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血清高胆红素的分类和发生机制。首先,根据高胆红素的来源,将其分为遗传性高胆红素和获得性高胆红素两类。遗传性高胆红素主要与遗传性疾病相关,包括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和遗传性胆红素转运障碍等。获得性高胆红素则与其他因素引起的溶血、肝脏疾病和胆道梗阻等有关。接着,本文探讨了高胆红素的发生机制。高胆红素的产生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包括红细胞溶解释放胆红素、肝脏代谢异常导致胆红素积累和胆道阻塞导致胆红素排泄障碍等。

  • 标签: 血清高胆红素 遗传性高胆红素 获得性高胆红素 溶血 肝脏疾病 胆道梗阻
  • 简介:目的探讨抗蛇毒血清分段稀释滴注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51例使用抗蛇毒血清治疗的蛇咬伤患者按抗蛇毒血清临床使用方法的不同分为传统组(191例)和分段稀释滴注法(60例),对比过敏反应、住院时间、患者接受程度、护士欢迎程度的两组差异。结果分段稀释组过敏反应率3.3%,传统组过敏反应率为13.6%,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分段稀释滴注法省去了皮试步骤,避免了假阴性和假阳性判断困难,具有过敏试验、治疗、脱敏三重作用,使治疗更加及时,抢救更加方便,护理工作更加简化。

  • 标签: 抗蛇毒血清 分段稀释滴注法 皮试
  • 简介:摘要:总结1例以下肢动脉栓塞为首发症状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护理体会。护理要点:围术期出血风险管理;围术期心理干预;术后早期活动,合理抗凝治疗,预防动静脉血栓再形成。结果及结论:患者住院21天后痊愈出院,未发生并发症,随访时抗凝用药计划执行顺利。

  • 标签: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动脉栓塞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病毒(HBV)感染筛查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核酸扩增技术(NAT)检测情况,进一步提高输血安全。方法采用2种不同生产厂家的ELISA试剂检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HBsAg,阴性标本采用NAT进行6人份HBVDNA混样检测,混检有反应性标本再进行拆分单检,并对NAT检测阳性标本进行化学发光法补充检测。结果48230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经ELISA检测,HBsAg阴性47865份;经NAT混检有反应性标本71份,拆分单检HBVDNA阳性标本40份,NAT总有效拆分率为56.34%,NAT检测阳性率为0.084%。HBVDNA阳性标本经化学发光发补充检测,7份标本乙肝5项全阴性,6份标本单纯抗-HBs阳性,6份标本抗-HBs阳性/抗-HBc阳性,4份标本抗-HBs阳性/抗-HBe阳性,7份标本抗-HBe阳性/抗-HBc阳性,10份标本抗-HBc阳性。追踪检测到4份乙肝5项全阴标本血清HBsAg由阴性转为阳性,判定为“窗口期”。结论ELISA检测在HBV感染筛查中存在一定漏检风险,NAT检测可弥补ELISA的不足,有助于降低HBV经输血传播风险。

  • 标签: 联合采用血清学 核酸检测方法 筛查HBV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高铁作业者血清热应激蛋白70(HSP70)表达水平,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职业性体检的高铁作业者176名为高温组。从同日体检人群中随机抽取176名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血清HSP70含量。结果高温组血清HSP70水平(0.157±0.133)ng/ml高于对照组(0.097±0.134)ng/ml,有显著性差异(t=4.26,P〈0.01)。以接毒工龄将高温组分为三组,HSP70含量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8.26,P〈0.01)。结论高铁作业者血清HSP70水平显著升高,可为高温作业制定护理对策提供指导。

  • 标签: 高铁作业者 人热应激蛋白70(HSP70)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程序性死亡因子(PD-1)抗体治疗肝细胞肝癌病人的护理。[方法]选取我科20例病人在接受PD-1抗体治疗肝细胞肝癌临床试验中,总结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不良反应观察及出院指导的护理注意事项。[结果]有1例病人出现过敏反应,未经处理皮疹自行消退,另有1例病人治疗后出现黄疸,经激素治疗后好转。[结论]心理护理是成功接受PD-1抗体治疗的基础;在输注PD-1抗体过程中输液器的选择和输注时间需严格控制;PD-1抗体虽毒性较低,但仍有其特异性免疫相关毒副反应,需严密观察;出院宣教可提高病人对PD-1抗体疗效及毒副反应的认知,积极配合治疗。

  • 标签: 肝细胞肝癌 抗程序性死亡因子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护理
  • 简介: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RA患者的滑膜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呈高水平与滑膜炎和骨侵蚀水平密切相关。传统治疗RA常用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甲氨蝶呤等,其治疗作用有的只能一时改善症状,而不能阻止病情发展和恶化,有的对身体的多个系统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且起效慢。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是全人肿瘤坏死因子,它通过全新靶向治疗影响RA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其作用机制为竞争性与血中TNF-α结合,阻断它和细胞表面TNF受体结合,早期应用可阻止关节破坏,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抗体融合蛋白 类风湿关节炎 关节炎患者 靶向治疗 人Ⅱ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过敏性皮炎患者体内IL-4和IL-13以及EBV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1月到2020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过敏性皮炎共180例设置成研究组,随机选择18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对二者的血清IL-4和IL-13水平以及EBV抗体EA-IgM和EA-IgA,并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中IL-4和IL-1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体内EA-IgM、EA-Ig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过敏性皮炎患者体内IL-4和IL-3水平有一定提高,可能存在EBV感染,但EBV感染可能不是引起过敏性皮炎患者产生该反应的原因。

  • 标签: 过敏性皮炎,IL-13,IL-4,EBV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的影响。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血透,观察组进行高通量血透,评价不同的血液净化方式产生的影响。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甲状旁腺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炎症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通量血透不良反应更少,可调控甲状旁腺素水平,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值得推广。

  • 标签: 血液净化 维持性血液透 血清甲状旁腺激素 高通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慢性丙肝患者其外周血之中HCV-RNA与HCV-Ab联合检测方式其实际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90例可疑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通过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开展对病毒的检测。结果 HCV RNA含量其高于5.0×102IU/mL血清病例之中,抗HCV阳性率是89.18%。结论 HCV RNA和抗-HCV为正相关,也具有符合与互补性。

  • 标签: 慢性丙肝 血清 HCV-RNA 抗-HCV
  • 简介: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受检者行PET/CT显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8例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而常规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肿瘤病灶的受检者按1:1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整体护理。参考生活质量核心量表(EORTCQLQ-C30),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情绪和记忆功能、生活质量自我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能够改善受检者生活质量,尤其是在情绪和记忆功能方面、生活质量自我评价方面。

  • 标签: 整体护理 PET/CT 生活质量 血清肿瘤标志物
  • 简介:  【摘要】目的 评价不同体积分数自体血清局部应用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simplexkeratitis,HSK)恢复期干眼的疗效。方法 纳入 2015年 7月至 2017年 6月就诊的 HSK进入恢复期合并干眼的患者 69例 69眼,随机分为 3组:低浓度治疗组给予体积分数 20%自体血清,高浓度治疗组给予体积分数 50%自体血清,对照组给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眼液滴眼,均为每天 4次。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 7d、14d、28d的眼表疾病指数(ocularsurfacediseaseindex,OSDI)评分、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sI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角膜荧光素(fluorescence,FL)染色评分、角膜知觉、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混浊度。结果 两治疗组治疗后 OSDI评分降低,患眼 SIT值增加、BUT延长、FL染色评分降低,对照组患眼仅 BUT延长,但程度明显低于两治疗组。两治疗组患眼角膜水肿减退、中央角膜厚度降低并在14~28d恢复至正常值范围;对照组患眼中央角膜厚度也较治疗前降低,但降低程度明显低于两治疗组;两治疗组患眼角膜混浊度减轻,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两治疗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健眼 SIT、BUT、FL染色评分、角膜知觉、中央角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局部应用体积分数 20%和体积分数 50%自体血清均能有效缓解 HSK恢复期干眼症状且疗效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自体血清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干眼
  • 简介:摘要:目的:骨髓炎术后采取创伤保护护理理念护理并观察其效果。方法:观察患者为我院治疗的骨髓炎手术后100例患者,观察开始于2020年9月,观察结束于2022年9月,并将患者分成创面保护组与一般组,创面保护组使用创伤保护护理理念护理,一般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效果。结果:创面保护组和一般组护理效果对照中,创面保护组创面愈合时间是15.33±2.78(d),一般组创面愈合时间是20.65±3.14(d);创面保护组VAS评分是2.57±0.46(分),一般组VAS评分是3.72±0.73(分);(t=4.081,p=0.030),结果有差异。结论:骨髓炎手术后采取创伤保护护理理念护理效果优良,可推广。

  • 标签: 骨髓炎 护理 创伤保护护理理念
  • 简介:摘要:目的:目的:研究并分析针刺结合中药熏洗对脑卒中恢复期肩-手综合征患者血清内皮素-1 (Endothelin-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我院于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2例中风恢复期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1:1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中药熏洗法,针灸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灸的方法,治疗时间为4周。结果:针灸组总有效率达97.6%,而对照组为85.4%,差异有显著性(P

  • 标签: 中药熏洗 中风恢复期 肩手综合症 血清ET-1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评析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应用血液净化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在分组处理后分别予以间隙性血液净化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本研究将通过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治疗效果、肾功能指标差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进行比较,评析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应用血液净化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两组研究对象治疗期间治疗有效率和肾功能指标差异较大,该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净化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治疗中效果显著,不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安全性高的优点。且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肾功能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但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方式的效果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又称为CIDP,是免疫介导周围神经病,临床表现中常见症状为运动、感觉障碍、吞咽困难、低血压、心律失常、尿失禁等。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且缺乏特异性的检测手段,近年来研究表明 NFl55抗体可能成为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诊断的血清标志物。2016 年美国血液净化学会(ASFA)更新了血液净化治疗的循证指南,指南提示血浆置换治疗在神经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总结了我院收治的1例NF155抗体介导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的患者并予以血浆置换治疗。主要包括对该例患者的诊疗及护理,详细记录患者疾病诊断的复杂过程及血浆置换方案的最终选择,总结该病在血浆置换治疗中的护理难点及重点,辨别该病临床症状与血浆置换并发症的区别及预防。经过血浆置换治疗后,该患者成功痊愈并出院,认为血浆置换治疗对NF155抗体介导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的患者治疗有效,并为以后护理该类疾病患者提供重要价值。

  • 标签: 血浆置换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NF155 抗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给予颅脑创伤患者围术期预见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68例颅脑创伤患者,入院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34)、对照组(n=34)两组,研究时间为2021年3月-2022年3月。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给予围术期预见性护理指导,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将护理满意度与血清炎性因子作为比较标准,实验组患者较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且IL-6、TNF-α、MPO、PCT较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颅脑创伤患者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可降低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使其组织功能能够尽快恢复,具有推广意义。

  • 标签: 颅脑创伤 围术期预见性护理 血清炎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