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由地震七兆数推断灾害七兆数1987年郭增建先生在《灾害科学中的七兆数》一文中指出[1]:现代物理学——耗散结构论认为,自然界具有复杂性。我们进一步认为在复杂性中还有高层次的简单性。所谓七兆数,就是较小灾害达7次后,即跟随有一个较大的灾害,这样七个...

  • 标签: 地震研究 灾害学 地震活动 灾害科学 地震学报 地震灾害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了地震观测仪器的重大变革,数字地震仪和模拟地震仪的联系和本质区别,宽频带地震的含义,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任务以及数字地震的发展的现状和应用前景。目的是供从事或将要从事数字地震观测、分析和研究的同志参考。

  • 标签: 数字地震学 数字地震仪 宽频带 大动态 高精度
  • 简介:以Biot理论为基础,推导了双相介质中弹性波的本构关系、运动方程及解。结果表明:在均匀双相介质中可获得第一P波、第二P波和S波。第一P波近似于弹性介质中的P波,第二P波称为慢波,其速度一般小于S波,但在个别介质模型中大于S波。选择了合理的参数,对均匀双相介质中的波速进行了数值模拟

  • 标签: P波 S波 地震波速度 双相介质 运动学特征 孔隙度
  • 简介:80年代中期以来地震分形研究在中国兴起,并发展为一个十分活跃的科学分支。本文综述了近年中国地震分形研究的概况,及取得的重要进展,并提出了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 标签: 地震 分形 中国
  • 简介:研究了1995年山东苍山5.2级地震前多项地震参数(地震空间分布,b值,C值、D值,Mf值,GL值,YH值,AC值等)的异常变化,期望从中能够找出对中强地震短临预报有意义的地震参数和特征图像,以增加对中强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

  • 标签: 山东 苍山地震 地震学参数 地震短临预报 地震活动
  • 简介:笔者在丽江市古城区地震局查阅到1份丽江7.0级地震人员死亡的统计表,表中详细记录了死亡人员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死亡原因、死亡地点等情况。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分析,可得出本次地震死亡人员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特征。同时与国内同类研究相比,丽江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具有普遍的一般特征,也具有云南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点。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认识未来云南大震人员伤亡特征、开展精细化人性化的应急处置具有参考意义。

  • 标签: 地震死亡 社会学特征 应急处置 丽江地震
  • 简介:本文收集了1991年之后我国西部地区71个地震的烈度等震线资料,并以此对1918—1989年间176次地震的烈度资料进行了补充,采用长、短轴椭圆模型重新拟合了西部地区的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表明,新疆区和川藏区2个统计单元内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有显著不同,应作为不同的分区对待。同时与其他研究者给出的该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对比结果显示,本文结果合理可靠,体现了近、远场地震烈度分布的特点,适合于该地区工程地震研究和应用。

  • 标签: 西部地区 地震烈度 衰减关系
  • 简介:计算了2004年6月甘肃临泽地区发生的震群前的两种地震参数——尾波Q值和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得到两种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进程,并与已经研究过的震例进行对比,讨论了这两种地震参数在地震预报方面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甘肃临泽 地震学参数 尾波Q值 地震空间相关长度
  • 简介:本文论述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对中国地震大趋势所产生的可能影响。作者认为,这次地震应属于中国大陆板内地震,它可能标志着中国大陆及边邻地区7级以上地震从本世纪以来第五活动期(起始于1988年)的相对平静时段转入活跃时段并可能步入高潮。它打破了近十年来中国大陆7级地震只分布于青藏块体的格局,但并不意味着本期主体活动区(青藏块体及边邻)的改变;同时,这次地震标志着东南沿海地区进入新的地震活跃幕;台湾地区7级地震活动也将增强。

  • 标签: 台湾海峡 强震 地震大形势 中国大陆
  • 简介:本文将20世纪全球强震活动划分为7个活动期,以国内中强以上地震同期活动资料进行比较,对未来国内强震活动趋势作出中期的统计概率预测,似乎可以作为一个较为有力的判据。

  • 标签: 历史类比法 概率预测 强震活动
  • 简介:本文重点介绍了地壳形变GPS点的选址、埋设及建设。说明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和地震地质构造情况,选埋工作的实施情况以及对埋石和观测工作的建议等。

  • 标签: 选址 埋设 建设
  • 简介:本文利用box—Counting法讨论了新疆各主要断裂带的几何分形,得出了各断裂带的分维值。结合区域构造及地震活动性特点,分析讨论了断层分形几何在判定强震危险区方面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相应于较大的断层分维数,则对应于较强的地震活动水平;相应于较小的断层分维值,则对应于较弱的地震活动水平。一方面,断裂分维值较高的断裂带,其构造也较复杂。因而,断层分维有可能作为判定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水平的一种特征物理量。

  • 标签: 几何分形 地震活动性 分维值 特征物理量
  • 简介:主要研究中国大陆西部(E107°以西)区域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和可能发生强震的区域。文中选用了可靠时段地震目录,应用震级一频度关系,计算6级以上各震级段年优势发生次数,对近100年以来的7级以上地震的地震波能量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利用近30年来地震震源机制解计算应力场的方向。结合断裂构造、应力场方向、缺震次数及不同区域的能量释放情况,认为中天山南北区域、中印巴三国交界区域、青甘藏川交界区域及祁连地震带(即南北地震带中段和北段)等几个区域应为未来的重点监测区域。

  • 标签: 大陆西部 强震 地震预测 危险性分析
  • 简介:按照中国大陆边界的划分方案,使用Mapsis软件选取了1900年以来Ms6.0级以上地震资料。使用数学中19阶多项式非线性函数建模,模型中的参数用最小二乘法求取。对地震资料进行最佳逼近拟合,并递推未来1~2年时间尺度预测。在此引用了一种数学方法来描述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趋势规律。

  • 标签: 中国大陆 地震区 地震趋势 数学建模
  • 简介: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对我国西藏地区造成较大人员伤亡与房屋破坏,道路、通讯等生命线工程及水利等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本文介绍了本次地震的基本情况,并在现场地震烈度调查和地震损失评估的基础上,对灾区震害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灾区房屋类别与破坏情况以及生命线系统与各行业的受损情况。通过分析此次地震的灾害特点,指出了灾区在抗震设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大地震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科学编制恢复重建规划,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提高农牧民抗震设防意识,加强农牧区房屋建筑的指导和监管等建议,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 标签: 尼泊尔8.1级地震 西藏地区 地震考察 震害特征
  • 简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为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所,前身为1951年创建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是国内唯一的以研究新构造运动、活动构造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集构造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空间大地测量、工程地震和地震灾害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基础性和社会公益性的国家级科研机构。2000年科技体制改革以来,

  • 标签: 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 科技服务工作 简介 空间大地测量 科技体制改革
  • 简介:为了获得震源地下破裂尺度与震级的经验关系,搜集了12个中国西部地区强震的震源反演获得的地下破裂尺度,并且与通过余震分布获得的破裂尺度进行比较,得到了反演获得的震源破裂尺度小于据余震分布得到的破裂尺度的结论;并通过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建立了震源破裂尺度L与面波震级MS的经验关系式:lgL=0.635Ms-2.8084;δ(lgL=0.64);本文的经验关系在震级较小时与Wells等(1994)的经验关系较为接近,在震级较大时与龙锋等(2006)建立的中国华北地区的经验关系接近。将本文经验关系与冉洪流(2011)建立的中国西部地区走滑断层的地表破裂尺度与震级的经验关系进行比较,验证了地表破裂尺度比震源地下破裂尺度小的结论。通过各种比较,本文提出了需要更多的反演地下破裂尺度的数据来得到更为准确的经验关系的建议。

  • 标签: 地下破裂尺度 震级 经验关系 西部地区
  • 简介: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为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所,是李四光教授于1966年邢台地震后倡导组建的,1971年划归地震局,1986年2月改建为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1998年改为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研究所现已被纳入科技部非营利性公益科研院所系列,是我国地壳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以地壳动力学、地震前兆观测与预报、地震与地质灾害等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综合性研究所。

  • 标签: 中国地震局 地壳应力 研究所 科技服务工作 地壳动力学 简介
  • 简介: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为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所,是国家级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主要科研方向是:开展震源环境、地震过程和震源破裂机理等地震科学的基础研究:以地震预测试验场为基地,开展地震数值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展地震前兆机理研究;

  • 标签: 中国地震局 地震预测 研究所 科技服务工作 震源环境 社会公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