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进入20世纪,文学的多元化成为了文学现代性的一个标志,告别了批判现实主义和唯美浪漫主义的二元对立格局,文学以更加复杂丰富的方式来表现后工业时代的社会情态和人的生存境况,体现出更具批判理性和沉思力量的现代精神。对文学的多元化的现代理解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文学创作的多元倾向,涉及创作方法、风格、叙述技巧和流派等问题;二是指文学社会形态的多元存在,关注的是文学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意识形态以何种方式和手段介入社会生活,在与其它文化形态和文艺形态的比较中文学的作用、影响和地位。在讨论文学多元化的时候,人们往往忽视了后一种多元化倾向,习惯于把文学视为在现代科学主义和技术理性压制下的一种萎缩性的孤立存在,没有注意到当今文学已经日益公共化、大众化、市场化的现实。

  • 标签: 文学现代性 唯美 批判现实主义 倾向 文艺形态 叙述技巧
  • 简介:"全球化"是承"现代化"而来的,一般说来,"全球化"是"现代化"的继续发展.但是我感到"现代化"与"全球化"却是不同的两个阶段,在中国,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不同.

  • 标签: 现代文学研究 “现代化” 鲁迅 消解 主流 激进
  • 简介:本文对澳华诗歌的当代场景作一番现在进行时态的梳理和探究,并就澳华诗歌对传统的承续和当代性特征进行描述,进而围绕着诗歌和诗歌版图的边缘化及其生存策略加以探讨,指出在人类走向地球村和网络化的新时代,为了华文诗歌迈进理想境界的新视野,从边缘地带穿越是一种诗意存在.

  • 标签: 澳华诗歌 边缘拓殖 诗意存在 多元文化 当代性
  • 简介:在普林斯顿大学人文价值中心的落成典礼上,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著名政治学教授查尔斯·泰勒(CharlesTaylor)说道:“我想召唤的人类生活的一个核心特征是其必不可少的对话性质。……我发现自己的认同并不意味着我在孤立的状态中将其炮制出来,而是通过与他者的对话协商而成,这种对话部分是公开的,部分是内部的”。这种“他者”类似于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HerbertMead)所说的“有意义的他者”(significantothers)。尽管在后工业世界、视觉时代,或者消费社会中,与“他者”面对面的接触已经转变成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的交往,但是不同的个体和文化之间的对话关系对于跨文化协商与理解过程中意义的生成,仍旧是必不可少的。

  • 标签: 文化认同 文化多元主义 地方性 全球性 他者 文化相对主义
  • 简介:“香港文学”被一些人称为幼稚的学科,也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这门学科。不管人们怎样看待它,香港文学研究工作者仍在奋力耕耘。仅在1997年,取就得了不小的成绩,连续出版了二本以上《香港文学史》命名的书。另还有分类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出版。

  • 标签: 香港 文学评论 中国 多元化 文学研究 当代文学
  • 简介:自五四以来,虽然有诸多现代作家在作品中涉及到基督教,但基本不外乎三种心态,即:单一的肯定:单一的否定;既肯定基督精神又否定教会作法的二分心态。却少有人明确地在作品中试图做基督徒与非基督徒之间的交流努力,少有人尝试在宗教者与非宗教者之间架一座桥梁。而巴金的《田惠世》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

  • 标签: 多元信仰 《田惠世》 文化建设 中国 巴金 文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