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皮肤性病》是一门以形态为特征的临床医学,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大多与皮损形态特征为依据。课堂教学是医学院校理论教学的重要方法。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 标签: 皮肤性病学 课堂教学 激发 学习积极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PBL和LBL教学法在皮肤性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学生分成PBL组和LBL组,分析PBL与LBL在教学效果方面的差异,采用理论测试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PBL的平均成绩及教学效果均优于LBL。结论PBL教学法可提高皮肤性病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优于LBL,可应用于皮肤性病教学。

  • 标签: PBL LBL 皮肤性病学 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皮疹为线索的系统性教学方法在皮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科实习生100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学生采取以疾病为线索的皮肤性病教学模式。实验组学生采取以皮疹为线索的皮肤性病教学模式。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实习生采取以皮疹为线索的系统性教学可以提高实习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满意度,值得应用。

  • 标签: 皮疹 系统性教学 皮肤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皮肤性病门诊的性病临床资料。方法选取从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在我院皮肤性病门诊科就诊的70例性病患者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对所有患者的病历和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性病患者的病种构成、疾病流行特点、患者职业、患者家庭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最后从统计分析结果中得出一定的结论。结果患者中的病种构成从多至少依次为梅毒(58.6%)、尖锐湿疣(15.7%)、淋病(12.9%)、生殖器疱疹(10.0%)、沙眼衣原体感染(2.9%)。患者疾病的流行特点显示高危人群为教育程度较低、国家公务员或者干部、已婚者、本地人。患病原因为非婚性接触的较多。结论性病既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进行防控才能有效控制和降低发病率。

  • 标签: 皮肤性病 临床资料 病种构成 疾病流行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HIVAIDS病例的临床流行病特征和皮肤性病特征,以为疾病的诊断和管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通过对2011年1月-2014年12月管理的85例HIVAIDS资料进行分析,旨在判定流行病皮肤性病特征。结果通过对85例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得知,腹泻、高烧等为主要特征;其中,男性患者60例,占比70.6%;女性患者25例,占比29.4%;且患者年龄均处于20~50岁之间,从感染途径上来看,以性传播为主,占比71.8%(61/85),其中,异性间的性传播51例,占比60.0%;同性间的性传播10例,占比11.8%。结论对于HIVAIDS病例来说,男性病发率高于女性,且大多为青壮年,该病症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这就需要加强艾滋病筛查、知识宣传,便于尽早发现、尽早处理,预防病情蔓延,延长生存期限。

  • 标签: HIVAIDS 流行病学特征 皮肤性病特征
  • 简介:摘要咪喹莫特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非核苷类异环咪唑喹啉胺类药物,为小分子免疫调节剂,5%咪喹莫特乳膏可刺激先天性免疫系统和诱导细胞因子,能增强获得性免疫。目前用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脂溢性角化、基底细胞癌、婴儿血管瘤等多种皮肤病及性病,显示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小。提示该药在皮肤科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小分子免疫调节剂 咪喹莫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性病免疫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诊治的性病患者316例,均行免疫检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分析不同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ELISA的诊断准确率(99.68%)>TPPA的诊断准确率(90.51%)>TRUST的诊断准确率(80.38%),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ELISA、TRUST、TPPA等免疫方法均可用于性病的临床检测,其中ELISA的诊断价值较高。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法 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性病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皮肤病与性病患者并发抑郁症的情况,探讨患者抑郁症防治对策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12月之间于我中心门诊就诊的皮肤病和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分级量表(HAMD)对患者进行抑郁状态评定。分析不同病种、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的抑郁症发病情况。结果共有331例患者进入到本次研究;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色素性疾病和性病抑郁症发病率最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t检验结果显示,50岁以下、女性、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HAMD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皮肤病与性病患者抑郁症发病情况不容忽视,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或应成为皮肤病与性病患者不可或缺的防治手段之一。

  • 标签: 皮肤病 性病 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SCT在女性盆腔囊性病变诊断的应用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0例盆腔囊性病变的成像资料,使用方法包括VR、MIP、SSD等多种成像技术。结果病例图像显示良好,其中显示单纯性囊肿12例、囊内分隔36例、壁结节23例、脂-液平面2例、囊内钙化3例。结论CT检查具准确性和特异性。较常见的包括卵巢功能性囊肿、卵巢子宫内膜异位性囊肿、成熟囊性畸胎瘤和上皮性囊性肿瘤,对于术前评价诊断及良恶性分析具有较大的帮助。

  • 标签: 盆腔 卵巢 囊性病变 CTI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性病的免疫检验情况,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纳入我院门诊在2015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性病患者共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性病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共40例,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受检对象在CD3、CD4、CD8、NK方面的检出水平。结果性病组患者CD3检出水平为(62.2±1.3)%,CD4检出水平为(27.5±0.8)%,CD8检出水平为(32.5±1.2)%,NK检出水平为(22.9±0.6)%,以上数据与对照组均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性病患者在免疫指标上存在明显异常,是早期诊断本病的标志,同时提示在治疗中结合免疫调节剂干预可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 标签: 性病 免疫学 检验结果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几种主要慢性病相互影响的流行病。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某社区的500名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观察其慢性病患病率、各影响因素及关联性。结果本组500名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4.00%(120/500),慢性病发病与高龄、遗传、肥胖、心理障碍、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高血压与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有关,脑卒中与冠心病有关。结论慢性疾病发生率偏高,危险因素繁多,同时各疾病间相互影响,临床上应积极防治。

  • 标签: 慢性病 相互影响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鉴别肺部肿块性病变的良恶性一直是临床影像诊断的难点。近年来,影像诊断已经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和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其在肺部肿块性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上的应用也有了较大发展。本文重点介绍近年来肺部肿块性病变诊断的功能性方法的研究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常规皮肤伸展术和改良皮肤伸展术治疗创伤后皮肤缺损的效果,为创伤后皮肤缺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随机等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各30例),分别给予常规皮肤伸展术和改良皮肤伸展术治疗,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一般治疗情况(手术时间、Ⅰ期愈合率、愈合时间和创面功能恢复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改良组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常规组(73.3%vs.50.0%,P<0.05),愈合时间(9.7±1.7)dvs.(13.9±2.5)d,P<0.05和创面功能恢复时间(14.6±2.9)dvs.(18.9±3.5)d,P<0.05均短于常规组;两组的创面愈合良好,均无感染的病例报道,仅观察组出现1例肌肉挛缩,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改良皮肤伸展术治疗创伤后皮肤缺损的手术时间及Ⅰ期愈合率与常规皮肤伸展术相当,但前者的治疗优良率较高,皮肤愈合及创面功能恢复的速度较快,可替代常规皮肤伸展术用于创伤后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治疗。

  • 标签: 常规皮肤伸展术 改良皮肤伸展术 伤后皮肤缺损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影像特征及CT假阳性病灶的病理特征,提高肝癌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的104例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影像特征及CT假阳性病灶的病理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的104例患者,总共病灶118个,其中表现为癌灶的患者98例,假阳性患者10例,而4例为胆管细胞与肝细胞混合癌细胞。所有肝癌患者的病灶存在着明显的不均匀强化,肝癌癌灶呈现不同程度的坏死,门脉期呈现不均匀低密度化。结论采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可以对肝癌患者的病症作出正确的诊断,因此,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影像特征及CT假阳性病灶的病理分析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 影像学特征 CT假阳性病灶 病理探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患者采用不同皮肤清洁措施对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于我院并行腹部手术的150例患者,并将其随机地分为三组,分别采用常规的手术部位皮肤消毒、生理盐水预处理和浓度为75%的酒精预处理。术前均采用碘伏消毒液对手术部位皮肤进行3遍消毒,采集患者不同时期手术部位皮肤的样品,并计算并比较患者手术部位每平方厘米的细菌菌落数。结果三组患者在经过皮肤预处理后,皮肤细菌数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预处理后与经过常规消毒后各时间点的细菌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病人在手术前通过不同的皮肤预处理均可有效的杀灭患者手术部位皮肤的细菌,碘伏常规消毒在经过不同预处理方法的术区皮肤优秀护理后均可达到杀灭细菌的功效。

  • 标签: 手术病人 皮肤预处理 皮肤消毒效果
  • 简介:摘要循证医学并不能独立地完成对慢性病病因的研究和慢性病治疗方法的研究,相反,循证医学会把现代医学对慢性病的研究引入歧途。循证医学分不清两个要循证的事件之间是因果关系还是伴生关系,也就是说两事件之间即使有因果关系,循证医学也可以看成是伴生关系,是伴生关系也可以看成是因果关系。把伴生关系看成是因果关系,对于临床来说会造成巨大的医疗事故。

  • 标签: 伴生关系 因果关系 通道堵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患者皮肤损伤情况,对有效的皮肤护理措施进行总结。方法对我院60例鼻咽癌放疗患者采用放疗前预防护理、放疗中皮肤护理、放疗后的皮肤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结果放疗全过程结束后,患者皮肤的反应Ⅱ级6例,Ⅰ级54例。结论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可以减轻鼻咽癌放疗患者皮肤的急性放射反应,保证放疗的顺利完成。

  • 标签: 鼻咽癌 放疗 皮肤损伤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皮肤炭疽患者的护理,总结皮肤炭疽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皮肤炭疽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护理措施。结果针对皮肤炭疽患者的护理措施,严格各项措施的落实,使患者痊愈出院。结论通过皮肤炭疽病例的资料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规范护理流程,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

  • 标签: 皮肤炭疽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