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分析认为,英国侵略云南是出于一种重要的战略考虑:打开云南门户,使英国进入具有巨大潜力的中国西南和长江中上游的市场,并能够通过云南和长江中上游地区,把它的殖民地印度、缅甸和它在长江中下游的殖民势力连成一体,构筑英国在远东的殖民霸权。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英国如何通过对云南的一步步渗透,得以实现这一计划

  • 标签: 英国 云南 殖民侵略
  • 简介:《古诗十九首》,上承《诗》、《骚》、《乐府民歌》,却比之成熟更具韵致。它宣告了诗歌史上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体裁——五言形式的成熟,它所进射的光芒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不灭的亮点。在诗歌艺术的殿堂里,它的魅力如同贮藏在深窖中的陈年老酒,时问愈久就愈甘醇。历代对《古诗十九首》艺术魅力的分析品评极多: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五言之冠冕”。

  • 标签: 《古诗十九首》 修辞技巧 《文心雕龙》 诗歌艺术 艺术魅力 诗歌史
  • 简介:<正>在中国文学史上,生死问题始终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命题。随着文化背景的推演和历史风云的变幻,它不断地更新着自身的内涵。诞生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所反映的生死观便体现了这种历史特征,正是那些生活于末世被沉重的历史忧患意识所主宰的失意文人(注:文学史界多数人认为这组诗的作者是一群失意的文人),发展和规定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生命意识的感性形式。

  • 标签: 古诗十九首 生死观 生命意识 感性形式 生死问题 东汉末年
  • 简介:服虔、应劭音切所反映的汉语音裴宰■一、引言有关汉代音的研究不多,原因之一是材料不够。上古音研究的主要材料是韵文和谐声字,此外还有经传中的异文和假借等。一些古籍中的音注,自然也应是古音研究的重要材料,可学者们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研究服虔、应劭《...

  • 标签: 混注 《汉书》 应劭注 音注 《说文解字》 声母
  • 简介:自十六世纪以降,天主教一直持续不断地在中国出现.然而,第一部天主教的圣经全译本却是在1953年才得以印行,而新教的多种译本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可以见到。马歇尔·布鲁姆霍(MarshallBroomhall)在其所着的《圣经在中国》一书中,对天主教圣经译本之阙如深表诧异:“当我们回想起耶稣会士曾翻译过诸如托玛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这类著作,

  • 标签: 中国 十七世纪 《圣经》 1953年 天主教 十六世纪
  • 简介:近年来,关于各国的“中国形象”研究进展较快,俄罗斯汉学界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便有学者研究这一问题,同一时期西方也有英文作品问世。在俄罗斯,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研究所研究员卢金连载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远东问题》1998年第五期和第六期的《1917年以前俄国的中国形象》,该文详细地剖析了19世纪俄国知识界对中国的认识;之

  • 标签: 中俄互 互识 以前中俄
  • 简介: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引导全国广大青少年以更加饱满的青春正能量迎接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中国孔子基金会、团中央“青年之声”国学教育联盟决定联合推出“青年之声——青春喜迎十九大·诗书礼乐中国行”活动。

  • 标签: 海外 华文教育 文化交流 汉语教学
  • 简介:作为18世纪19世纪初出现在欧洲的重要文学思潮,浪漫主义首先兴起于德国等国家,后来迅速在整个欧洲大陆流行起来。俄国军队在1812年的卫国战争中取得胜利之后,一度远征国外,很多青年军官和贵族在西欧受到了当时欧洲革命的影响,开始意识到改革俄国社会现状的必要,再加上当时人民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高涨,因此俄国也出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高尔基曾经以作家自身在

  • 标签: 俄国浪漫主义 文学概览 浪漫主义文学
  • 简介:中唐以降,在江南吴越一带的文壇上,就存在着活勤频繁的诗人群体,如“大厉江南诗人”、“吴中诗派”等。唐,中原板荡,江南更成为人文荟萃之地。时局的动荡以及地域时史傅统的推动,促成了具有独特诗学追求的江南诗人群的形成。江南诗人群既浸染于晚唐诗壇普遍效法齐梁的风气,又善于从地域诗史传统中吸取养分,从而形成“奇峭”、“清丽”的诗风。进一步,诗人又按照自身的才性与思路进行更为“幽深孤峭、鞭辟入里”的诗学探索——在这种可贵的“试错”中,五代乃至宋诗的得失成败都透露出了一丝消息。通过封江南诗人群的诗学背景、师承关系、作品风格的考察,再以张为《诗人主客图》对唐江南诗人群“群体身份”的体座作为佐证,本文还认为,作为一种理想化的“事后追忆”,杨慎作出的“学贾岛”的傅统诗史描述有必要用相当数量的“当时埸境”加以补充锐明。换言之,局外人的“事后追忆”与当事人的“当下思考”并行不悖,相互补充,可以在不同层面上体现出文学景观的丰富性。

  • 标签: 江南 唐末 诗风 遗忘 折中 诗歌
  • 简介:壹二十世纪尚未完全走完,一些行业、学科,已经在总结二十世纪,展望二十一世纪了,有关的著作也已出版了一些。提前总结,在语言文字学来说,是最有资格的了。这是因为,上世纪出现的三件大事都跟语言文字学直接相关,这就是敦煌藏经洞的发现、甲骨文的出土和《马氏文...

  • 标签: 中国语言学 二十世纪 《马氏文通》 分支学科 词义研究 语言研究
  • 简介:写作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新时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它为文化的繁荣、教育的昌盛、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标签: 写作学 21世纪 写作理论 写作主体 写作客体
  • 简介:法国对于20世纪中国史的教学与科研,始终只局限于某些机构和只涉及到数目相当有限的科研人员。法国的汉学家们确实似乎或更加关心古典中国,这或是由于一种要上溯到17世纪的耶稣会士们和“启蒙时代”哲学家们的传统,或是由于中国在政治学范畴内高度近代化了。从清末到共产党人于1949年的胜利,

  • 标签: 法国 20世纪 中国史 历史研究 汉学 科研人员
  • 简介:十六世纪贯通欧亚新航路的发现.开创了中西交流的一个历史新时代。在这个海外殖民、文化交流和侵扰掠夺相辅相成的发现新世界过程中担负着关键性先锋角色的葡萄牙,早期是如何看中国的呢?其较完整的中国观又是怎样形成?本文试图寻找出若干历史轨迹,以抛砖引玉.

  • 标签: 十六世纪 葡萄牙 中国观 中国学 民族文化
  • 简介:从明代中叶至清末(16世纪至20世纪初)这一阶段中,我国传统农业文明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和辉煌,同时在其内部也生长出了某些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思想观念。但在当时世界文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时期中,我国传统农业文明明显地显现出了相对的滞後。

  • 标签: 6世纪—20世纪初 中国 民主革命 政治制度 商业经济 学术研究
  • 简介:本文在广搜资料的基础上,对二十世纪中国学者研究战国文字的成就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作出了较全面的总结和评述。

  • 标签: 二十世纪 战国文字
  • 简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汉字学经历了从传统小学到现代文字学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早期代表是章太炎和唐兰二元分离的汉字工具论观点。此前,中国的小学传统是将“形音义”相结合进行研究,字形研究为本,字义研究为核心。章太炎在《论语言文字之学》中说:“今日言小学者,皆似以此为经学之附属品。”他改称“小学”为“语言文字学”,这标志着汉字研究从传统的小学到现代语言学的转向。

  • 标签: 20世纪80年代 汉字学 本位性 语言文字学 现代语言学 汉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