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和国人预期寿命的延长,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接受外科手术。但是老年患者因为器官功能的退化常常合并多种疾病,如脑梗死、心脏缺血性疾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复杂的病情会显著增加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并给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麻醉科医师可以通过优化麻醉管理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围术期管理 老年人
  • 简介:背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目前仍是冠心病患者的最佳手术方法,能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生存率。由于获取方便、长度足够、管径大等优势,大隐静脉(greatsaphenousvein,GSV)仍是目前全球各大中心最常用的桥血管移植物。大隐静脉的远期通畅率偏低一直是妨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术中获取的牵拉损伤、静脉保存液的选择、手术方法等都会影响其近期和远期的通畅率。研究进展近5年,许多临床研究结果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GSV的近期或远期通畅率,给临床工作提供了一些新的证据及线索。内容本文将综述影响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近期及远期通畅率的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大隐静脉 通畅率
  • 简介:目的探讨何种气管插管方式(经口或经鼻)更适合应用于婴儿先心病矫治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到2015年间175名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婴儿,年龄在22天~12月之间,根据气管插管方式的不同分为经口腔插管组(n=100)和经鼻腔插管组(n=75)。排除标准:21三体综合征患儿;鼻息肉、鼻咽部血管瘤、鼻中隔偏曲患儿;小下颌患儿。统计经口腔插管组和经鼻腔插管组患儿麻醉诱导期间低氧血症、再次插管、更换气管导管型号、术中气管导管移位、鼻出血和呼气末正压通气漏气的例数。结果经口腔和经鼻腔气管插管两组病人低氧血症和气管导管移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经口腔气管插管组诱导期间再次插管、更换气管导管型号、呼气末正压通气漏气和鼻出血发生率较经鼻腔插管组明显降低(P〈0.05)。使用不带套囊气管导管会增加更换气管导管型号和术后呼气末正压通气漏气的机率,且经鼻腔比经口腔发生率更高;经鼻腔插管且使用带套囊气管导管鼻出血机率最高。结论经口气管插管方式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更具有优势;如果术后需长时间呼气末正压通气,带套囊气管导管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 标签: 经口腔气管插管 经鼻腔气管插管 带套囊气管导管 不带套囊气管导管 婴儿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与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的优缺点。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收集有关甲状腺完全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手工检索全文,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所得的研究进行对比。结果通过检索后纳入11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共有1082例,其中腔镜组505例,开放组577例。通过Meta分析得出:术中出血量(WMD=-17.86,95%CI:[-26.18,-9.54]),术后住院天数(WMD=-0.95,95%CI:[-1.40,-0.50]),术后满意度(WMD=4.03,95%CI:[1.20,13.58])等方面腔镜组手术具有优势;在术后引流量(WMD=-0.70,95%CI:[-32.79,31.39]),术后并发症(RR=0.84,95%CI:[0.54,1.29])方面腔镜组与开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时间方面(WMD=12.61,95%CI:[2.85,22.38])腔镜组长于开放组。结论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在减少术中出血、术后住院天数和提高美容方面具有优势,在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方面与开放手术无明显差异,但手术时间要长于开放手术

  • 标签: 甲状腺 腔镜甲状腺手术 内窥镜检查 META分析
  • 简介:机器人甲状腺手术整合了机器人系统和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优点,可提供卓越的三维高清显示效果、稳定的手术视野和精细灵活的操作,经过临床10年的广泛应用,证实具有和开放手术同样的手术安全性和肿瘤根治性,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手术微创(心理和生理微创)、功能保护(颈部功能、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保护)和外形美观的手术效果。手术入路主要是双侧腋窝乳晕入路和腋窝入路。目前手术适应证已扩展至直径2~4cm间的甲状腺癌及伴有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相关研究主要是回顾性或对照性研究,亟待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和长期随访,为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高级别的研究证据。

  • 标签: 达芬奇外科手术系统 甲状腺切除手术 甲状腺癌
  • 简介:RLN的保护一直是甲状腺手术中的重点和难点。再次甲状腺手术中,因瘢痕粘连,正常解剖结构的破坏,损伤率相应增加。本文通过比较RLN监测和常规显露,讨论其在再次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神经监测 甲状腺手术 喉返神经
  • 简介: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手术的并发症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6年1月至2015年5月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114例分化型甲状腺癌因首次手术不规范或术后复发而需再次手术的患者资料。再次手术方式:甲状腺全切除术101例;腺叶加峡叶切除13例。中央区淋巴结清扫94例:同时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65例。结果术后RLN暂时性功能下降8例(7.01%),永久性RLN功能下降1例(0.88%),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下降10例(8.77%);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下降2例(1.75%);有4例首次手术后存在声嘶,再次手术进行神经松解后声音恢复正常。结论术前全面评估,选择正确的手术进路,术中精细化被膜解剖,辨认解剖标志全程显露RLN及使用术中神经检测仪可降低再次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再手术 喉返神经 甲状旁腺功能下降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中甲状腺上极游离程序的改进对上甲状旁腺的保护作用。方法连续选取136例2012年9月至2015年10月间采用上极二步游离法完成的全甲状腺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患者(改进组)的术中上甲状旁腺情况及术后甲状旁腺功能情况,并与113例2009年6月至2012年9月间采用常规游离程序完成相同手术的患者(常规组)的情况进行比较。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治疗小组完成。结果术中发现改进组共辨认上甲状旁腺249枚(249/272,91.5%),常规组共辨认上旁腺215枚(215/226,95.1%),2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4)。可辨认旁腺中改进组原位保留242枚(242/249,97.1%),常规组原位保留198枚(198/215,92.0%),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原位保留的旁腺血供良好者在改进组中有225枚(225/242,93.0%),常规组中有170枚(170/198,85.9%),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改进组中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28例(28/136,20.5%),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2例(2/136,1.5%):常规组中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为37例(37/113,32.7%),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7例(7/11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改进甲状腺上极游离程序,分二步游离甲状腺上极能更有效的保护上旁腺的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 简介:目的分析Zuckerkandl结节与RLN之间的解剖关系,以降低RLN损伤风险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肿瘤外科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施行的280例甲状腺手术资料,采用精细化被膜解剖技术解剖甲状腺,观察Zuckerkandl结节的大小和分级,及与RLN的解剖关系并分型。结果共对280例甲状腺进行解剖。左侧成功解剖94.1%(128/136),右侧成功解剖96.4%(160/166)。2侧同时出现的为72.8%(220/302)。Zuckerkandl结节分级如下:0级:左11.8%(16/136),右11.4%(19/166);Ⅰ级:左30.1%(41/136),右25.3%(42/166);Ⅱ级:左44.1%(60/136),右43.4%(72/166);Ⅲ级:左8.1%(11/136),右16.3%(27/166)。2侧Zuckerkandl结节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Zuckerkandl结节分级在Ⅰ级以上者,左侧112例,其中A型90.2%(101/112),B型0.9%(1/112),C型7.1%(8/112),D型1.8%(2/112);右侧141例,其中A型92.9%(131/141),B型0.7%(1/141),C型5.0%(7/141),D型1.4%(2/141),左右2侧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Zuckerkandl结节分级与分型之间的关系,发现其存在一定差异性,以A型较多见。结论Zuckerkandl结节是RLN行径中一个重要解剖标识,但其毗邻结构解剖关系复杂,且RLN于此处变异及分支多见,此处入路显露神经易至RLN损伤风险增加。

  • 标签: Zuckerkandl结节 甲状腺手术 喉返神经
  • 简介: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主要依靠放射显像技术进行术前监测、术中处理和术后随访.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血管造影在不同的治疗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通常一种成像方式通过提供补充信息来支持另一种成像方式.多种影像学检查的数据必须综合成一个连贯的计划才能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和随访.本文拟对目前主动脉瘤影像检查方面已经确定和正在更新的经验进行总结.

  • 标签: 主动脉瘤 血管 腔内手术
  • 简介:目的本研究比较了择期PCI手术患者术前和术后高敏感(hs-cTnⅠ)和普通敏感(con-cTnⅠ)心肌肌钙蛋白I的浓度变化差异。方法随机选取32例择期PCI手术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采集血样,分离血清后,用雅培和贝克曼-库尔特两种化学发光方法同时检测。结果PCI术后患者hs-cTnⅠ均值从0.013ng/ml升高到0.091ng/ml,高于99th百分位参考上限3倍,con-cTnⅠ均值从0.009ng/ml升高到0.061ng/ml,高于99th百分位参考上限1.5倍。术后的cTnⅠ浓度变化与术前的基线浓度相关性均很弱,且con-cTnⅠ较hs-cTnⅠ的相关性更弱(r=0.39vs0.42)。术前和术后的hs-cTnⅠ绝对浓度变化为0.081ng/ml(95%CI:0.036-0.125),con-cTnⅠ绝对浓度变化为0.056ng/ml(95%CI:0.027-0.084),二者具有显著差异(p=0.01)。hs-cTnⅠ在术后升高5和10倍的比例明显高于con-cTnⅠ的升高比例。随着hs-cTnⅠ变化幅度的增大(从〉50%至〉200%)住院天数逐渐延长,而con-cTnⅠ的浓度变化与住院天数的关联性并不明显。结论hs-cTnⅠ在择期PCI手术前后的浓度变化幅度高于con-cTnⅠ,更有助于监测PCI相关的心肌梗死发生。

  • 标签: 心肌肌钙蛋白Ⅰ PCI相关心肌梗死 心肌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LSG)对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代谢紊乱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行LSG手术的108例重度肥胖伴NAF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性66例,男性42例,平均年龄(32.5±10.5)岁,术前体质量指数(BMI)39.2±5.2。观察术前和术后1、3、6及12个月的人体各项基础指标、糖代谢指标及胰岛素分泌水平、脂代谢指标、肝脏酶谱及脂肪肝变化。手术前、后临床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12个月患者的人体测量学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显著降低(均P〈0.05)。术后3个月,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增加,而空腹血糖(FPG)水平显著下降。术后12个月.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术前下降明显(均P〈0.05)。术前肥胖并肝功能异常者63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吖一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术后3个月完全恢复正常。完成1年随访的患者中20例NAFLD患者完全康复,部分患者得到显著改善。结论:LSG在有效减重的同时,能显著改善NAFLD、肝功能异常及糖、脂代谢紊乱。

  • 标签: 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 肥胖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功能异常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常规心电图(ECG)检查对老年择期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12年11月15日至2013年01月15日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择期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为研究对象。记录术前ECG检查结果、患者相关资料和术后住院期间的并发症。结果本研究有784名患者进入统计分析。术前ECG异常的整体发生率为35.1%。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在ECG正常组与ECG异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3.7%vs3.6%,P=0.946)。术前ECG异常预测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47(95%CI:0.447~0.581,P=0.35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3.164,95%CI:1.365~7.335,P=0.007)、年龄增加(OR=1.131,95%CI:1.068~1.198,P<0.001)、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增高(OR=3.067,95%CI:1.394~6.750,P=0.005)、手术时间延长(OR=1.284,95%CI=1.045~1.489,P=0.014)是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ECG检查对老年择期非心脏手术患者的术后心血管并发症预测价值有限。

  • 标签: 心电图 老年人 非心脏手术 预测 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ArteryStent,CAS)对于冠心病合并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同期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CABG)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中国阜外医院于2005年12月-2014年12月60名合并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组1为27名患者接受单侧CAS后同期接受非体外循环下CABG,组2为33名患者接受单侧CEA后同期接受非体外循环下CABG。记录并分析患者主要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和死亡的发生率。结果CAS-CABG组患者术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和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14.81%和0%,CEA-CABG组患者术后MACCE和死亡的发生率均为3.03%,两组患者间术后MACCE事件和死亡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EA-CABG组比较,CAS-CABG组术后24h胸液引流量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EA-CABG组比较,CASCABG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单侧CAS和非体外循环下CABG与同期单侧CEA和非体外循环下CABG对于冠心病合并重度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近期疗效均满意。同期单侧CAS和非体外循环下CABG较同期单侧CEA和非体外循环下CABG术后住院时间缩短。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目的探讨全面规范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GDM)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妊娠糖尿病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全面规范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全面规范护理干预,于患者出院第28天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出院第28天观察组GDM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进行全面规范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

  • 标签: 妊娠糖尿病 护理 血糖
  • 简介:目的探讨前瞻性护理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AMI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前瞻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便秘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首次排便时间、排便状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便秘、过度用力、大便硬结、焦虑抑郁的发生率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首次排便平均时间为(2.26±0.34)d,对照组为(2.63±0.4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6.7%)显著低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瞻性护理能有效预防AMI患者发生便秘、改善便秘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便秘 护理 前瞻性护理模式 焦虑 抑郁
  • 简介: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冠心病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按照聚焦解决模式5个步骤进行护理干预。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SCL-90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情绪的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心理状况 护理 聚焦解决模式
  • 简介:目的分别采用人性化和常规护理方法对行替莫唑胺联合放疗同步治疗的恶性脑胶质瘤患者进行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方法的效果差异,为优化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深圳市人民医院行替莫唑胺联合放疗同步治疗的恶性脑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2014年1~12月进行基础护理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的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活质量变化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Kamofsky功能状态评分和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6.7%)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替莫唑胺联合放疗同步治疗的恶性脑胶质瘤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

  • 标签: 恶性脑胶质瘤 护理 替莫唑胺 放疗 生活质量 护理满意度
  • 简介:目的探讨家庭访视护理干预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深圳市宝安区进行社区登记的慢性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访视组和常规组,每组42例。访视组患者给予家庭访视护理干预,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连续干预3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访视组患者规律饮食、规律用药、功能锻炼、规律运动等方面的自护能力显著高于常规组(P〈0.01);访视组患者生活质量优良率为92.86%,常规组为71.43%,访视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常规组(P〈0.01)。结论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家庭访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慢性病患者 社区 护理 家庭访视护理 自护能力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以社区小组为单位的护理模式在社区慢性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100例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以社区小组为单位的护理模式进行治疗与护理,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与护理干预。护理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自我管理情况(坚持锻炼、合理膳食、自我监测、服药依从性)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WHOQOL-10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WHOQOL-100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坚持锻炼、合理膳食、自我监测、服药依从的比例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以社区小组为单位的护理模式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形成坚持锻炼、合理膳食的健康生活方式,掌握自我监测的基本健康管理技能,提高服药依从性和对社区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病 护理 管理 社区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