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DD(disposablediapers,DD)是指一次性纸尿裤(尿不湿)、尿片、尿垫等婴幼儿用品。本研究回顾性调查婴幼儿尿不湿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对3~6岁儿童排便功能障碍患病率及排便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我国广东省深圳市和河南省郑州市6个区30个幼儿园的6030名3~6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是否使用DD和使用时长、是否可独立完成排便及开始时间、是否存在排便功能障碍(便秘、大便失禁、直肠脱垂等),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不同DD使用情况儿童排便功能障碍的患病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使用DD和未用DD组患儿自主控制排便的年龄。结果本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146份,DD使用率87.9%(4522/5146)。使用DD组和未用DD组患儿自主控制排便年龄分别为(31.13±9.62)个月和(27.18±8.9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4,P〈0.001);调查发现共有337名儿童有排便功能障碍,患病率为6.54%,其中使用DD组的患病率为7.08(320/4522),未用DD组患病率为2.72%(17/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P〈0.001)。377名排便功能障碍患儿中,便秘201名(259.64%),大便失禁93名(27.60%),直肠脱垂43名(12.76%)。随DD使用时长增加,排便功能障碍患病率呈现升高趋势,经趋势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59,P〈0.001)。结论学龄前儿童排便功能障碍常见,出生后长期使用DD和缺乏排便训练是学龄前儿童排便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应引起社会关注。

  • 标签: 排便功能障碍 回顾性研究 儿童
  • 简介:我科每年夏秋季均会收治到蜂蜇伤患儿,近年来,特别在8~10月份,其发病率明显增加。蜂螫伤以蜂毒致病,蜂螫伤后轻者只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重者尤其是马蜂(也称牛角蜂)和黄蜂蜇伤后可引起蜂毒吸收性发热、头晕、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甚至出血、溶血、休克、昏迷、抽搐及心肝。肾功能衰竭,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以前未开展儿童血液净化,治疗方法有限、难度大,死亡率极高,2006年开始我们开展儿童血液净化技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血液净化措施联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重症蜂蜇伤患儿,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多器官功能障碍 血液净化治疗 黄蜂蜇伤 儿童 血液净化技术 激素冲击治疗
  • 简介:脓毒症是危重病医学关注的重点。脓毒症患儿常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而胃肠功能障碍和衰竭被认为是应激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起源”,它的出现常提示病情加重、预后不良,早期诊断并及时给予综合治疗是防止发生MODS、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本研究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脓毒症并发胃肠功能障碍的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脓毒症患儿并发胃肠功能障碍对预后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的诊断标准参考国际儿科脓毒症会议推荐的标准[1],脓毒症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出现在可疑或已证实的感染中或为感染的结果。严重脓毒症为脓毒症加心血管功能障碍

  • 标签: 胃肠功能障碍 严重脓毒症 患儿 预后 病死率 肠鸣音
  • 简介:目的探讨Tei指数在评价缺氧新生儿左心室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52例低氧血症新生儿(轻度20例,中重度各16例)和40例正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于生后1、3、7d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反映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的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E/A值;左心室Tei指数(LV-Tei)。结果(1)中度低氧血症组生后1、3dLVEF、左室E/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重度低氧血症组生后1、3、7dLVEF、左室E/A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2)轻度低氧血症组生后1d、中度及重度低氧血症组生后1d、3dLV-Te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低氧血症组生后1d、3dPaO2与LV-Tei呈负相关(r=-0.50,P〈0.05;r=-0.71,P〈0.01)。结论LV-Tei可敏感地发现低氧血症患儿左心室功能下降,对临床的诊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TEI指数 低氧血症 新生儿
  • 简介:目的描述并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的下尿路尿动力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neuropathicbladder-sphincterdysfunction,NBSD)及原发性遗尿症患儿(primarynocturnalenuresis,PNE)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两种疾病患儿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充盈期逼尿肌压、尿道功能长度(functionalurethrallength,FUL)及最大尿道闭合压(maximumurethralclosurepressure,MUCP)四项指标的差异。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NBSD和PNE各纳入200例,分别为NBSD组和PNE组。NBSD组患儿中,逼尿肌反射亢进占69.0%,MUCP降低占91.0%,充盈期逼尿肌压升高占65.5%;PNE组中,逼尿肌不稳定、充盈期逼尿肌压升高者分别占45.0%、43.5%,MUCP降低者占37.5%,两组间各项异常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BSD组患儿充盈期逼尿肌压、FUL及MUCP的均值依次为(35.52±4.38)cmH2O、(1.73±0.13)cm、(42.84±4.54)cmH2O;PNE组患儿充盈期逼尿肌压、FUL及MUCP的均值依次为(17.32±2.42)cmH2O、(3.16±0.17)cm、(83.10±6.99)cmH2O;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遗尿症患儿相比,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下尿路尿动力学表现异常率偏高,这为临床诊治该类疾病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与方向。

  • 标签: 膀胱 神经源性 膀胱疾病 尿动力学 研究
  • 简介:新手妈妈产后第一次排尿比较困难,若第一次小便不能顺利进行会引起新手妈妈小便不畅甚至是尿潴留。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产后6-8小时主动排尿,不要等到有尿意时才排尿。新手妈妈产后第一次排尿最好在床上进行,若一切正常也可以去洗手间。大部分新手妈妈只要用手按一下小腹下方或使用热水袋敷小腹就会产生尿意,通过这种辅助方式,新手妈妈基本可以顺利进行第一次排尿。分娩后第一次的大便也很重要,为了防止产后便秘,新手妈妈应该多喝水,多吃流质、半流质食物。不要吃易上火的食物,特别是侧切手术的新手妈妈,要多吃蔬菜、水果,小心预防便秘,一旦产生便秘就会影响伤口的愈合。也可以采取食疗法,润肠通便,可以喝蜂蜜水、吃香蕉、空腹吃苹果,必要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果导片或者用甘油栓或开塞露来治疗便秘。

  • 标签: 产后便秘 半流质食物 排便 小便不畅 润肠通便 排尿
  • 简介:目的探讨功能性构音障碍(FAD)患儿中枢听觉加工特点及儿童FAD的可能病因。方法选择符合FAD诊断标准的27例患儿作为病例组,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个人语言发育史阳性病史率,检测二组儿童事件相关电位,比较其失匹配负波(MMN)形态学、潜伏期及峰振幅。结果病例组个人语言发育史中阳性病史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VS8%,P〈0.01);其MMN峰潜伏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9±31ms175±32ms,P〈0.01);其峰振幅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枢听觉加工时间延长可能是儿童FAD的发病原因之一。

  • 标签: 失匹配负波 功能性构音障碍 事件相关电位 中枢听觉加工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胚胎期铅暴露对子代大鼠摄食、排便行为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SpragueDawley大鼠孕期自由饮用0.1%(低剂量铅暴露组)和0.2%醋酸铅(高剂量铅暴露组)溶液的方法建立胚胎期铅暴露模型,并设空白对照组。将各组母鼠娩出的雄性仔鼠纳入研究,各组分别取10只仔鼠观察其在摄食、排便、胃排空、小肠推进及胃黏膜病理性炎性反应等方面的变化特点;各组分别取8只仔鼠,应用电镜技术、免疫组化等方法从空肠微绒毛及细胞连接超微结构变化,以及摄食中枢胆囊收缩素-8(CCK-8)、胃动素(MTL)的表达等方面揭示胚胎期铅暴露仔鼠胃肠动力异常的可能机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低剂量铅暴露组仔鼠每日摄食量下降,粪便含水量增加,粪粒质量减少,小肠推进速度增加(P〈0.05);高剂量铅暴露组仔鼠胃排空能力较对照组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胚胎期铅暴露仔鼠胃黏膜出现明显的病理炎性改变(P〈0.05);空肠微绒毛减少、长度短缩及上皮间桥粒数目减少、致密斑间隙扩大(P〈0.05);摄食中枢MTL、CCK-8表达增加(P〈0.05);上述改变的程度与铅暴露剂量间有剂量-效应关系。结论胃肠结构损害程度,以及CCK和MTL在中枢的表达水平具有铅剂量依赖性,这可能是胚胎期铅暴露仔鼠出现异常的摄食、排便及消化功能改变的重要机制。

  • 标签: 胃排空 小肠推进 空肠微绒毛 胚胎期 铅暴露 大鼠
  • 简介:郑毅教授今天很高兴和丁宗一教授一起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美国国家儿童医疗中心儿科和精神科Chatoor教授讨论婴幼儿喂养障碍问题。Chatoor教授是美国著名婴幼儿精神病学专家,曾任美国精神病学会婴幼儿精神医学委员会主席,2006年获美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协会杰出导师奖,Chatoor教授长期从事婴幼儿喂养障碍的研究,提出的婴幼儿喂养障碍的诊断分类标准目前已被婴儿或儿童早期精神和发育性障碍诊断分类标准采用。

  • 标签: 婴幼儿喂养 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 儿童医疗中心 精神病学专家 诊断分类标准 华盛顿大学
  • 简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首选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单纯服药不能有效解决时应考虑行为矫治等非药物治疗。行为矫治需要患儿有良好的领悟性,方法要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见效性及个体化。行为矫治需分阶段进行,长期坚持,由明确靶行为、行为矫正、行为强化、行为固定等步骤循序渐进。

  • 标签: 轻微脑损伤综合征/治疗 行为矫治 儿童
  • 简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儿童期尤其是学龄期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也是学龄期儿童患病率最高的慢性健康问题。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冲动性为特征,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正在探索中,致病因素是多源性的,是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形成的疾病模型。文献报道ADHD患病率差别很大,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报道的患病率各不相同,主要原因与过去20年间曾对ADHD诊断标准多次修订有关,另外与对诊断标准的掌握尺度有关。全球范围患病率为3%~10%,男女比例为4~9:1,在西方国家儿童中的患病率为3%~5%,国内调查的患病率为3%~10%。对ADHD的治疗始于20世纪30年代,目前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40%~50%的患儿可延续至成人期。ADHD共患其他精神障碍的危险度很高,因此对该病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本文对ADHD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共患疾病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临床研究 生物-心理-社会 ADHD 学龄期儿童 注意力不集中
  • 简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早期诊断及正确的治疗对于改善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其诊断标准主要依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对其治疗目前强调综合干预,药物治疗是基础,行为治疗及必要的心理治疗也很重要。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中枢兴奋剂类和非兴奋剂类药物。行为治疗包括正性强化法、反应代价法等。

  • 标签: 轻微脑损伤综合征/诊断 轻微脑损伤综合征/治疗 儿童
  • 简介:申昆玲教授非常高兴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的邀请,与英国Leicester大学感染和免疫系国家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rimaryciliarydyskinesia,PCD)诊断服务中心(简称诊断中心)ChristopherLiamO'Callaghan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徐保平主任医师及郎志奇副主任医师共同就“儿童PCD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北京儿童医院 纤毛运动障碍 原发性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 服务中心
  • 简介:小儿多动症又称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目前由于多方面原因,ADHD的发病有所增加,已经引起了儿童家长们的广泛重视。ADHD是指儿童时期起病,表现为与其年龄不相符的、伴或不伴明显的注意力不能集中、不分场合地点的过度活动、行为冲动的一种综合征。多见于6~10岁儿童,智力大多正常范围内,病程长或严重时可出现轻度的认知障碍或学习困难。当小儿出现多动、注意力涣散或情绪冲动时应首先注意其病因,判断是否为生理性多动,然后再进行ADHD的诊断、智商测定等,最后寻找其伴发的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继发性ADHD其实并不少见,尤其是对于那些早产、母孕期异常、出生后患过各种脑膜炎、颅脑外伤、热性惊厥、癫痫、脑出血、药物或食物中毒、营养不良或过剩等或就诊时存在发育落后、语言障碍、学习困难、代谢异常等的儿童。诊断ADHD时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十分必要。

  • 标签: 轻微脑损伤综合征/病因学 儿童行为障碍 鉴别诊断 儿童
  • 简介: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为一类广泛性神经系统发育障碍,以社会交往及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刻板与重复行为为主要特点。目前ASD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早期合理的个性化综合干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预后。由于ASD的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特效药,主要以行为与教育干预为主;对ASD的伴发症状,如易激惹、自伤行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睡眠问题等,合理应用一些药物,可改善ASD患儿的行为干预效果。随着ASD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布美他尼、催产素、维生素D及高压氧治疗,可有望改善ASD核心症状。该文对目前针对ASD的行为与发展干预及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行为与发展干预 药物治疗 高压氧治疗
  • 简介:目的了解不同类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儿童下颌运动障碍情况。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收治的不同类型脑瘫患儿43例为观察组,其中混合型及不随意运动型18例,痉挛型25例。同期选择佳木斯市某幼儿园就读正常儿童40例为对照组。采用《下颌运动功能测评调查表》观察、测评和记录儿童的下颌运动能力。结果观察组测评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混合型及不随意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下颌运动测评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痉挛型组与对照组比较,除下颌前伸运动、下颌左右连续运动测评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项下颌运动测评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混合型及不随意型组与痉挛型组相比,除下颌前伸运动测评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项下颌运动测评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痉挛型组得分均高于混合型及不随意型组。结论下颌运动障碍是脑瘫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构音器官运动障碍,不同类型的患儿其下颌运动障碍的形式及严重程度也有明显差异。

  • 标签: 脑性瘫痪 下颌运动障碍 构音器官运动障碍 儿童
  • 简介:3脑瘫患儿运动障碍的常用治疗方法对脑瘫患儿运动障碍的治疗注重点从最早的改善功能障碍(痉挛与变形),到此后的提高活动能力(步行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近年来如何提高儿童的社会参与能力已经成为脑瘫治疗的新的焦点之一。

  • 标签: 运动障碍 脑性瘫痪患儿 康复管理 日常生活能力 系统 治疗方法
  • 简介:脑性瘫痪(脑瘫)是导致儿童残障的主要疾病,最近10年来脑瘫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要有:①发育神经学的重要研究成果,发现了0~3个月婴儿的自发性全身运动规律,实现了在超早期阶段诊断脑瘫;②以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为代表的脑瘫标准化评估量表的诞生,为脑瘫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功能研究工具;③影像学技术不断进步,功能性MRI可以提供更为直接的脑部功能性证据”。

  • 标签: 脑性瘫痪患儿 康复管理 运动障碍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功能性MRI 系统
  • 简介: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以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目前许多研究发现ASD患儿免疫功能异常。该文综述了ASD的免疫学异常研究进展,包括免疫细胞、抗体蛋白、补体、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异常及他们与ASD之间的潜在关系,同时阐述了母体免疫激活等与ASD发病相关的免疫学影响。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免疫异常 母体免疫激活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锌与我国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发生的关系。方法系统收集2000~2015年涉及我国儿童ADHD血清锌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文献;采用Stata12.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篇文献,包括ADHD病例2177例,对照2900例。Meta分析显示,ADHD组儿童血清锌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合并效应值SMD=-1.33,95%CI:-2.22~-0.44,P=0.003)。敏感性分析显示两组在血清锌水平上的差异结果可靠,Egger's检验显示无明显的发表偏倚。结论儿童血清锌水平的下降可能与ADHD的发生有关。

  • 标签: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血清锌 META分析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