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精神卫生全程服务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本院(在 2018年 1月 -2019年 8月)收治的 66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数字随机 表法分为实验组(应用精神卫生全程服务方法)和对照组(应用常规社区精神服务方法),每组均为33例。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后平均发作次数以及干预前后的 PANNS(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评分、 MRSS(康复状态量表)评分、 BPRS(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结果:两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前 PANNS评分、 MRSS评分以及 BPR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实验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 PANNS评分、 MRSS评分以及 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后平均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结论:精神卫生全程服务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显著。

  • 标签: 精神卫生全程服务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 康复作用
  • 简介:摘要:精神病本身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病症,很多精神病患者不能自我控制,有的甚至是生活不能自理,故医院的护理人员不得不承担着繁重复杂的护照服务。同时,大部分精神病患者需终身服药,但传统的护理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失误,比如服错药或引发药物的不良反应,甚至还会出现护理者的态度恶劣等情况,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需要为精神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而慎独精神护理可使护理人员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仍保持自律,有助于提高医院护理质量。

  • 标签: 慎独精神 精神病 口服药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精神康复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 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应用精神康复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结果:观察组的总依从率明显的比对照组高,两组差异明显( P<0.05)。 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精神康复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护理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精神康复干预 精神分裂症 治疗依从性
  • 简介:【摘 要】 目的:研究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健康教育对改善精神疾患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方法:选取来广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精神病患者家属 77人,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进行测评,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随访,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社区有效干预前有 84.62%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而干预后这一比例下降至 73.08%;男性、 50岁以上、高中以下、超重肥胖、吸烟、饮酒和家属患精神病年限≤ 5年的抑郁症状率随访较基线干预效果显著( All P<0.05)。结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及时对精神病患者家属提供有关症状控制的长期支持和咨询计划,根据存在问题进行有效干预。

  • 标签: 精神病 家属 抑郁症状 干预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的影响效果。方法: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住院精神分裂病人中随机选取63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始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结束。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病人分为对照组,采用单一抗精神病药利培酮进行治疗和分析组精神病药联合(利培酮+氯氮平)联合治疗,每组包含31例病人,对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对。结果:分析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综合对老年精神科患者在临床上的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在我院老年精神科住院的60例老年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全部患者其自身的基础情况和出现的临床症状以及合并症等,然后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有精神分裂症为38例(63.3%)、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有10例(16.7%),双相情感障碍7例(11.7%),抑郁症5例(8.3%)。患者阳性症状为主,同时合并抑郁、焦虑、睡眠障碍,以及孤独陌生心理等多种症状。结论:老年精神科患者病情比较复杂,在对其进行诊断以及治疗的时候,应该整合多方面的数据去对其进行相关的分析,还应加强健康教育,给予心理支持以及精神上的引导,让患者能尽快康复。

  • 标签:   老年 精神科患者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在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引入情绪管理训练的护理模式对其相关影响以及具体分析。方法:随机抽选患有精神分裂症状的患者66例,分为①组(33例,情绪管理训练联合常规护理),②组(33例,使用常规的护理模式)将两组在接受不同护理模式的干预后,其效果和影响进行比较。结果:①组情绪管理训练模式下的患者的精神症状呈下坡走向,以及其认知功能明显提升。结论:在对患有精神分裂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时,结合情绪管理训练模式有助于精神分裂患者的精神症状减轻,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认知能力。

  • 标签: 情绪管理训练 常规护理 精神分裂症 认知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次新冠病毒肺炎已经被 WHO列为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疫情给民众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如何确保疫情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得到有效、合理的管理,保障患者病情稳定成为重中之重。

  • 标签: 新冠肺炎 精神障碍 社区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舍曲林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80例开展实验,通过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2组,各40例。这中间,参照组运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通过舍曲林联合抗精神病药进行治疗,进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参照组,两组比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治疗的过程中,行舍曲林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方法,可以保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此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舍曲林 抗精神病药 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所收治的110例患有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随机划分为对照组55例,实验组55例,对照组采用的是奥氮平治疗方案,实验组采用的是齐拉西酮胶囊联合奥氮平治疗方案。针对两组血清指标、认知功能、临床疗效进行了比较。结果:实验组血清指标明显要比对照组高P<0.05;认知功能的比较中,实验组要比对照组更优一些P<0.05;临床疗效的比较,实验组有效率为76.36%,对照组为67.27%,两组对比,实验组要高出很多P<0.05。结论: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中,采用齐拉西酮胶囊联合奥氮平治疗方案明显要比单用奥氮平片效果更加明显,使患者血清指标、认知能力都得到了改善。

  • 标签: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 奥氮平片 齐拉西酮胶囊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旨在分析阿立哌唑在抗精神病药所致闭经的精神分裂症之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 2017年 9月 -2018年 9月所接治的 70例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闭经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 3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抗精神病药治疗,试验组采用阿立哌唑治疗,并对两组研究对象临床疗效以及血清催乳素浓度变化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试验组研究对象在闭经治疗有效率以及血清催乳素浓度变化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服用抗精神病药所致闭经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考虑采用阿立哌唑进行治疗,能够使患者月经得以恢复,降低血清催乳素水平。

  • 标签: 阿立哌唑 抗精神病药 闭经 精神分裂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抗精神病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病症改善效果。 方法 随机抽取 19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纳入实验研究范围,其均于 2015年 3月 -2019年 6月入我院接受诊治,采用等量数字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分别采用抗精神病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方式(实验组, n=99)及单纯抗精神病药物方式(对照组, n=99)进行治疗,分析治疗效果。 结果 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BPRS评定症状量表评分及 TESS副反应量表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 结论 认知行为及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应用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有利于优化疗效,改善症状,降低药物应用副反应。

  • 标签: 抗精神病药物 认知行为治疗 慢性精神分裂症
  • 简介: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类疾病在人群中发病率越来越大,精神疾病 治疗目前主要以药物为主,但适当合理的运动在临床上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 的目的是 探究 运动治疗在精神疾病康复中的应用情况, 运用一些基本的运动模式作用于患者本身,达到缓解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患者的功能认知。 以期对于精神疾病康复的医学实践提供借鉴意义。

  • 标签: 运动治疗 临床应用 精神疾病康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方法:选取 2018年 3月 -2019年 7月 96件 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不良事件产生原因及对策。结果:跌倒32.29%、攻击行为 21.88%、冲动伤人 18.75%、医疗设施损坏 14.58%、外走 9.38%、食噎 3.13%;原因为护理不当 36.46%、环境因素 23.96%、设施设备缺陷 20.83%、沟通不足 8.33%、违规操作 5.21%、遵医嘱不当 3.13%、服务态度不好 2.08%。 结论:了解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并进行积极预防,可提高患者安全性。

  • 标签: 精神科 护理 不良事件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