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与心肌梗死范围的关系。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其生化指标值,分析生化指标与心肌梗死范围的关系。结果治疗后AST为(31.58±2.54)、CK为(126.54±11.02)、CKMB为(22.49±2.47)、LDH为(164.29±12.58)、Mb为(56.43±3.52)、cTnT为(0.15±0.01)以及cTnI为(0.14±0.03)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cTnT及cTnI与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呈正相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MB、cTnI及cTnT生化指标值与心肌梗死范围呈正相关性,且cTnI界限最明显,这对心肌梗死范围的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生化指标 心肌梗死范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对比分析糖尿病脑梗死与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月收治入院的脑梗死患者16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患者42例设为观察1组,血压正常糖尿病脑梗死患者40例设为观察2组,非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患者40例设为观察3组,同期健康志愿者4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分析各组患者血糖、血压、血脂水平、肾功能以及急性期预后情况。结果观察1组患者血糖显著高于观察2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及平均动脉压(MBP)显著高于观察3组(P<0.05);三组脑梗死患者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脑梗死患者组间比较,观察1组BUN、Cr显著升高(P<0.05)。三组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B(APO-B)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显著降低(P<0.05);观察1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导致脑梗死患者肾功能和脂质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以糖尿病脑梗死、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预后情况最差。

  • 标签: 糖尿病 高血压 脑梗死 脂代谢 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部位脑梗死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26例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病情分为A组(进展性脑梗死,35例)和B组(非进展性脑梗死,91例),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梗死灶分布情况及不同梗死病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皮质梗死灶所占比例65.71%显著高于B组18.68%,基底节梗死灶所占比例11.43%顯著低于B组4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放射冠及后循环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得出,皮质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正相关(P<0.05),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负相关(P<0.05),放射冠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皮质部位脑梗死患者易发生进展性脑梗死,皮质、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脑梗死 不同部位 进展性脑梗死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对照组,同期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42.86%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3.33%,对照组院内死亡率10%(3/30)低于观察组院内死亡率34.29%(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20%,溶栓治疗的病死率14.29%,对照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6.67%,溶栓治疗的病死率3.33%,两组患者的两种不同方案治疗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心肌梗死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更为严重,能增加院内病死率。

  • 标签: 右室心肌梗死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部位脑梗死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26例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病情分为A组(进展性脑梗死,35例)和B组(非进展性脑梗死,91例),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梗死灶分布情况及不同梗死病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皮质梗死灶所占比例65.71%显著高于B组18.68%,基底节梗死灶所占比例11.43%顯著低于B组4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放射冠及后循环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得出,皮质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正相关(P<0.05),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负相关(P<0.05),放射冠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皮质部位脑梗死患者易发生进展性脑梗死,皮质、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脑梗死 不同部位 进展性脑梗死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与心肌梗死范围的关系。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其生化指标值,分析生化指标与心肌梗死范围的关系。结果治疗后AST为(31.58±2.54)、CK为(126.54±11.02)、CKMB为(22.49±2.47)、LDH为(164.29±12.58)、Mb为(56.43±3.52)、cTnT为(0.15±0.01)以及cTnI为(0.14±0.03)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cTnT及cTnI与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呈正相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MB、cTnI及cTnT生化指标值与心肌梗死范围呈正相关性,且cTnI界限最明显,这对心肌梗死范围的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生化指标 心肌梗死范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疼痛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对2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进行疼痛专项评估与护理。结果通过有针对性的疼痛护理,260例患者疼痛均明显减轻,部分患者疼痛消失。结论充分控制疼痛,减轻患者痛苦,促进生理舒适。对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心肌梗死 疼痛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心梗前发生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前72h内是否发生心绞痛分为两组,发生心绞痛者为观察组,未发生心绞痛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变情况和预后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1.观察组治疗前的CK(621.4±22.9U/L)、CK-MB(72.5±10.4U/L)峰值和治疗后的峰值(212±27.4U/L、31.5±6.6U/L)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F均升高,但观察组升高更加明显。2.观察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30%)、心力衰竭(15%)等严重影响预后的疾病的几率明显小于对照组(4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中死亡6例,占6.67%,对照组中死亡9例,占18%,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心肌梗死前出现心绞痛者预后比未出现者好,可能因为心绞痛后缺血预适应而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从而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心肌梗死前 心绞痛 预后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部位脑梗死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26例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病情分为A组(进展性脑梗死,35例)和B组(非进展性脑梗死,91例),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梗死灶分布情况及不同梗死病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皮质梗死灶所占比例65.71%显著高于B组18.68%,基底节梗死灶所占比例11.43%顯著低于B组4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放射冠及后循环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得出,皮质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正相关(P<0.05),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负相关(P<0.05),放射冠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皮质部位脑梗死患者易发生进展性脑梗死,皮质、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脑梗死 不同部位 进展性脑梗死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渗状态引起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假性增高的概况,总结相关经验。方法在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之间展开本次研究,将对应时间段内50例不同血糖浓度的糖尿病患者和50例不同浓度的尿素氮浓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及同时期健康体检的30例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患者抽取其血常规标本,测定各个患者MPV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着尿素氮浓度的升高,患者的MPV值表现出上升现象;血糖水平越高的患者MPV值越高,且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渗状态会引起平均血小板体积假性增高,尿素氮则不会对平均血小板体积产生严重影响。

  • 标签: 血小板体积 高渗状态 假性增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对照组,同期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42.86%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3.33%,对照组院内死亡率10%(3/30)低于观察组院内死亡率34.29%(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20%,溶栓治疗的病死率14.29%,对照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6.67%,溶栓治疗的病死率3.33%,两组患者的两种不同方案治疗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心肌梗死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更为严重,能增加院内病死率。

  • 标签: 右室心肌梗死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其临床表现一般以持续性胸骨后剧烈疼痛,口服硝酸甘油后不缓解,同时伴有心电图动态改变及心肌酶增高,患者发病时露出焦虑、恐惧,有濒死感,是一种应激产生的情绪反应。急性心肌梗死发病速度较快且病情变化迅速,常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休克等并发症状的发生,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心脏猝死。在抢救时,医务人员要动作敏捷,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准确地予以治疗,一方面要加强心理护理,以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 标签: 心肌梗塞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方法以某院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接受治疗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基本病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对对照组组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观察组采用院前介入和护理干预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再通率和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情况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行院前介入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从而减少了住院过程中繁琐的手续,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该种模式临床价值非常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MRI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4月到2017年6月的94例患者,随机分为MRI组(47例)和CT组(47例),对两组患者的脑梗死诊断价值进行了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诊断率对比中24h内检测显示,CT组诊断率(43.75%)显著低于MRI组(81.25%),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0.05);24-72h和>72h时间段检测显示,CT组诊断率(56.25%、66.67%)显著低于MRI组(93.33%、93.75%),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0.05)。结论MRI在脑梗死患者诊断中,其诊断率相对较高,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因此,该种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MRI 脑梗死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便秘患者的排便护理方法。方法对50例AMI患者进行分析,并对便秘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护理。结果50例AMI患者中有38例出现便秘,占76%;排便诱发心绞痛发作有4例,窦性心动过速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9%。结论指导患者运用正确的排便方法,给予舒适的排便环境,调节患者排便情绪是预防患者排便障碍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便秘 护理
  • 简介:摘要随着老龄化现象日益明显,脑梗死病症发病率越来越高。对于脑梗死患者而言,应当加强日常护理,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降低再次复发的可能性。本文对影响脑梗死病症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性提出了具体的控制干预方法,希望为进一步降低脑梗死二次治疗等情形发生率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脑梗死 复发 影响因素 控制 措施
  • 简介:摘要近几年,对于脑血管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其本身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复发率较高,而急性脑梗死溶栓是因为患者脑动脉急性闭塞造成的,要进行早期治疗,在发病后的3个小时到6个小时内进行治疗能有效对大部分溶栓进行处理。本文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方案和具体方法进行了分析,并集中阐释了相应的治疗用药,仅供参考。

  • 标签: 急性脑梗死溶栓 治疗机制 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循环梗死性孤立性眩晕的误诊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52例确诊的后循环梗死性孤立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初诊与确诊情况。结果初诊时确诊后循环梗死者17例(32.69%),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1例(40.38%),前庭周围性眩晕10例(19.23%),梅尼埃病2例(3.85%),前庭神经炎(3.85%)。入院后经病史与危险因素查询、神经系统定位检查、头颅MRI、MRA与颈部超声检查等均确诊为后循环梗死性孤立性眩晕。结论通过病史检查、体格与常规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定位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方法最终全部确诊,及时纠正治疗,无1例死亡,表明检查流程的规范化、病史与危险因素的重视能够为后循环梗死性孤立性眩晕提供有效的诊断基础。

  • 标签: 后循环梗死 孤立性眩晕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方法抽选我所2013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5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显效28例,有效1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46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2%。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