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4 个结果
  • 简介:<正>先看下面几个例句。(1)我的妈呀!吓得我出了一脑袋头发。夸张,是一种言过其实的修辞方法,或夸大事实,或缩小事实。而上面的例句是先故意造成夸大其辞的气氛,实际却与客观程度相当,这种均衡关系,我们称

  • 标签: 等度 小夸张 意造 夸大事实 均衡关系 修辞方法
  • 简介:由中国语言文字应用学会(筹)设立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青年优秀论文”自2002年起每两年评选一次。本奖项奖金暂设三个等级:一5000元,3000元,三1000元。2004年度评奖工作安排如下:自2004年5月15日至9月30日止(以邮戳为准)接受专家的推荐;2004年年底或2005年年初宣布评奖结果

  • 标签: 专家推荐 优秀论文奖 奖接受
  • 简介:中古三专有声母,非组由帮组受三i介音的变体u的影响而来,章组由各种声母受复声母后垫成分j鄂化而来,日母由弃音声母受j颚化而来,邪母开口来自lj,合口来自SGW,喻三来自GW。

  • 标签: 非组 章组 日喻邪母 来源
  • 简介:唇塞音P,b变成齿塞音或龈塞音t,d不是个罕见的音变。方特早在四十年前就已经指出了它在语音学上的条件,即在一个辅音性的滑音-j-之前。Winitz等人三十年前做过听感实验,证明唇音在i前误听为齿龈音的几率很高。奥哈拉二十年前注意到了这个音变的普遍性。本文以此为背景重新考察汉语历史上的重纽问题,在类型学、声学、听感实验的基础上重新肯定我们原先的重纽四拟音^*-j-。同时还检讨了音变过程。

  • 标签: 唇音齿龈化 重纽四等 类型学 实验音韵学 听感
  • 简介:江西等地方言中""字表被动的用法是由于词义的演变和句法结构内部语义关系的变化双重影响而形成的.深入研究""表被动用法的形成机制,有助于深化对汉语被动句发展和演变的认识和理解.

  • 标签: 字表 方言 汉语被动句 语义关系 句法结构 用法
  • 简介:<正>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修辞学——“陈望道修辞学”首届评选活动已于1994年春天①在复旦大学隆重举行。复旦大学副校长施岳群先生到会祝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指出:“修辞学研究在复旦有着悠久的传统。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早在二十年代初就在复旦开设修辞学课程,并开始撰写修辞学专著。出版于1932年的《修辞学发凡》,被公认为我

  • 标签: 修辞学 陈望道 我国历史 复旦大学 评委 评奖活动
  • 简介:文章对朱熹《诗集传》所注反、音进行穷尽式研究,发现其来源皆有根据,且体例严整,并非随意为之,朱熹既继承了陆德明的反切和"协韵"组合模式,又给以己意所定之反切注上"叶"的标志。文章同时归纳出了朱熹反、音的两种类型:一为并列古、今(或今、古)音;为四声互用。从反、音与叶反、音的对比来看,反、音并非漏注了叶字,而是朱熹有意为之,反、音与叶反、音统一于朱熹的注音原则。

  • 标签: 朱熹 《诗集传》 二反 二音 反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一、唐钺先生健在今年月十一日(阴历壬戌年腊月二十九日)我去拜望叶圣陶先生,提前祝贺春节。叶老身体健旺,精神很好;叶至善兄也在家。叶老谈起"中国修辞学会"的事情,说复旦大学编关于陈望道光生的纪念论文集(即《〈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张志公同忐让我写篇序。这篇序是应该写的,可是我对修辞学没有多少话要说,考虑再三也没有写,实在对不起。至善兄插话说,按交情是应该写的,父亲考虑了很久,结果没有写。叶老接着问我说:"唐钺先生

  • 标签:
  • 简介: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传教士编写的各类宁波话文献中“”为兼用做连词的介词,功能活跃,尽管在今宁波话已消失。结合明清吴语文献及南方其他汉语方言如湘方言邵东话、石城(龙岗)客家话中“”皆可用做给予义动词、致使义动词和被动标记。汉语方言中“”的语法化路径为“给予”〉“让、使”〉“被动标记”;同时表致使义的“”还可以演变为伴随介词,并进一步发展为其他介词和并列连词,这种演变也具有类型学依据。

  • 标签: 传教士宁波话文献 “等” 来源
  • 简介: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述及汉语音韵学和音韵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讨论汉语音系研究与音位学的关系,强调和论证了推论汉语音系必须重视音位对比,严格的音位对比是构成音系的必要条件;并讨论了汉语普通话的元音音位的性质和汉语拼音标示音位的得失。第部分讨论韵学的若干问题,如韵图的起源与依据、外表与内涵,韵的贡献与流传,并对内外转问题提出新说,指出内外转与佛经转唱相关,转唱时不出本韵为内,转唱时必须换韵为外。

  • 标签: 汉语 音韵学 等韵学 音系 音位对比 内外转
  • 简介:<正>一、陈子昂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修竹篇序》)、李白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古风》第一)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安得郢中质,一挥成斧金。(《古风》第三十五)

  • 标签: 修辞理论 唐代修辞
  • 简介:次约定”跟我们通常熟悉的“约定俗成”理论有所不同。如果说约定俗成的理论适合词与物之间的初次约定,它们之间的约定具有任意的性质,那么,“次约定”则是指符号与符号之间进行的有一定理据的约定。“次约定”是一种相对的、关系型的概念,不但在同一个符号系统的内部或者在其子系统之间存在次约定,而且在不同的符号系统之间,也同样存在着次约定的现象。区分“约定俗成”理论和“次约定”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到符号及其符号构成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二次约定 理据性 关系型概念
  • 简介:疑问副词“莫非”至迟在宋元之际就已产生,它并非直接由义为“没有谁/什么不是”的跨层结构“莫非”衍生而来,而是与测度疑问副词“莫”、“莫是”、“莫不”、“莫不是”有渊源关系。疑问副词“莫非”生成的语境是疑问句,生成的机制是类化。疑问副词“莫非”的演化表现在使用频率、句法功能和语气等方面:元代以降,“莫非”在“莫”系疑问副词中逐渐占有明显的优势;“莫非”用于NP前的功能在逐渐消失,基本上只用于VP前;“莫非”最初只表示测度,至迟在明代后期语气开始分化,可以表示反诘,但表示测度仍是其主要用法。

  • 标签: “莫非” 疑问副词 跨层结构 来源 演化
  • 简介:<正>在修辞格中,争论较多的是夸张。往往有这种情况,明明是夸张手法,而有的人则照实际意义去评点。这种笑话,不仅出于一般人,有时甚至出在一些专家学者的身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本文想就这一方面谈谈拙见,并求教于诸位。

  • 标签: 兼议 夸张谈 孔雀东南飞新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