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已成为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骨折、脱位最常用的方法。随着新的颈椎内固定器材不断应用于临床,使该传统方法得到了改良。内固定器材的设计不尽相同,其共性皆在于固定邻近椎体并覆盖在植骨块前方使其不易脱出。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护理尤为重要。我科自2003年1月至2004年8月开展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9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 颈椎前路减压 护理体会 围手术期 内固定器材 植骨融合术
  • 简介:近年来,在如何缓解病人术后疼痛,提高其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将微输注泵与硬膜外导管或静脉通道相连,使药液按设定的速度输入的病人自控镇痛法(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PcA)技术与传统的肌肉注射相比,具有镇痛效果好、用药量少且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的优点,从而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但随着此项技术的广泛应用,陆续有不少文献报道此法有不足之处,且许多因素影响其镇痛效果。现将我院2003年1月-2003年12月间,对应用PCA的1200例患者术后情况作一分析。

  • 标签: 术后病人自控镇痛 护理体会 病人自控镇痛法 镇痛效果 硬膜外导管 术后疼痛
  • 简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较多见,发病年龄提前.传统手术方法是行后路椎板切开减压椎间盘切除术.但由于这种方式切口大,病程久,疼痛时间长,使许多本应得到及早诊治的患者放弃手术,采取拖延、回避的做法,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我科于2000年12月至2003年12月,引进德国枢法摸*丹历公司生产的MEDTM椎间盘手术系统行椎间盘切除术56例,与传统手术方法的56例进行对照,发现采用该术式患者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后路手术 椎间盘镜 椎间盘切除 手术方法 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颈椎病手术治疗方法有2种:即经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于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以往采用上述方法2次完成,对患者身心及经济影响较大.为此,我科室内从2000年开展了"颈椎前路椎板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及后路半椎板减压椎管扩大术"一次性完成,并取得了良的的效果,作为该手术式相关重要的护理配合难度增加了,但经过护理人员的细致护理,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就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 标签: 脊髓型颈椎病 多阶段 一次性手术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前后路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侧凸手术失败原因及翻修手术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7年以来收治的脊柱侧凸矫形术后需要进行翻修手术患者33例.男10例,女23例.翻修时距初次手术时间平均为13.4个月(0.5~66个月).33例患者共行43次翻修手术,其中29例进行1次翻修手术,2例进行3次翻修手术,2例进行4次翻修手术.另有4例患者增加脊柱矫形和融合,同时行脊柱前路松解、支撑植骨手术.结果翻修手术时间平均3.9h(1.5~7.3h),手术中平均出血601ml(50~2000m1),平均输血量643.3ml(0~2000ml).术后随访平均27个月(3~67个月),未出现畸形加重、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脊柱侧凸翻修手术是脊柱畸形矫形术后的一种补救手术.术前完善的手术策略和良好的手术技术是翻修手术的关键.

  • 标签: 翻修手术 脊柱侧凸 患者 矫形术 并发症 术后
  • 简介:成人脊柱侧凸相对青少年脊柱侧凸有其自身特点,疼痛等神经症状更加明显,手术矫正率较青少年侧凸明显减低,各种并发症可能较多.

  • 标签: 脊柱侧凸 成年人 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一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的同时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总结我院运用一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的同时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患者8例,平均随访6~15个月.结果:术后6~15个月,患者无一例术后局部复发,植骨块均骨性融合,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一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的同时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能在不影响结核病灶的前提下保证脊柱的稳定性,促进植骨块的骨性融合和病灶的愈合.但该手术创伤较大,应选择全身情况较好的病例,并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

  • 标签: 下腰椎结核 手术治疗 前路病灶清除术 椎体间植骨术 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治疗原则。方法24例肱骨髁间骨折中,通过手术时机、手术径路、内固定材料选择等对比分析,确定最佳治疗方案。结果按改良Gassebaum评分标准:优6例,良9例,可6例,差3例。结论早期手术,经尺骨鹰嘴截骨人路,AO重建钢板内固定,应为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首选方法。

  • 标签: 手术 肱骨髁间骨折 骨折愈合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探查在断指再植术后超敏(再植术后48~96h)出现顽固性动脉危象时的意义。方法将拇指近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在超敏出现顽固性动脉危象的171例患者随机分为手术探查组(治疗组)87例和保守治疗组(对照组)84例。治疗组在出现顽固性动脉危象后积极予急诊手术探查,术中找出动脉痉挛或/和血栓形成段、予切除后行动脉端端吻合或取前臂静脉移植修复指动脉。对照组予罂粟碱30mg肌注;尿激酶2万单位加入20mL生理盐水静脉推注,半小时后如无缓解重复推注;安定镇静及镇痛药止痛等保守处理。观察再植指体成活情况。结果治疗组成活78例,成活率89.7%;对照组成活41例,成活率48.8%,二者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在断指再植术后超敏出现顽固性动脉危象时,手术探查有重要的意义,不能轻易放弃。

  • 标签: 手术探查 断指再植 动脉危象
  • 简介:目的探讨胸椎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994年1月~2003年9月我院接受胸椎手术治疗的204名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后获随访184例,男性111例,女性73例.年龄13~75岁,平均32.4岁.随访4~84个月,平均随访27个月.脊柱畸形34例,胸椎肿瘤38例,退变性疾病47例,创伤69例,胸椎结核16例.手术方式:全脊椎切除、椎体全切、全椎板切除、全椎板截骨原位回植、椎间盘切除、畸形矫正、病灶清除等.植骨方式:椎体间自体肋骨、髂骨植骨、自体骨钛网植骨、椎板关节突间植骨.结果本组共出现并发症40例,其中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加重4例,脊髓反应性水肿3例,脊前动脉综合征4例,硬膜撕裂7例,脑脊液漏3例,胸膜破裂血气胸3例,定位错误1例,椎体滑脱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刀口感染4例,内植物断裂3例,钛网下沉移位1例,脱钩1例.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加重者2例,经治疗无恢复,其余病人均获得良好疗效.对于脑脊液漏、胸膜破裂、脊髓反应性水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脱钩,经过及时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标准化的手术操作、规范化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是预防和治疗胸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并发症 胸椎手术 治疗 随访 植骨 椎体
  • 简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脊柱损伤,多由高能量致伤力导致,如高处坠落伤,车祸伤等.由于椎体爆裂性骨折多伴有脊柱后结构的损伤,脊柱稳定性破坏较多,并大都有椎管被骨折块侵占,治疗目的主要是减压和稳定.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近期治疗的理念并没有大的改变,但手术方法却有一些变化.

  • 标签: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手术治疗 椎体 常见 脊柱稳定性 坠落伤
  • 简介:经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减压彻底,对腰椎的稳定性影响小.我院自2001年引进德国产第二代椎间盘镜,对8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治疗,其中68例患者随访4~12个月,效果满意.

  • 标签: 椎间盘镜 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多节段脊柱骨折(MSF)的诊断表述与手术治疗.方法总结Scofix器械治疗的46例MSF,按ASIA分级、感觉运动评分、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及后凸畸形矫正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6例MSF,累及椎体100个节段,关键损伤部位骨折类型以爆裂骨折和骨折脱位为主(82.6%).平均随访2.5年.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病例的ASIA分级分别提高了1~2级,感觉运动评分行t检验,B、C级术前与随访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完全性损伤病例(A级)的ASIA分级无改善,感觉运动评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但分别平均提高19.3分和15.9分.结论MSF的诊断表述应明确多节段骨折的关键部位及骨折的性质(按关键损伤部位排序)、脊髓损伤的程度,以便于临床比较;固定节段应根据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固定节段.

  • 标签: 多节段脊柱骨折 诊断 手术治疗 临床分型 脊髓损伤
  • 简介:目的分析股骨交锁髓内针术中操作失误的原因,提高手术操作的准确性。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交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124例,随访1~15个月。结果其中78例操作顺利,46例术中出现各种操作失误(占37%),包括开孔位置不准确、扩髓失误、锁钉测深失误、骨折断端劈裂骨折、压杆失误、横锁孔钻孔失误、横锁测深失误、横锁拧入失误、尾钉拧入失误等九类。结论严格按照手术操作规范操作,不断总结经验是减少操作失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 标签: 股骨干骨折 交锁髓内针 髓内针治疗 手术失误 操作失误 手术操作
  • 简介:目的探讨病灶彻底清除后,自体髂骨块椎间植骨联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的效果.方法1999年6月~2004年4月间一手术治疗脊柱结核89例,其中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椎间植骨,前方或侧前方内固定73例;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椎间植骨,后路内固定16例.术后支具保护6个月,正规抗结核化疗12个月.根据术前、术后及最后一次随访的X线平片分析融合情况和畸形矫正的进展.结果随访1~5年,平均28个月;除2例复发、1例内固定松动、2例出现药物性肝炎、2例出现供骨区严重疼痛外,无其他并发症;88例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术前、术后、最后一次Cobb角分别为35.3°、16.3°、19.5°.结论对合适的病例,该法可有效稳定脊柱、维持其畸形的矫正;达到牢固地融合,临床效果明显.

  • 标签: 脊柱结核 自体骨 内固定器 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病灶清除、脊髓减压、前方畸形矫正、植骨融合内固定的疗效.方法本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平均年龄43.3岁(15~66岁).病变部位:胸椎8例,胸、腰椎7例,腰椎4例.2个椎体13例,3个椎体5例,4个椎体1例,无跳跃型.椎旁脓肿15例,髂窝流注性脓肿4例.本组患者皆伴有后凸畸形,平均Cobb角44.7°.术前血沉正常5例,其余为22~127mm/h.本组患者术前应用三联(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化疗2周,手术采用一病灶清除、脊髓减压、前方钛网支撑畸形矫正、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化疗持续10个月,定期进行脊柱影像学检查和血沉、肝功能检查.结果刀口皆为Ⅰ愈合,无窦道.最先解除的症状是疼痛,随访8~29个月(平均17个月),畸形矫正、植骨融合满意,未见内固定失败;后凸角度平均矫正21.3°,脊髓功能皆有不同程度地恢复.3例胸、腰段结核术中出现胸膜破裂,1例术后气胸;4例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1例钛网位置欠佳.无脓胸发生和迟发性脊髓功能丧失.术后血沉恢复正常时间为2~8个月.结论胸、腰椎脊柱结核一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同时前方钛网支撑畸形矫正和脊柱稳定性重建,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未见使用在脊柱结核治疗过程中的支撑物和内固定物产生的不良反应.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结核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