的杂糅化综合逻辑、课程内容的含糊以及课程实践者个人的主观失误等。树立语文课程代价意识、把代价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和加强语文课程实践的反馈与调整等措施也是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

  • 标签: 〔〕语文课程改革代价理性 思考
  • 简介:刘颖在《当代教育论坛》2013年第6期撰文指出,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社会组织,也是一个伦理道德教育的天然实体。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在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道德经验,它们对现代家庭教育极具启示:耕读传家的家训有利于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孝亲忠君的家训有利于感恩品德和责任意识的养成;惩戒性规范教育有利于提升抗挫折能力;道德教育强调循序渐进的方法;

  • 标签: 中国传统 现代价值 伦理道德教育 传统家庭教育 家教 现代家庭教育
  • 简介: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是他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陶行知深入论述了创造教育的培养目标、六大解放、实施途径与方法等重要内容,并付诸长期教育实践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世人的推崇和效法。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以创造力培养为主旨,对当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仍有较高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 标签: 陶行知 教育思想 创造教育思想 当代价值
  • 简介: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社会,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文化遗产,努力挖掘我国道德教育传统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对于构建我国新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提升道德教育实效具有重大借鉴价值。

  • 标签: 道德教育 传统教育 中国 现代价值 理论体系 实效性
  • 简介:在中国,高考几乎是每个关心子女教育的家庭最为关注的事情。通过构建一个OLG理论模型,本研究探讨了高考制度影响人力资本形成、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等的微观动态机制。由于家庭教育投资有助于提高高考成绩,在信贷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统一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将使得部分低收入家庭天资聪慧的子女被高收入家庭天资稍低的子女所替代。其结果是,统一录取分数的高考一方面阻碍了低收入家庭向上的代际流动和当期的人力资本积累,另一方面则是降低了长期经济增长速度。为了使不同家庭的子女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差异化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不仅将带来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也有利于大部分家庭当期福利的提高。

  • 标签: 高考 教育投资 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
  • 简介:如何看待知识在新课程中的地位成为当前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面对诸多对新课程改革有“轻视知识”倾向的讨论,有学者试图用代价论的观点来遮蔽这场讨论的实质。然而,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能等同于改革的必然代价吗?且须以“轻视知识”为代价吗?居于我国国情能承受这种代价之痛吗?应如何正确看待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新课程改革能大破大立吗?在这些问题的启发下,新课程改革要分清课程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与所谓的改革代价,认真权衡改革所可能产生的利弊,理性对待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与困难,认清改革中存在的矛盾与误区,摒弃将知识与能力二者机械分割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课程改革发展观,以继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 标签: 新课程改革 轻视知识 知识与能力 代价论
  • 简介: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高校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就要厘清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并充分审视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最终明确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

  • 标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代价值 现状审视 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