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长期以来,在地震数据处理中我们一直使用叠加。事实上,在物探行业中叠加剖面(或三维中的数据体)是作为标准交付使用的,而且几乎在每一本地震处理教科书中都叙述了共中心点(CMP)与正常时差(NMO)校正的概念。虽然总的趋势是向着叠前成像方面发展(不是时间域就是深度域),但是叠加剖面的构成仍然是地震处理流程的—个重要步骤,因为它们通常总是首先获得的可解释的地下图像。

  • 标签: 数据叠加 CMP 地震数据处理 叠加剖面 地震处理 交付使用
  • 简介:1井深:气举反循环钻井可以满足2000~2500米以内井段施工。2井型:直井,或定向井稳斜段钻进。3井眼尺寸:适合241.3~152.4毫米井眼钻进。其中152.4毫米井眼,上部在井口要有244.5毫米套管不少于400米,以便下入复合钻具。

  • 标签: 反循环钻井 试验井 复合钻具 定向井 井眼 钻进
  • 简介:压可由下列作用所产生:①压应力增加,②孔隙流体或岩石基质体积变化,③流体流动或浮力。埋藏过程中的负载由于不平衡压实作用(尤其在低渗透性沉积物的快速沉降过程中)可以产生严重的压现象。水平应力的变化在构造活动区可以迅速地产生和耗散大量的压。涉及体积变化的压机制必须具有良好的封闭条件才能成为有效。与水热膨胀和粘土脱水作用有关的流体增加太小,不足以产生显著的压现象,除非存在极佳的封闭条件。生烃作用和油裂解成气可能产生压现象,这取决于干酪根类型、有机质丰度、温度史以及岩石的渗透率。但是,这些作用过程在一个封闭体系中可能受自我限制,因为压力的增加可能会进一步抑制有机质变质作用。生烃作用和热裂解产生压的潜力目前尚未得到证实。在埋藏较浅并“具有良好水管系统”的盆地中,由于水头而产生的流体流动可以产生严重的压现象。计算结果表明,油气浮力和渗透作用只能产生少量的局部压现象。不可压缩流体中的气体向上运动也可以产生显著的压现象,但对此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在许多沉积盆地中,最可能产生压的机制往往与应力有关。

  • 标签: 沉积盆地 超压 机制 评价
  • 简介:理论模型研究对指导和验证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解释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介绍了VSP逆时偏移基本原理及脉冲响应研究,同时采用两种地震成像条件对国际标准的岩丘理论模型进行VSP逆时成像处理研究,并将成像条件应用于实际井中VSP地震资料逆时成像处理和效果对比,由此探讨理论模型研究可能存在的伪效果风险问题,并给出模型效果可实用性的验证思路,以此供业内同行参考。

  • 标签: 岩丘理论模型 井中地震观测 VSP逆时偏移 伪效果风险 效果验证分析
  • 简介:引言我们赞同Osborne和Swarbrick(1997)在《重新评价沉积盆地产生压机制》一文中的大多数结论。要充分认识沉积盆地的压,仍需做许多工作;然而,

  • 标签: 评价 沉积盆地 超压 机制
  • 简介:改革开放把中国从封闭中解脱出来,中国企业在西方发达的物质文明面前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引进外国设备、技术以及管理成为许多企业家的共识和企业经营的潮流。在管理方面,是学习泰勒的科学管理、从严治厂?还是学习行为科学、企业文化理论,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深入考察美国、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外国先进企业的管理后,使还在选择之中的中国企业家颇为惊讶。

  • 标签: 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 三资企业 管理方式 市场竞争
  • 简介:在萨斯奎汉纳/页岩山(susquehanna/shaleHills)观测站(SSHO),我们利用小角度和小角度的中子散射(SANS/USANS)研究了正在风化的罗斯山(RoseHill)组页岩的微尺度特征的演化。这里称为中子散射(NS)的SANS/USANS技术可以描述大小为3nm上下到几个微米的孔隙。利用NS研究了在山顶用气动钻获取的页岩碎片(“风化岩”)或手控螺旋钻获取的页岩碎片(“风化层”)。可以推测大约在20m深度溶蚀作用已使铁白云石在基岩中消失,而用于NS研究的所有页岩碎片都采自这一铁白云石溶蚀带的上方。NS研究证实,无铁白云石岩石的总体积有5—6%是由分隔的粒内孔隙构成的。在5m深度,孔隙度和表面积的突然增大对应于有关风化岩中长石溶蚀作用的开始,因而其主要成因可以归结为15000年前开始的冰穿边缘作用。在风化岩一风化层界面以下几十厘米处,由于绿泥石和伊利石开始发生溶解,所以孔隙度和表面积也有明显增加。这些黏土矿物的溶解反应促进了风化岩向风化层的转化。在整个风化层,页岩碎片的粒内孔隙连接成为较大的粒问孔隙,而散射特征也由深处的体分形变为接近地表的面分形。孔隙形态也由深处的各向异性变为最上部的各向同性,前者可能与早先的大地构造活动在岩石中形成的铅笔劈理有关,而后者的成因在于黏土的风化。在风化作用最强烈的风化层,高岭石和氢氧化铁发生沉淀,堵塞了一部分连通的孔隙。这些沉淀物的出现以及因黏土风化而使更多石英暴露出来,都对最上部样品的矿物一孔隙界面面积的下降有作用。这些观测结果符合SSHO的基岩一风化岩一风化层的转化,其原因在于:(1)有反应物(即水、氧气等)运移进入了原生孔隙和由构造事件和冰川边缘效应所形成的裂缝中;(2)矿物一水反应以及颗�

  • 标签: SANS/USANS 风化层 孔隙度 分数维 黏土矿物 表面积
  • 简介:作为主要勘探方向之一的深井和深井钻探效果分析,可确保提高有经济价值开采深度以下油气资源评价的客观性。在局部构造范围内,或者根据地震勘探剖面图钻的深层和深层参数井,目的是解决最主要的地质结构研究问题,获得剖面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并评价其含油气性远景。同时,这些井通常揭示的地层位于已开发的工业油气开采层系以下的深度内,它们相对于某些勘探地区来说,其研究程度较低。

  • 标签: 油气资源 地质勘探 超深井钻探 深井钻探 地震勘探 异常高地层压力
  • 简介:历经二十多年的油气勘探、开发证实,在川西坳陷已经发现的油气田10个,含气构造12个(图略),气田储层其中属常规物性常压储层1个,9个为非常规物性压储层,含气构造也如此.川西坳陷碎屑岩压层均以产天然气为主,储层为低孔渗性.根据区内物性差异及压力特征,可将该区储层划分为四种类型:常规物性常压储层、非常规物性低压储层、非常规物性中压储层、非常规物性高超压储层.这四类储层中储量最大者侏罗系"多源气藏"非常规物性中压储层带,其次为上三叠统须家组"原生气藏"非常规物性低压储层带.分析结果发现压力系数<1.07或>2左右时油气产储量明显下降,据此可从中优选纵横向有利勘探层带.

  • 标签: 川西坳陷 碎屑岩 超压储层 油气关系 研究 压力系数
  • 简介:本文用统计概念(从无序介质的逾渗理论中借用的一些概念)研究流体中两相相对渗透率的理论(其中一相是强润湿的)。该理论的输入是孔隙空间网络模型、孔喉半径分布以及建立孔喉导流率和体积与其半径的关系的函数。发现用包括有孔隙空间网络模型和孔隙大小的几个简单统计分布的理论能够预测在两相相对渗透率系统中观测的所有趋势,在这些系统中,一相是强润湿的。而且,能够调整该理论的输入以便更好地拟合实验数据。

  • 标签: 相对渗透率 逾渗理论 孔隙空间 网络模型 半径分布 统计分布
  • 简介:近年来世界油气地质理论应用在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重要的理论、概念和方法,一方面为石油工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将促进地学领域各相关学科,如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学、地史学等学科的发展。

  • 标签: 地质理论 油气勘探 技术 世界 经济效益 石油工业
  • 简介:裂缝性油藏在所有长度规模上都具有非均质性,这些非均质性影响流动的所有方面,因此极其难以可靠地预测油藏动态。解决这一问题的常规方法是建立许多可能的油藏模型(具有相关概率),然后粗化这些模型并且进行流动模拟。这一方法的问题是计算费用非常高。

  • 标签: 裂缝性油藏 动态参数 快速估算 逾渗理论 非均质性 油藏模型
  • 简介:目前使用的“巴肯页岩”成藏层带这个术语实际上并不确切。如今在这里所钻的大多数油井都以多孔且具渗透性的巴肯组中段为目标,而巴肯组中段并不是页岩。

  • 标签: 成藏层带 技术创新 渗透性 页岩 中段
  • 简介:海因斯韦尔(Haynesville)页岩是分布在路易斯安那州西北部、得克萨斯州东部和阿肯色州西南部的五套富有机质沉积岩,其平均厚度为60-90m,埋藏深度-般都在3kin或更深,而且渗透率超低。海因斯韦尔页岩分布区,尤其是路易斯安那州的西北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异常活跃。前人的热学-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侏罗纪时期的温度梯度是当前区域地热梯度值(25—350C/km)的两倍以上。因此,侏罗纪沉积地层在以往100m.y.间已经接近其当前的温度。利用地下资料,建立了基于对流和传导的热传输简单模型以及基于压实的流体流动简单模型,用于估算地质历史上海因斯韦尔页岩的温度、成熟度和流体压力。早白垩世的高热流值产生高地温梯度,并导致烃类的早期成熟。早白垩世的快速沉积作用使海因斯韦尔页岩内形成了明显的压。但这种压在地质历史上并没有得以保持,其原因是这套页岩地层厚度太薄,而且后来又经历过隆升和剥蚀作用。中到晚白垩世和晚古近纪的生烃作用再次产生了压。然而,在绝大多数条件下,模拟得出的压都没有超过破裂压力。

  • 标签: 天然气勘探开发 页岩 超压 裂缝形成 埋藏史 路易斯安那州
  • 简介:深层和深层气藏的开发已成为气藏开发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由于气藏埋藏较深,普遍存在高温高压的特点,气藏气体偏差因子的计算直接影响单井井底流压、产能和动态储量的计算准确度,从而影响开发技术对策的制定。然而目前计算偏差因子和井底流压的方法众多,不同的气藏,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存在差别。针对双鱼石茅口组高温高压气藏,通过BB法、HY法、DPR法、DKA法、LXF法和ZGD法6种偏差因子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实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在气藏条件下HY法和DAK法计算准确性最高,最大偏差约为2.5%,其中DAK法计算结果最为接近实验值,并且在8MPa至123MPa压力范围内,平均偏差约为0.6%。②基于实验测试和计算结果确认DAK法适用于该气藏的天然气偏差因子计算。③在此研究基础上,对温压耦合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了新的气藏井底流压计算模型。对比现场测试压力和模型计算值,改进的温压耦合模型计算结果偏差最低,仅为-1.593%,具有较高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针对类似于双鱼石这类高温高压气藏,DAK法和改进的温压耦合模型具有较强适用性。

  • 标签: 四川盆地 双鱼石 茅口组 高温高压 天然气 偏差因子
  • 简介:以气井最小携液流速理论为基础,选用改进后的特纳携液模型,形成一套泡沫排水采气用泡排剂的优选方法.将泡排剂性能参数和气井流体参数输入优选模型后,可计算出气井最小携液流速.通过与气井实际流速的比值,即可判断有水气井应用泡排剂是否可行,并优选出相应泡排剂及所需浓度,避免泡沫排水的盲目性.照上述研究思路,编制了气井泡排剂优选软件.通过对3口气井的泡排剂及加药浓度进行优选,结果与现场应用情况相吻合,表明优选方法可行,可帮助现场达到优选泡排剂及注入浓度的目的.

  • 标签: 泡排剂 最小携液流速理论 注入浓度 优选方法 采气工艺
  • 简介:未来在墨西哥湾中新统下段砂岩的勘探将越来越聚焦在埋深大于4.5km的地层,而对于那些深一深层岩层来说,储层物性是一个关键风险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西墨西哥湾中新统下段砂岩储层物性的变化。为此,我们用取自深度在0.9~7.2km之间地层样品的岩相和岩石物性数据,分析了五个地区碎屑矿物组成、成岩过程、储层物性的区域性变化,这五个地区是1)路易斯安那;2)上得克萨斯海岸;3)下得克萨斯海岸;4)墨西哥布尔戈斯盆地;5)墨西哥韦拉克鲁斯盆地。在研究区内矿物组成变化非常明显。路易斯安那近海下中新统砂岩的平均矿物组成为石英:86%;长石=12%;岩石碎屑=2%(Q86F12R2)。往南,随着源区内火山岩和碳酸盐岩的出现,长石与岩屑含量增加。在从得克萨斯近海采集的样品中,上得克萨斯海岸岩样的矿物组成为Q67F24R9,及至下得克萨斯海岸,为Q58F24R19。墨西哥北部陆上布尔戈斯盆地中新统下段砂岩的平均矿物组成为Q64F22R23,而取自墨西哥南部韦拉克鲁斯盆地砂岩样品的岩屑比例最高,达Q33F12R55。路易斯安那地区富含石英的下中新统砂岩的主要成岩事件有机械压实作用和石英胶结物沉淀。往南,伴随岩石碎屑含量持续增加,压实造成的孔隙度损失增大。南部方解石胶结物丰富,储层物性明显下降。在中等埋深,路易斯安那的富石英砂岩储层物性最好,而在得克萨斯和墨西哥,因岩屑含量增加,储层物性下降。在所有深度和温度下,相较下得克萨斯和墨西哥的岩层,路易斯安那和上得克萨斯岩层的孔隙度要高些,但地层深度〉5km、温度〉175℃时,孔隙度差异变小。西墨西哥湾从路易斯安那到墨西哥中新统中、下段的变化趋势可作为一个典型例证,来阐述作为一个成岩作用和储层物性控制因素碎屑矿物

  • 标签: 墨西哥湾 砂岩样品 储层物性 矿物组成 中新统 碎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