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发生转移时,都要缴纳一定的契税。但是由于契税正税率较高,契税附加税及其衍生出的多项杂税等,导致契税征收的实际税率过高,人们负担过重,因此在徽州土地买卖活动中就产生了逃税、漏税的行为。据研究,徽州土地买卖活动中逃税的方式主要有签订白契、低估产价以及立正附契三种形式。对此,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来保障契税的征收,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徽州土地买卖活动中逃税行为依然大量存在。

  • 标签: 徽州 土地买卖 契税 逃税
  • 简介:罗马法中的土地权利体系分为自物权(所有权)与他物权两部分,后者包括地役权、人役权、永佃权、抵押权与质押权,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修正与限制。罗马法中这种对土地权利的创设方式是对土地利用规律的回应,同时这也是后世对其继承与发展的基础所在。

  • 标签: 罗马法 土地权利 所有权 他物权
  • 简介:土地财政长期困扰着地方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性,随着财政改革进程的稳步深入化,这影响效应又会逆向作用于地方政府改革进程。文章通过梳理土地财政与公共服务之间的既有文献,建构土地财政与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之间的理论关系模型,以便诠释土地财政对经济性与非经济性公共服务产品之间理论关系,并得以有效区分与联系。同时,借助于随机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检验,厘清了土地转让与财政自主权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显著影响。此外,通过稳健性检验,发现土地财政的增加是会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产生负向性外部效应。为此,需要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土地财政配置关系,优化土地结构,增强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性,进而推动土地财政的改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 标签: 土地财政 财政自主 公共服务 关联效应
  • 简介:基于生态伦理学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理论,分析研究琳达·霍根的《太阳风暴》这一力作,分别从土地伦理理论的三大方面:人与土地、人与动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出发,探讨作品蕴含的伦理关系和生态危机,同时指出处在白人殖民者权利主导下的印第安民众的生存困境,从而揭示了印第安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为构建自我生存空间所做出的挣扎与努力,体现了其中的哲学思想和对印第安人民的深切人文关怀。

  • 标签: 《太阳风暴》 土地伦理 挣扎 救赎 创伤治愈
  • 简介:土地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不仅是乡民生活世界重要的生产性资源,而且是乡民精神世界重要的精神性活动空间。乡民土地观涵盖了乡民的土地财产观、土地商品观、土地家族观等诸多内容,是乡民经济文化意识的具体表白,折射了土地特殊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性意义。清水江土地文书,并非是简单体现乡民经济性的一般性交往关系,而且还更深一层地体现了乡民交易中的文化传统性。清水江文书中的土地买卖关系,客观地反映了乡土社会中的亲戚关系和血缘关系,交易活动或过程显示了乡土社会中买卖双方彼此具有"熟悉"的特点,乃是宗族内部或外戚之间的"熟人"交易。人地关系是乡土社会重要的社会关系,以人地关系为视角来研究乡村社会的社会关系,剖析其运作理念与运作机制,可以为当今的中国乡村建设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与运作智慧。

  • 标签: 中国传统社会 乡土社会 乡民土地观 清水江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