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作者: 宗余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10-20
  • 出处:《教育研究》 2012年第10期
  • 机构:〔摘要〕在我的眼中,化学是一门神奇、充满奥秘的学科。化学就像魔术师,能让各种物质变来变去,乃至无中生有。两种没有颜色的物质,放在一起竟会鲜红,再多加一点,又变无色了!颜色是哪里来的呢?后来为啥又没了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想,这便是化学的乐趣与魅力所在,这大概也是推动化学不断进步的原因。
  • 简介:〔摘要〕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能对教师的“传道授业”积极主动地吸收、消化、运用。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学习兴趣的发生,实际上是成功的起点。

  • 标签: 〔〕培养小学数学学习 兴趣
  • 简介:文章从作品题材、意识和传统继承这三个角度,分析了秦牧、秋雨两位学者散文的共同点,并指出:秋雨在题材的绝对广度上不及秦牧,但在“人文山水”这一特定范畴内,题材多姿多彩,五光十色,体现了气贯古今,吞吐千年的“大品”气度。秦牧散文的理性批判较多地集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秋雨散文的理性批判则更注重揭示传统文化整体性的暗昧色彩,对历史文化的反思成为作品的重要内容。秦牧散文承载起作家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和义务,传达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思索;秋雨的散文通过对事物具象的刻画,表明自己的审美倾向和思想观点,以对历史、现实及文化的真知灼见昭示读者,给人以感染、教育和启迪,实现了当代散文的超越。

  • 标签: 学者散文 秦牧 余秋雨 共同点 区别
  • 简介:字与“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两类并行的识字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两者相辅而成,它们不但在封建社会流传广泛,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出现了许多改编、新编之作,为我国识字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探讨了字与“三百千”这两类识字教材在语言表达、内容重点、流传区域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 标签: 杂字 三百千 识字教材
  • 简介:宁渡市于2009年上半年开始启动“小学科技校园”工程,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按规划,从2009年至2011年,全市540所小学将普遍配置“小学科技校园”设施设备,所有小学全部建成探究性实验室,并逐步建立科普教育活动场所(角),基本形成适合小学生的普及型、系列化的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体系。力争到2011年,城市和农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比例分别在85%和70%以上。

  • 标签: 科技实践 小学生 校园 宁波市 2009年 青少年学生
  • 简介:秋雨的散文对中国文化的描述和阐释,不仅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具有一种挞伐蒙昧和野蛮,守护承传人类文明的精神力量,具有一种属于审美层面的文化人格魅力。其魅力具体表现在文化人格的地域丰富性,文化人格的悲剧意蕴和文化人格的优化构建等方面。

  • 标签: 余秋雨 文化人格 丰富性 悲剧意蕴 优化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