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改进后的腰椎定位旋转量化了旋转角度。方法在每一节段病变手法复位时,有一个前俯位前屈最佳的角度。结果改进后的腰椎定位旋转优势明显。结论改进后的腰椎定位旋转更科学、易于掌握。

  • 标签: 腰椎定位旋转扳法 前俯位前屈角度
  • 简介:建立了旋转振荡配制弗氏不完全佐荆(IFA)抗原,并在精制破伤风抗毒素(TAT)生产中,与传统方法配制的IFA抗原进行比较。随机抽出40匹生产马(骡)分为两组,每组20匹,分别采用两方法配制的抗原实施免疫。于免疫第6程开始,两组再随机抽出10匹作为各自的实验组,辅以静脉注射小牛胸腺肤以提高其免疫血浆效价。结果:四组在小牛胸腺肽应用前的第5程,其免疫血浆效价比较(F=0.35,P>0.05)。至第11程四组比较(F=9.16,P<0.01)。提示:两方法在免疫及提高血浆效价方面,效果一致。本研究为实验室、尤其是临床血清生产中IFA抗原的制奋以及其他水油乳剂的乳化,提供了简便、快速,且能大量配制的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旋转振荡法 弗氏不完全佐剂 抗原 破伤风抗毒素 小牛胸腺肽 血浆效价
  • 简介:摘要:针刺治病能否有效,取决于针刺是否调节了人体阴阳性的内气,而阴阳气是否被调节,又取决于有规律地针刺操作。

  • 标签:
  • 简介:矢量数据的简化方法是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方面。通过提取距离和角度两方面信息可以有效简化和压缩矢量数据。本文在距离和角度简化基础上,提出了自动阈值简化方法与LOD技术的融合,在保证矢量数据精度下,有效减少了数据量。本文的方法,可以在矢量数据与高程数据融合等多方面工程中得到应用。

  • 标签: 矢量数据 自动阈值 LOD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矢量分析对比近视伴较高散光的青少年配戴球面和环曲面角膜塑形镜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5年 2月 -2016年 8月接诊的 30例青少年儿童,采用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20例行球面角膜塑形镜,对照组 10行环曲面角膜塑形镜,分析两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情况。结果两组戴镜 3个月裸眼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同时两组角膜散光 J0在配戴后各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但两组角膜散光 J45在配戴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05)。结论针对较近视合并高散光青少年儿童配戴普通球面与环面角膜塑形镜,虽然前者可以获得良好的裸眼视力,但角膜散光较差,值得借鉴。

  • 标签: 近视 散光 角膜塑形术 球面 环曲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转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56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均先放松肩部,随后对照组采用手法按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旋转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肩部功能改善变化。结果观察组疗程结束后肩功能UCLA评分(2.83±0.9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4.68±6.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可靠,可进一步改善肩部功能障碍,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旋转法 肩周炎 临床疗效 观察
  • 简介:  手指旋转撕脱性离断伤较复杂,处理较棘手.自Pho[1]、程国良等[2]报道以血管神经、肌腱一期转位行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再植获得成功以来,临床对手指旋转撕脱性离断的损伤机制,手术方法的报道很多[3,4].我院从2000年12月~2005年12月共收治手指旋转撕脱性离断伤32例,再植成功29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例旋转 再植治疗 性断指
  • 简介:目的介绍旋转撕脱性拇指离断再植方法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旋转撕脱性拇指离断的再植体会.采用桡动脉-拇指远端拇主要动脉吻合、桡神经浅支-拇指远端尺掌侧指固有神经接合、头静脉及桡动脉伴行静脉-拇指背侧静脉吻合、食指固有伸肌腱代替拇长伸肌腱、环指屈指浅肌腱代替拇长屈肌腱进行拇指再植术.结果38例拇指再植指体全部成活.随访2个月~2年,再植指恢复良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使用标准评定,获得较满意疗效.结论经血管、神经、肌腱转位的方法施行旋转撕脱性拇指离断的再植,成活率高,术后感觉与运动功能恢复较理想,减少手术次数.

  • 标签: 拇指 旋转撕脱 再植
  • 简介:目的观察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再植术后的疗效.方法对拇指旋转撕脱离断患者采用血管、神经、肌腱移位对拇指逆行再植.结果本组15例拇指旋转撕脱离断再植后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3年,功能评定:优10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93.3%.结论拇指旋转撕脱离断再植成活率高,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 撕脱伤 拇指离断 断指再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肝肿瘤介入治疗中应用旋转DSA(快速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我院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进行肝脏肿瘤介入治疗患者26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DSA及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肝脏微小病灶,肿瘤供血动脉检出情况的差异。结果:旋转DSA检出微小肿瘤病灶率80.77%高于常规DSA检出率42.31%(P<0.05);对常规DSA下观察到的复杂供血动脉,旋转DSA显像可明确其供血状况。结论:旋转DSA可多方位、多角度的清晰显示动脉血管走行及重叠的较小肿瘤病灶,对提高肝脏肿瘤介入治疗成功率有积极影响。

  • 标签: 肝脏 肿瘤 介入治疗 旋转DSA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指端旋转皮瓣治疗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接诊的指端缺损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患者进行指端旋转皮瓣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邻指皮瓣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皮肤修复情况及手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研究组手指功能正常率为93.33%,术后外观满意度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和66.67%,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端旋转皮瓣治疗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显著,术后患者手指功能恢复良好,皮肤修复完整,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指端旋转皮瓣 指端缺损 皮瓣移植修复
  • 简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由于胚胎期中肠在发育过程中的正常旋转发生异常所致,大多在新生儿期及婴幼儿期发病,且多合并肠扭转,而成人发病率极低[1]。2011-05—2014-06间,6例成人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患者经我院手术证实,现回顾分析超声检查并与其他影像检查对比分析的临床资料,以探讨超声检查在成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中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肠旋转不良 肠扭转 超声诊断
  • 简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42例,男88例,女54例;年龄18—46岁。损伤离断部位:指间关节以远87例,掌指关节以远65例,全部病例均为旋转撕脱,血管、肌腱、神经从近端抽出最长20cm以上。

  • 标签: 拇指 再植 旋转撕脱 组织移位
  • 简介:摘要经济进步带动了CT机应用范围的进展加速,当下X线管旋转阳极系统维修要求逐渐提高。为了保证其整体应用技术与时俱进,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充分提高维修水平,从而实现CT机的应用目的。论文概述了相关内容,分析了X线管的旋转阳极系统,研究了旋转阳极控制驱动电路。

  • 标签: CT机 X线管 旋转阳极 维修
  • 简介:目的报道(足母)趾旋转撕脱性离断再植特点及其临床效果与功能康复.方法对11例旋转撕脱性离断(足母)趾,采用变换体位、顺行方法进行再植.结果11趾中9趾成活,成活率81.8%,再植趾外形恢复良好,趾间关节和跖趾关节总屈曲度为10°~30°,趾尖两点辨别觉为1.5~1.8mm.步态平稳正常6例,基本正常3例.结论离断的足趾如有条件应尽力再植,可减少伤残度,也可保持足部功能和外形美观,精湛的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提高再植成功率.

  • 标签: (足母)趾 再植术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挤压旋转撕脱性断指再植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1993年5月~2003年1月,对挤压旋转撕脱性手指完全离断实施再植术76例84指,其中应用自体小静脉移植19例27指,采用掌、指固有动脉全段移位13例13指,行邻指指固有动脉远端血管局部转位44例44指.结果自体小静脉移植组成活11例16指;采用掌、指固有动脉全段移位再植成活12例12指,1例部分成活;而进行邻指指固有动脉远端血管局部转位的44例44指全部成活.所有成活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5年,按断指再植功能标准评定,三种手术方法优良率分别为68.7%、83.3%、95.5%.结论挤压旋转撕脱性手指完全离断,应用邻指指固有动脉远端血管局部转位治疗效果良好,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再植方法.

  • 标签: 断指再植 显微外科手术 挤压旋转 撕脱性 手术方法 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