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4 个结果
  • 简介:福楼拜自始至终对现代形态的空想社会主义持严厉批评和排斥态度。他认为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宗教性话语,是属于中世纪的。其特征是反对自由和法国大革命、排斥哲学和传统文化。它意味着现代专制、反自然和心灵的死亡。同时,福楼拜也反对资本主义。这种态度本质上是福楼拜反抗现代性和现代社会的一种表现。在艺术上,这种态度也使福楼拜拒绝为文学赋予某种社会使命。

  • 标签: 福楼拜 空想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使命
  • 简介:<正>1980年3月26日苏联《文学报》登载了马尔科夫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章,摘译如下: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实质的争论早就存在,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这一争论更为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家中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以各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经验为依据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极广泛的可能性;另一种观点虽然也承认这些可能性,但实际上却把这些可能性理解得很窄。我的看法接近第一种观点。我们的同时代人是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是积极向上

  • 标签: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近二十年 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 艺术创作 可能性 艺术概括
  • 简介:<正>一、成功诱拐舆论2006年6月,王朔从公众视野里失踪了5年半之后,突然从《收获》那汪失落于这个时代的静潭里浮出水面。在这本杂志的第5期上刊登了作家孙甘露对他的访问,题目是《王朔:我内心有无限的黑暗

  • 标签: 孙甘露 《收获》 公众视野 惠能 文学评论 自由女神
  • 简介:孙绍振先生在《美国语文和中国语文:"核心价值"和"多元价值"问题》一文中,多次提到"一元价值""多元价值"等概念,而孙先生对一元价值的理解却有飘忽不定之嫌。本文意在从人类文明共同体的三维价值视角,探讨语文教育形塑国民性格的意义,使语文教育抛弃各种偏见,避免意气之争,融入到人类文明的大潮中去。

  • 标签: 语文教育 一元价值 多元价值 三维价值观
  • 简介:召唤新现实主义——威廉斯小说述评殷企平当代西方小说陷入了僵局!英国文坛巨人雷蒙德·威廉斯(1921—1988)曾经发出过这样的警告。他是在《漫长的革命》(TheLongRevolution,1961)一书的第7章“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Realis...

  • 标签: 威廉斯 新现实主义 传统现实主义 小说观 社会小说 现实主义小说
  • 简介:本文选取了冯内古特不同创作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部小说《猫的摇篮》(1963)、《五号屠场》(1969)和《囚鸟》(1979),分析了作家对基督教的态度,发现冯内古特对基督教体系和基督教思想的态度迥然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恰恰体现了冯内古特独特的人道主义宗教

  • 标签: 冯内古特 《猫的摇篮》 《五号屠场》《囚鸟》 宗教
  • 简介:生命作为人的客观存在,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思考和关注的对象,并且是传统文学和西方哲学探讨的一个恒久主题。但不同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语境却赋予了生命迥异的内涵,宗教存在主义思想则更注重揭示生命的过程和本质。俄罗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宗教存在主义视角下对生命、存在与界限等问题进行了追本溯源的探索。本文以托氏作品中对生命描写为基本线索,探讨作家的存在主义意识、人道主义思想以及生命的内在涵义。

  • 标签: 托尔斯泰 宗教存在主义 生命
  • 简介:游记文学在18世纪到19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化中曾享有唯我独尊的特权地位,其流行程度超过了其他任何形式的文体,并且与当时的民族文学和民族身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基于表达事实和虚构的位置感的需要,多数浪漫主义游记文学都包含获得历史可靠性的强烈愿望。在坚持游记文学真实性的同时,浪漫主义作家从不掩饰对其他游记作品和史料的借鉴、吸收和引用。本文以浪漫主义核心游记文学史观为切入点,以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三章被控剽窃的事实为依据,着重讨论浪漫主义关于“文学式借用”与“有罪式剽窃”观念的形成,以及拜伦剽窃案的文学影响和对后世创作的意义。

  • 标签: 浪漫主义游记文学 拜伦 剽窃 影响
  • 简介:<正>在西方二十世纪文学艺术中,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之间的比较研究无疑是一个急待发掘的领域。二十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成为时代潮流,涉及各个艺术领域,特别是在戏剧和绘画方面掀起轩然大波,是德文学艺术的一大奇观。表现主义艺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外部原因,如欧洲背景下的文化思想,文学传统等;内部原因,如德国乃至北欧日耳曼民族的文化特征,文学传统等。由于篇幅有限,本文着重论述戏剧和绘画所由产生的德国社会特征及文化背景,然后比较两者(戏剧和绘画)美学的异同,进一步探讨它们所由产生的美学原因。

  • 标签: 美学观念 戏剧家 文化思想 文学传统 德国表现主义 新浪漫主义
  • 简介:爱默生和梭罗所奉行的超验主义自然无法完全解释艾米莉·狄金森内心深处对"自然之谜"的疑惑,因她有意识地在诗歌创作中进行了极富独创精神的"再定义":"自然"等同于"知识",为直觉或"超灵"难以洞悉;"自然"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它对人的基本利益漠不关心,两者之间的疏离感无法打破.因为不能体悟"自然"的本质,诗人对"自然"的敬畏感逐渐加深,也构成了她对超验主义自然冷静的质疑.狄金森和爱默生都相信读者应该经由个人的实践去感受和解读"自然之谜",而两者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狄金森最终确定该命题无解.

  • 标签: 艾米莉·狄金森 超验主义 自然观 再定义
  • 简介: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道主义宗教文艺徐雪梅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的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其文学创作极为丰厚。虽然他不是理论家,也没有对自己的文艺观点进行过系统的阐述,但他却对与创作直接有关的艺术理论问题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这些观点都散见于他的作品、文章、...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道主义宗教 《卡拉马佐夫兄弟》 文学创作 人性恶 俄罗斯
  • 简介:体现了但丁的宗教哲学.从本体论看,它与基督教神学是一致的,即一元论的上帝.但从认识论看,它抛弃了基督教原罪中的"罪",而更强调恶,强调恶的主观性、个人性.但丁接受了基督教的末世论及灵魂不灭的学说,但却更强调人的个体人格及主体性.尽管他是在宗教意义上强调主体性与自由意志,但上帝再也不是宇宙的终极本源,而是道德与信仰的最高存在和人的精神之源.

  • 标签: 基督教 宗教哲学 灵魂不灭 末世论 上帝 存在
  • 简介:象任何领域个别而又伟大的人物一样,普希金善于对历史、对古代文化进行饱含哲理的思考。他把握历史的立足点是现在,因此,他没有沉迷在史料的海洋中津津乐道于考证,而是总能跃出历史的事象,将过去贯通于现在,用历史解决当代的问题,进而找到对未来的决断,对未来的责...

  • 标签: 普希金 历史主义 俄国历史 俄国文化 达吉雅娜 《叶甫盖尼·奥涅金》
  • 简介:白璧德的“人文主义”宗教包含两个要点:一、“宗教”的概念:二、“人文主义”与宗教的关系。白璧德对于“人文主义”与宗教之关系的判断曾遭到以信教者为代表的西方“传统主义者”的攻击与批驳,并引发了一场“人文主义者”内部的论争:如艾略特认为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有取代宗教的倾向,强调人文主义依赖于宗教;白璧德则一方面肯定了“人文主义”不能取代“真正的宗教”,另一方面认为它具有“宗教之外的有效性”,从而否认“人文主义”依赖于宗教。由于白璧德会根据不同的语境对自己的判断作相应的调整,因此他的表述经常表现出前后不一致的样态,本论文将结合具体语境对白璧德的宗教作一阐发,并力求对其中存在着的“矛盾”给出可能的合理解释。

  • 标签: 白璧德 艾略特 佛斯特 “人文主义” 宗教思想 美国
  • 简介:《春秋》是“经”又是“史”,它开创了以坚持道德原则与价值判断为核心的中国史学传统,使史学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一个监督系统;它也开创了以文化而不以血统为原则的多民族国家传统。所谓“春秋大义”,其实就是九个字:定是非,正名分,明责任。《春秋》所倡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与西方价值是截然不同的。

  • 标签: 《春秋》 经学 史学 春秋大义 价值观
  • 简介:"礼"讲的是"人道"。"人道"即为人之道。当今时代,深入中国"礼"的文化渊源及本质内涵,重温中华民族"礼"的传统价值,不仅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也有利于中国文明新形象的重塑。本文拟从礼的基本含义与功能、"三礼"的基本内容、"六礼"及其意义、"礼"与西方价值比较等四个方面展开。

  • 标签: 人道 “三礼” “六礼” 传统价值观 西方价值观
  • 简介:《春秋》是“经”又是“史”,它开创了以坚持道德原则与价值判断为核心的中国史学传统,使史学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一个监督系统;它也开创了以文化而不以血统为原则的多民族国家传统。所谓“春秋大义”,其实就是九个字:定是非,正名分,明责任。《春秋》所倡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与西方价值是截然不同的。

  • 标签: 《春秋》 经学 史学 “春秋大义” 价值观
  • 简介:“礼”讲的是“人道”。“人道”即为人之道。当今时代,深入中国“礼”的文化渊源及内涵本质,重温中华民族“礼”的传统价值,不仅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也有利于中国文明新形象的重塑。本文拟从“礼”的基本含义与功能、“三礼”的基本内容、“六礼”及其意义、“礼”与西方价值比较等四个方面展开。

  • 标签: 人道 “三礼” “六礼” 传统价值观 西方价值观
  • 简介:"礼"讲的是"人道"。"人道"即为人之道。当今时代,深入中国"礼"的文化渊源及内涵本质,重温中华民族"礼"的传统价值,不仅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也有利于中国文明新形象的重塑。本文拟从"礼"的基本含义与功能、"三礼"的基本内容、"六礼"及其意义、"礼"与西方价值比较等四个方面展开。

  • 标签: 人道 “三礼” “六礼” 传统价值观 西方价值观
  • 简介:在温特森的文学创作中,“故事”是一个关键词,独特的故事也是其解构主义文学思想的核心。温特森认为故事的核心价值是文学性真实,故事重述是对概念化生活和传统真实的挑战,是讲述者赋予世界秩序并重构世界的方式;故事的话语范型是私语性讲述,用小话语突破宏大叙事,体现个人对于话语的介入和构建;故事的功能是延异性转变,由于故事具有重构、传递经验和隐喻功能,讲述故事可以探索可变多元的主体;故事的表现形式是否定性表达,由于受到“否定神学”影响,温特森在作品中启动多种“防御机制”来反对确定性,用排除和否定的方式来表达自我。在西方文学“故事转向”的背景下,研究温特森的故事对研究后现代文学形式变革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温特森 解构主义 故事观 个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