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对否定莎士比亚著作权的论点进行了批评。并对有关论述进行溯源,对“倒莎派”的观点给予了回答,并澄清了有关疑问。

  • 标签: 莎士比亚 著作权 史实
  • 简介:亲爱的柴可夫斯基先生:我收到您的邀请不胜荣幸,深表感谢,但是恕我不能接受,因为星期四晚上我将主持一个会议,帮助我们某些阶层的盲人朋友找到有报酬的工作,如果有机会自食其力,他们会很高兴。

  • 标签: 节选 自传 吐温 马克 柴可夫斯基
  • 简介:马克.麦卡锡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近20年来,国外文学界对麦卡锡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成果斐然。比照国外,国内麦卡锡研究却严重滞后。本文拟对麦卡锡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阐述国外麦卡锡研究的评论视角,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求可以继续挖掘的空间,以期对国内麦卡锡研究有所裨益。

  • 标签: 科马克.麦卡锡研究 评论视角 评析
  • 简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社会文化能力的总体提高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从文化角度审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摆脱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修正课程设计的瑕疵以及提高教师自身跨文化专业素质是解决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缺失现象的主要对策。

  • 标签: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审思 对策
  • 简介:认知语言学的隐喻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重要工具。本文探讨了作为人类思维方式之一的隐喻封英语教学的重要价值,不仅为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开拓了新的思路,而且提出了语言教学也是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的观点。

  • 标签: 隐喻 英语教学 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马克·吐温是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美国作家之一,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译界对马克·吐温作品的翻译,有选择性地侧重于其政治性、革命性和社会批判性较强的作品,这与不同时期我国的社会政治及文化需要相呼应。与之相仿,在马克·吐温作品的研究、评价中,也以分析与阐释其思想政治和社会批判意义为主,缺乏有深度的艺术和审美价值的评价与研究,马克·吐温也一定程度上成了我国在国际政治斗争中的"武器"。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马克·吐温的中国式呈像是偏重于思想性和政治性而缺少艺术性的。这种现象从1978年后逐步有所变化。梳理与分析马克·吐温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过程,分析其中国式呈像背后的历史文化原因,有助于我们深度认识马克·吐温,更新对他的研究,并为深化和推进外来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 标签: 马克·吐温 传播 选择性接受 中国式呈像
  • 作者: 周小林
  • 学科: 语言文字 > 英语
  • 创建时间:2010-11-21
  • 出处:《时代英语报》 2010年第11期
  • 机构:牛津小学英语6AUnit7AtChristmas是一课谈论圣诞节时Jim一家人互相赠送礼物的话题。我所教授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单词和句型板块。但是虽然是单词和句型板块的教学,我在设计教学时,采取的是开放性话题的教学,在学生谈论圣诞礼物时引入新的单词和句型,学生们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形式,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肯定这节课的某些设计环节时,具体有以下两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代表作“边境三部曲”既对墨西哥进行殖民主义再现,又对其试图建构的殖民主义话语进行改写和重写.在小说的故事背景和创作背景的双重观照下,小说对他者的再现和强势文化对他者的表征障碍象征了美国自二战后,特别是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个体和民族身份认同危机.麦卡锡在反思和批判“美国例外论”的同时,也表达了一名白人主流作家对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和妥协,“边境三部曲”也因此为美国的民族身份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参照.

  • 标签: 麦卡锡 “边境三部曲” 全球化 身份认同
  • 简介:这幅画名为《以密涅瓦为造型的安娜·奥芙特利》(约1643年作,布面油画,202厘米×172厘米),是法国巴洛克画家西蒙·乌埃(1590~1649)的作品。

  • 标签: 安娜 造型 西蒙 巴洛克
  • 简介:中国和英国的古典咏秋诗大多以秋天为背景、或通过描写秋景等手段抒发悲情,但前者的特点是悲而求静,后者的特点则是悲而变化。本文将上述特点纳入审美范畴进行观照,认为它们是两种不同审美取向的反映,也是中英民族传统文化的折射。文章还深入挖掘了形成该两种不同审美取向最本质的原因。

  • 标签: 中英 咏秋诗 审美 对比 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