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在LPS、TNF-α刺激下,人β-防御素-2基因5'-端转录调控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将HBD-2基因5'-端上游序列连接入无启动子的pEGFP-1质粒,构建了系列5'端缺失的pEGFP-1/HBD-2报告质粒.pEGFP-1/HBD-2质粒转染细胞后给予LPS、TNF-α刺激,用RT-PCR检测pEGFP的mRNA浓度.结果:显示HBD-2基因上游-241段有较强的启动子活性;LPS、TNF-α刺激后,即使上游序列缩短至-241位点时,报告基因pEGFP的mRNA表达量仍明显增高.说明HBD-2基因上游-241区域含有LPS、TNF-α刺激后激活的转录因子作用位点.计算机分析表明-232/-222区域有一同源性极高的NF-kB结合元件,提示NF-kB结合元件可能调控HBD-2的增强表达.

  • 标签: 人β-防御素-2基因5-端 转录调控 序列分析 NF-kB结合元件 LPS TNF-Α
  • 简介:目的:对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所产L1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并检测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重组L1酶的稳定性.方法:PCR扩增L1酶的编码基因,将其亚克隆入pUCm-T载体,测序后将L1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ET-4la(+)后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表达,分光光度计测定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L1型金属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结果:本实验中的L1酶与国外同类酶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2.44%.重组L1酶水解青霉素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能力接近,氨曲南及头孢他啶对L1酶高度稳定.结论:对L1型金属β内酰胺酶的克隆测序及成功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酶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抗生素对L1酶的稳定性研究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 标签: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金属Β-内酰胺酶 原核表达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型 特性研究
  • 简介:在β-内酰胺酶鉴定与分类中,电聚焦电泳技术是重要的方法。该技术系国外60年代创立,70年代日趋完善的一种生化分析新技术。由于凝胶的厚度直接影响两性电解质的用量,电泳时间,样品分辨率以及结果的保存问题,我们探索了超薄层(0.2

  • 标签: 中的应用 内酰胺酶检测 分析性
  • 简介:5—氟脲嘧啶(5—Fu)作为S期抗代谢化疗药其抗肿瘤作用尤其是对大肠癌化疗作用已为国内外学者所证实,但其副作用也不允忽视,本文报道45例大肠癌患者进行术前肠系膜下动脉插管化疗,其中26例5—Fu、顺铂和丝裂霉素,对照组19例以环磷酰胺代替5—Fu。结果显示5—Fu组6例出现腹痛,4例出现腹泻和便血加重,其中2例手术时

  • 标签: 插管化疗 氟脲嘧啶 大肠癌化疗 肠系膜下动脉 肠癌患者 化疗药
  • 简介:目的和方法:本文通过对70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EEG检查,并采用Grant氏二法变量评分对其预后进行预测和评估,结果:预测准确率是:重型组为86.4%,中型组为87.5%,轻型组为100%;而GCS评估的分别为59.1%,83.3%,100%。在重型组中EEG二法变量评分预测其预后的准确率明显高于GCS评分(P<0.05),在中、轻型组,二者预测预后的准确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EEG二法变量评分评估预后优于GCS评分,EEG二法变量评分为一种良好的评估预后的客观指标

  • 标签: 脑电图 二分法变量评分 颅脑损伤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单克隆抗体导向的5-fu毫微球在肿瘤在动物体内的靶向作用及分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简称HPLC法),流动相为甲醇:水=2:98(V1:V2),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273nm。结果:精密度,按低、中、高浓度,其RSD(日内)分别为2.3%、2.1%、4.38%,RSI)(日间)分别为3.83%、1.69%,

  • 标签: 动物体内 5-FU 单克隆抗体 肿瘤 毫微球 靶向作用
  • 简介:随着抗生素的问世和不断发展,以及临床广泛应用,细菌的获得性抗药性也逐年递增.近年来,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最有效的万古霉素也出现了耐药.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只是医院内感染的最大难题.正常人群中的感染发生率也一直在上升.因此寻找能对抗这些耐药菌株的新型抗菌素已经成为医学研究中必须立刻解决的燃眉之急.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多肽 抗菌作用 抗生素 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