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肝脏局灶炎性病变超声造影(CEUS)误诊的原因,以提高CEUS的诊断水平。方法对2004年3月—200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68例肝脏局灶炎性病变患者的CEUS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8例肝脏局灶炎性病变中,24例肝脓肿、5例炎假瘤、2例肉芽肿、37例其他局灶炎症,全部经病理证实。动脉期以高增强为主,占61.8%(42/68);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以低增强为主,占75.0%(51/68)、80.9%(55/68)。出现17例假阳性,包括肝细胞癌10例、肝转移瘤6例、恶性淋巴瘤1例。结论详细询问病史及CEUS诊断标准的不断完善可提高CEUS诊断肝脏局灶炎性病变准确率。

  • 标签: 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 超声造影 误诊
  •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CT在诊断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的CT表现并与之对比.结果:全部患者均有骨膨胀和局部畸形,CT表现主要为磨砂玻璃样改变、囊状低密度影和斑块样硬化,无明显骨膜反应存在.结论:螺旋CT是诊断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螺旋CT 临床诊断
  • 简介:肝脏一过灌注异常(transienthepaticattenuationdifferences,THAD)现象最初由Itai等报道,将其称为肝实质-过密度(衰减)差别,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较为常见的征象,可出现于肝内及肝周病变,以肿瘤与感染性病变多见。正确认识THAD的CT表现,对肿瘤与炎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收集2006年9月-2008年10月56例肝脏或腹部病变为肿瘤和感染性病变并伴有THAD征象的患者资料,分析THAD的影像特点,探讨其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 标签: 肝脏-过性灌注异常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 简介:乳腺炎性疾病是乳腺常见疾病之一,按功能状态可分为哺乳期乳腺炎和非哺乳期乳腺炎,约占乳腺疾病的1/4[1]。哺乳期乳腺炎和部分典型的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较易确诊;但不少非哺乳期乳腺炎因缺乏特征临床表现而难以与乳腺癌鉴别。乳腺浸润导管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生率占乳腺恶性肿瘤的70%~80%。微钙化是判断乳腺疾病良恶性的重要影像学依据[2]。

  • 标签: 乳腺炎性病变 浸润性导管癌 高回声 超声
  • 简介:目的:评价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dysplasiaofbore,FDB)的CT征象及病理基础。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20例FDB的CT征象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2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膨胀畸形,病灶有以下一种或几种密度影像:软组织密度7例(纤维组织);磨玻璃样高密度18例(纤维异常成骨);斑点状或片状高密度9例(软骨钙化);液密度3例(囊变坏死)。结论:熟悉FDB的CT征象及病理基础,对其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纤维发育不良 病理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鞍区指蝶鞍及其周围结构,位于中颅窝,形似马鞍。主要结构包括蝶鞍、垂体、海绵窦及其穿行结构,其解剖结构复杂。发生于垂体及鞍区的常见病变有30多种[1-2],这些病变起源于垂体或邻居结构(脑实质、第三脑室、脑膜、海绵窦、动脉、颅神经等)。影像学检查对鞍区病变有重要意义,了解鞍区解剖、常见病变影像表现及鉴别要点,对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垂体 蝶鞍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病变的种类繁多,鉴别诊断相对复杂,但首要的是区分良恶性。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骨病变的诊断不再局限于X线平片诊断,CT和MRI的作用愈加重要。平片与CT都是用X线成像,两者显示的均为病变密度的改变,前者是重叠图像,后者是断层图像,但两者所显示的征象基本类似,有些征象可相互通用,如骨质破坏、骨质硬化、骨膜反应、死骨等。MRI在骨关节系统的普遍应用,对检出早期病变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MRI非压脂序列对正常骨髓内脂肪信号被病变的替代和压脂序列对病变内水分的增加相当敏感,但其信号改变与平片及CT大不相同,如骨质的高密度影在MRI各个序列上均呈低信号,而在X线平片和CT上不能显示的骨髓与软组织的水肿在MRI压脂序列上则能够清晰显示。之前,有些依靠平片和CT作出正确诊断的患者,术前MRI检查却误诊,如将良性骨肿瘤合并周围骨髓与软组织的水肿误诊成恶性骨肿瘤,原因就在于对MRI征象的认识不足[1]。本文对具有良恶性骨肿瘤鉴别意义的征象进行总结,希望能提高影像和临床医师对骨肿瘤的诊断正确率。

  • 标签: 骨疾病 诊断显像 诊断 鉴别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胰腺囊实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方法:回顾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囊实性病变,其中浆液囊腺瘤3例,黏液囊腺癌3例,实-假乳头状瘤3例,胰腺癌囊变2例,非功能胰岛细胞瘤囊受3例,慢性局限性胰腺炎及胰管扩张囊肿3例,分析每种疾病的临床特征及MSCT表现。结果:不同的胰腺囊实性病变之间具有相对的特征改变,仔细观察,提高认识,可提高诊断准确率。结论:每种胰腺囊实性病变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熟悉每种病变的MSCT特点,可以提高其鉴别诊断能力。

  • 标签: 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1.8气管支气管管壁增厚除气管支气管软化症与巨气管支气管症等少数情况其管壁常变薄外,大多数气管支气管疾病常表现为管壁增厚。局限性增厚一般见于管壁浸润型的恶性肿瘤、支气管内膜结核等,而弥漫性气管支气管管壁增厚,可见于复发性多软骨炎、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性、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韦格氏肉芽肿与结节病累及气管支气管管壁等,且均同时伴支气管管腔狭窄。

  • 标签: 气管 支气管 影像表现
  • 简介:目的:提高对吉非替尼所致间质病变(interstitiallungdisease,ILD)的认识。方法:报告2例因吉非替尼所致ILD并引起死亡病例的临床和CT表现;回顾复习2003-2007年公开发表的中、英文关于吉非替尼不良反应报告的文献。结果:2例有多发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为男性,有长期吸烟史。分别于口服吉非替尼第7、18天后发现ILD,第11、25天后死亡。在胸部CT上2例均表现为两侧广泛的磨玻璃样肺实变,前部肺组织病变较轻、实变分布较少。在国内大约有574例使用吉非替尼的中文文献报道,发生ILD6例,无死亡病例。全球使用吉非替尼引起ILD的大约1%(在日本大约为2%,全球其他地区为0.3%),吉非替尼所致ILD的死亡率大约为1/3。结论:吉非替尼所致ILD是严重的、临床上不能忽略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于高危人群和使用时定期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是必要的。

  • 标签: 吉非替尼 间质性肺病变 文献复习
  • 简介:PET/CT是集功能、形态学检查于一体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肿瘤良恶性鉴别、分期、转移监视等方面优于传统影像学检查,尤其在乳腺病变中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PET/CT在乳腺癌诊断、淋巴结评估及术后复发与转移等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本文简要介绍该技术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 标签: 乳腺癌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PET CT 淋巴结 肿瘤复发 肿瘤转移
  • 简介: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已成为肝胆胰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虽然B超、CT、MRCP等诊断手段提供了较多的影像学依据,但仍存在无法提供病理依据的缺陷。ERCP一方面能取得影像学诊断,更有机会取得病理诊断,另一方面对壶腹周围病变还兼具治疗作用。现将我院2002年1月~2007年5月ERCP诊治胆总管壶腹部病变资料总结如下。

  • 标签: 壶腹周围疾病 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胆胰管成像
  • 简介:起源于肌腱的肿瘤及瘤样病变较少见。本文拟介绍肌腱解剖、常见的肌腱肿瘤和瘤样病变,以及其声像图表现。肌腱的原发恶性肿瘤及转移瘤罕见,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相对常见。肌腱的良性肿瘤表现为无痛或轻微触痛的软组织肿块,常见类型包括腱鞘巨细胞瘤、软骨瘤、骨软骨瘤、骨瘤、神经鞘瘤、海绵状淋巴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平滑肌瘤、纤维脂肪瘤等,约半数为腱鞘巨细胞瘤。肌腱原发性恶性肿瘤多发生于40~60岁,常见于下肢,主要为各种肉瘤,包括透明细胞肉瘤、滑膜肉瘤、上皮肉瘤。肌腱转移瘤以手部肌腱多见,大多来源于皮肤、关节或腱鞘肿瘤的直接蔓延,血行转移非常少见。肌腱瘤样病变多见于手部,腱鞘囊肿、表皮样囊肿及黄色瘤为最常见类型。

  • 标签: 肌腱 肿瘤 瘤样病变 超声
  • 简介: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肌肉软组织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6例肌肉软组织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分析病变的回声特点、大小、范围、边界、包膜、结构等,部分患者检查结果与X线、CT、MRI等结果对照分析。结果高频彩色多普勒对36例患者肌肉软组织病变患者的检查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肌腱断裂、肌肉损伤、肌肉肿瘤及炎性病变等在声像图上有特异性表现。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能清晰显示肌肉软组织病变的物理性质,对软组织病变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 软组织病变 声像图 灵敏度 特异度
  • 简介:起源于腹膜后间隙内且在该区域主要脏器之外的腹膜后囊肿块并不常见,但是随着CT在评价腹部及腹膜后病变方面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腹膜后囊性病变的检出率。由于腹膜后囊肿块发生的原因不同。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也各异,故对肿块之间显示出来的不同特征进行区分非常重要。由于在各种不同腹膜后囊肿块间可显示出某些相似的征象,导致在鉴别诊断中涉及一系列不同疾病。这些病变分为肿瘤(囊淋巴血管瘤、黏液囊腺瘤、囊畸胎瘤、囊间质瘤、mullerian囊肿、表皮样囊肿、尾肠囊肿、支气管源囊肿、实肿瘤的囊变、腹膜后假黏液瘤、肛周黏液癌)及非肿瘤性病变(胰腺假囊肿、非胰腺假囊肿、囊淋巴管瘤、尿囊肿及血肿)。若熟悉某些特征的放射学表现,结合临床信息,就能对病变作出正确诊断。本文就腹膜后囊肿块的CT表现、临床特征及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介绍。

  • 标签: 腹膜后 囊性病变 临床 病理 CT表现
  • 简介: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在诊断早期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3个乳腺导管原位癌及28个乳腺导管增生(23个普通型导管增生、5个非典型导管增生)的超声造影征象、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及造影诊断正确率。结果导管原位癌组与导管增生组病灶超声造影后在形态、边界、大小、周围扭曲穿入血管结构、造影剂分布及造影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7.9%(29/33)和71.4%(20/28)。结论早期乳腺癌病变具有较典型的造影恶性特征,超声造影是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正确率的一个有效手段。

  • 标签: 超声造影 乳腺导管增生 导管原位癌
  • 简介:目的:探讨MRI对下肢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下肢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MRI表现。结果:25例中,良性11例,其中脂肪瘤5例,骨化性肌炎1例,假性动脉瘤1例,血管瘤4例;恶性14例,其中滑膜肉瘤6例,转移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平滑肌肉瘤1例,纤维肉瘤1例,脂肪肉瘤2例。良性组肿块最大径平均(8.36±3.50)cm,恶性组(11.9±4.61)c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病变内部信号T1WI、T2WI以均匀中等或中等偏高信号为主,1例伴瘤周水肿;恶性组病变内部信号T1WI、T2WI以不均匀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4例伴瘤周水肿(P>0.05)。良性组6例未强化,恶性组均不同程度强化;良性组5例STIR呈低信号,恶性组2例STIR呈低信号;良性组无周围组织侵犯,恶性组8例伴周围组织侵犯,以上征象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RI能清晰显示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边界、范围、大小、内部成分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CT表现与病理结果的相关,评价CT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良性肿瘤59例(腺瘤53例、囊肿4例、结节甲状腺肿2例)和恶性肿瘤19例(乳头状癌16例、滤泡癌2例、髓样癌1例)患者的术前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对所获数据进行检验。结果59例良性病变,单侧发病42例、双侧发病17例,共83个病灶;19例恶性病变,18例单侧发病、1例双侧发病,共20个病灶。边界:良性病变边界不清13个(13/83,15.7%)、恶性病变11个(11/20,5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钙化:良恶性病变出现钙化率分别是12/83(14.5%)和9/20(45.0%),恶性病变钙化发生率高于良性病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囊变:良恶性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35/83(42.2%)和3/20(15.0%),良性病变囊变的发生率高于恶性病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包膜的不完整:良恶性病变分别为5/83(6.0%)和15/20(7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强化程度:明显强化者良恶性病变分别为27/83(32.5%)和14/20(7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镶嵌征":良恶性病变出现率分别为0和8/20(4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和(或)远处转移:良恶性病变发生率为0和5/19(26.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当甲状腺病变内出现钙化、包膜不完整、增强后见"镶嵌征",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时,要高度考虑甲状腺癌的诊断,建议临床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结节 计算机断层扫描 病理学
  • 简介:宫腔造影是将造影剂导入子宫腔内,增加子宫内膜与宫腔内造影剂的对比度,构成较鲜明的对比,从而便于观察子宫腔及子宫内膜有无病变。本文综述了宫腔超声造影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声像图特征,并与其他临床技术比较,探讨其临床应用现状及价值。

  • 标签: 子宫内膜病变 临床诊断 超声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