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认为比较文学研究领域长期不规范,未能为自己设定明确的研究领域,这种失范引发了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认识上的诸多误区,主要表现为早期研究范围的人为收缩、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人为区分、美国学派比较研究的漫无边际以及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无所不包。这也直接导致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危机”绵延不断,而重新规范比较文学的学科领域、试图从研究范围这一角度出发来解决比较文学研究的危机与困惑,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 标签: 比较文学 学科领域 学科危机 重新规范
  • 简介: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到底是面临死亡,还是有广阔的发展前途?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重新对传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学科作出认真的思考。本文通过比较文学与文学研究、文化研究、翻译研究的三重对比,试图说明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学科内的文化研究,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翻译研究,其重点应该是文学翻译研究。这样,比较文学就为自己选择了一争广阔的发展道路。

  • 标签: 比较文学 文学研究 文化研究 翻译研究
  • 简介:关于“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了。自从上个世纪比较文学研究在我国复兴以来,学术界就“比较文学学科”的定位,虽然发表了无数的见解,可是至今仍然是一个歧义重生悬而未决的问题。从人文学术的一般立场上说,作为单一的个人如果从事这一学术研究,那么学科的定位与否以及定位的科学性程度,对于他个人而言其实是无关研究宏旨的;但是,作为一门群体进行的学科,特别是作为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中设立的学科目录,那么,它的定位的准确性即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这一学科的成败兴亡,我想,这不是危言耸听.

  • 标签: 比较文学 学科建设 外语院系 外国文学 学科定位
  • 简介:<正>文艺理论学科总是随着历史推移而不断更新.目前处于新时期,文艺理论学科应该有新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只能是在既定的历史基础上的演进,因为人们无法割断现实与历史的联系.文艺理论学科建设是多方面的,很重要的一项是文学概论或文学理论教材的建设.中国现代文艺理论教材有六十多年历史,其中解放前不到三十年,解放后将近四十年.在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初期,当时的国家教育部向全国高校文科推荐三部文学理论教材.这代表了那个时期教材建设所达到的高度.如果回顾六十余年编写教材所走过的道路,探索其历史踪迹;解剖

  • 标签: 创作方法 文艺理论教学 《概论》 文学作品 作家 学科建设
  • 简介:1998年,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新专业目录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合并为一个学科,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正式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二级学科,全国各大学中文系均按这一学科名称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师范类,用比较文学替代外国文学史.非师范类,则保留了外国文学史,另增加比较文学课.这样,比较文学就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 标签: 比较文学 世界文学 外国文学史 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科
  • 简介:本文从语言—比较的基础、同一性—名与实的关系、文化立场—观念的接受、理论话语—体系的焦虑四个方面,论证比较文学学科领域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外文应当是该学科的优势也是进行研究的基础,而目前情况却是相反;而大量的比较是将中外许多现象和命题进行了同一性预设,是一种名与实错位;而对于源自其他文化区域的文学文本,没有对其内涵的观念进行清理,比较缺乏学理性透视;而在西学知识形态笼罩下,没有进行“去西化”和“重新语境化”就急于进行理论想象,也就难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建构。作者认为这四项互为前提的错位,是目前学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比较 学科 问题
  • 简介: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世界上诞生以来,已经历了大约100年的风风雨雨。它在我国成为一门公认的学科以后,也已经走过了20年发展建设的历程。但是,当初人们关于它是否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是作为一种方法自立于学科之林的忧虑依然存在。尤其是作为一名多年来在比较文学园地里耕耘的教师,我深感这门学科在基础理论建设方面仍有严重缺陷,以致当初比较文学学者感叹的危机依然如故。在教学过程中,我扪心自问,自叹无法圆满解答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而此类缺憾,归根结底,是源于比较文学教材中学科定义本身的误导或不严密。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教科书中给比较文学下的定义并没有确保它可以作为~门独立的学科存在,因此引起了一些学科界限上说不清楚的问题,令人难以自圆其说。

  • 标签: 比较文学教学 风雨 学科界限 圆满 独立 存在
  • 简介:把“比较文学”在字面的意义上误读为“文学比较”,这不仅存在于当下中国汉语比较文学界,即使在国际比较文学界也是一种由来以久的现象。为了准确地定义比较文学,我们还可以把比较文学与其他四种相关学科概念进行参照从而明确这一点。讨论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这四个学科概念的外延与内涵,这对于进一步明确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学科意识和学科界限有着重要的学理意义。

  • 标签: 比较文学 语言分析 学科概念 定义 民族文学 国别文学
  • 简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2003年第3期推出了“比较文学教学和学科理论建设”这一新的栏目。该栏头条发表了署名“夏景”的文章《教材编写与学术创新——兼与王向远教授商榷》(以下简称“夏文”),对我的《比较文学学科新论》(以下简称《新论》)一书提出了商榷。读后感觉夏

  • 标签: 夏景 《比较文学学科新论》 比较文学 批评态度 文学史
  • 简介:我国学术界对于世界文学的关注始于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不仅冲开了中国长期关闭着的大门,也将外国的文化、文学带进了中国。随着对外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异同作为主题的比较研究也逐渐吸引了一批学者的注意力。先是将比较作为一种方法,而后成为外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领域,至今,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在我国也有了近20年的历史。

  • 标签: 比较文学 学科建设 外语院系 外国文学
  • 简介:首先想提几件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比较文学在中国重新崛起时的往事:新时期第一篇明确呼吁建立比较文学学科的论文“比较文学简说”发表在1979年第2期的《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上,紧接着第二年发表的3篇倡导建立比较文学学科的论文也是3个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的人所著——季老、赵毅衡和本人;最早积极发起并主持召开国内第一个全国性比较文学会议的人也是一位外国文学研究者——著名的圣经文学专家朱维之教授;

  • 标签: 比较文学 学科建设 外语院系 外国文学
  • 简介:当代翻译研究已经超越单一学科的限制,朝跨学科方向发展;翻译研究者已不再将目光局限于语言层面,而是将翻译置于更为宏大的文化语境中来审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必然使人们更多地关注翻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种跨学科研究的必然结果便是学科界限的淡化。比较文学与文学翻译研究日渐交叉融合、界限不再泾渭分明便是有力的例证。在积极吸收其他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翻译研究自身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为其他学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标签: 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 学科建设 外语院系 外国文学
  • 简介:在去年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上,与会代表对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合并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影响展开了热烈的圆桌会议。陈悖先生作了《学科合并是比较文学教学改革的契机》的论文发言。上海师大的孙景尧先生、郑克鲁先生也提交了《立足改革、面向市场,努力培养双语(多语)复合型中外文学人才——关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合并的意见》的论文提要。笔者有幸聆听了全国专家学者们的深刻见解,

  • 标签: 比较文学 世界文学 学科合并 陈悙
  • 简介:张西平、谢天振两位教授联合倡议召开本次会议,以引起大家对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关系问题的重视。我本人十分支持他们的倡议,也十分赞成外国文学研究者积极参加比较文学研究,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 标签: 比较文学 学科建设 外语院系 外国文学
  • 简介:说起比较文学,学者们历来都持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尤其在外国文学研究圈内,更是名执己见,莫衷一是。我们在此姑且不论那种种说法的谁是谁非,但不容忽视的是,比较研究方法正在日益渗透到当今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各国的民族文学研究也好,还是各自的外国文学研究也罢,二者都自觉不自觉、或多或少地蒙上了比较的色彩。这种比较研究超越了国别文学研究的传统模式,形成了文学研究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发展空间,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促进了文学研究的深化。

  • 标签: 比较文学 学科建设 外语院系 外国文学 德语文学研究 教学途径
  • 简介:近来在比较文学界,有人从“原文原教旨主义”出发,陆续发表了一些“世界文学”否定论、“外国文学史”(或称“世界文学史”)中文课程取消论的言论。这些言论在学理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但这也在客观上表明,中文系传统的外国文学史课程及教学应该加快改革。改革的思路就是用“中国翻译文学史”来改造“外国文学史”课程,而不能将外语系的国别文学史照搬和移植到中文系来。必须明确,在中文系用中文讲授外国文学,与在外语系使用外文讲授外国文学,其宗旨和效果都是根本不同的,也是不能相互取代的。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学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在中文系将外国文学课程中文化,用中文讲授外国文学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中外文学与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因而其实质就是“比较文学”;用中文讲述外国文学,外国文学便在中文、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受到过滤、得到转换、得以阐发,也就是化他为我,其本质具有“翻译文学”的性质。

  • 标签: 外国文学史 世界文学 翻译文学 比较文学 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