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简述了ICU患者家属手卫生依从的重要和ICU患者家属对手卫生认知的现状,分析了ICU患者家属手卫生依从差的相关因素,提出了改善ICU患者手卫生现状的相关措施,希望引起全社会关注,加强手卫生以切断传播途径,降低医院感染率。

  • 标签: ICU家属 手卫生 医院感染
  • 简介:目的评估卒中单元医疗模式的建立后,卒中二级预防措施的成效。方法回顾分析获得完整资料15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对比前瞻分析2004年1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获得完整资料138例。电话随访所收集的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二级预防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栓药、他汀类药物。结果传统治疗组与卒中单元组相比,抗栓药使用比例由69.1%上升至87.7%,他汀类使用比例由17.1%上升至56.5%,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卒中单元医疗模式的启动后,卒中二级预防的药物治疗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临床实践和二级预防的指南之间仍存在明显的差距。

  • 标签: 卒中 危险因素 二级预防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新型抗抑郁药物米氮平的临床疗效及治疗依从。方法我们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Asberg抗抑郁剂副反应量表(SER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和自编的治疗态度问卷,封60例抑郁症患者在用米氮平进行6个月的开放治疗期间作了临床评估,并与62例分别用氯咪帕明和氟西汀治疗的抑郁症患者进行封照。结果米氮平组的总体疗效与氯咪帕明组和氟西汀组间的差异无显着(P>0.05);三组间在治疗第1个月期间多数HAMD因子差异有显着(P<0.05);处方依从、治疗态度、脱落情况等各组间差异也有显着(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服药依从的主要因子有起效时间、治疗态度及治疗第1个月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等4项。结论米氮平的临床疗效与氯咪帕明和氟西汀相当,治疗依从佳,影响治疗依从的主要因素为药物的起效时间、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的治疗态度。

  • 标签: 治疗依从性 米氮平 临床疗效 氟西汀 起效时间 HAMD
  • 简介:目的:分析治疗依从的早期心理干预对高血压病的影响.方法:本文对两组高血压病住院病人的治疗依从实施心理干预对照。结果:对高血压病患者在早期实施心理干预可提高病人对依从的重视,使之切实感受依从行为的益处,从而使其治疗依从提高。而未实施心理干预组在治疗依从方面明显低于实施心理干预组。结论:对高血压病病人在早期实施心理干预对依从的提高是十分的必要的,而且是十分有效的。

  • 标签: 早期心理干预 高血压 治疗依从性
  • 简介:目的:观察与研究优质护理对戒酒综合征患者睡眠质量及治疗依从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攀枝花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戒酒综合征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优质护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PSQI量表)及治疗依从。结果:护理前2组患者的PSQI量表及治疗依从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PSQI量表及治疗依从结果显著改善,且优于对照组护理后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有效改善戒酒综合征患者的睡眠质量及治疗依从,在戒酒综合征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优质护理 戒酒综合征 睡眠质量 治疗依从性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患者院外服药依从的变化趋势及不同时期依从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首次发作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126例进行术后1年的服药依从跟踪调查。共对患者进行4次电话回访,即术后3、6、9、12个月。调查工具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服药依从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Charlson合并症指数评分表等。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患者的院外服药依从水平较低,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明显下降趋势。不同时期影响患者依从的因素中正向影响因素有社会支持、年龄、教育程度;负向影响因素有Charlson合并症指数、住址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患者的服药依从情况不容乐观,应根据不同时期依从的影响因素进行有针对的干预,从而提高支架术后患者的服药依从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内支架植入术 服药依从性 社会支持
  • 简介:目的通过3例典型患者的病史和辅助检查,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肢体抖动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采用动态脑电图、超声多普勒、磁共振成像、磁共振动脉血管造影、全脑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对3例肢体抖动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3例患者均有肢体抖动的临床表现,其中2例曾被误诊为继发性癫痫,给予抗癫痫治疗无效,行全脑血管造影、脑电图等检查.全脑血管造影提示3例颈内动脉系统均存在严重闭塞或狭窄性病变,而发作期脑电图检查未见癫痫波释放.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但仍偶有发作.2例施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发作完全停止,1例由于血管迂曲明显,手术未获成功,经内科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出院.结论肢体抖动短暂脑缺血发作为临床少见短暂脑缺血发作,其发作形式常表现为发作、无意识的一侧肢体无力及抖动,和局灶运动癫痫发作相似,易误诊为局灶癫痫.通过脑电图及全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从而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率,防止漏诊及误诊.

  • 标签: 脑缺血 暂时性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脑电描记术
  • 简介:目的探讨难治外伤癫痫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2例接受外科手术并得到有效随访2年以上的外伤癫痫病人的手术方式、手术效果.所有病人均行术前MRI检查,在偶极子定位下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癫痫发作完全消失或仅有先兆31例,极少发作(≤3次/年)3例,手术效果满意率81.0%;发作明显改善(减少≥75%)5例,无明显改善(减少<75%)3例,手术效果不满意率19.5%.术后平均随访25.5月.结论对难治外伤癫痫行偶极子定位下外科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 标签: 癫痫 创伤后 神经外科手术 偶极子定位
  • 简介:目的分析发笑癫痫发作患者的临床特点,以确定癫痫病灶位置,为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本院就诊10例发笑癫痫发作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发作的特点、影像学的特征以及手术治疗结果等.结果1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8例完成分期颅内电极埋置.术后8例达到EngleⅠ级缓解,1为Ⅱ级,另外1例术后发作无明显改变.结论非下丘脑病损所致发笑样癫痫发作者若不伴有情感症状出现,病灶多在额叶,并以辅助运动区为常见,伴有情感症状者多定位于颞叶.同时,发笑症状在发作过程的早期或者单独出现者定位很可能位于右侧大脑半球,反之,在晚期出现应考虑在左侧大脑半球的定位.

  • 标签: 发笑性发作 癫痫 定位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脑梗死的病因和处理方法.方法所有患者均在伤后1~6小时或术后24小时内行头颅CT或MR检查,证实有脑梗死灶存在.32例病人伴有其他部位的脑挫裂伤、颅内血肿,有2例脑疝形成行急诊手术.本组患者梗死部位;单侧基底节区26例,双侧基底节区5例,颞枕部6例,额叶3例.结果经治疗后痊愈20例,3例死亡,偏瘫17例,经瘫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有10例恢复.结论外伤脑梗死多见于基底节区[1-2],亦有其他部位梗死的报道[36]分析发生脑梗死的原因:(1)解剖因素,(2)外伤后的病理因素.

  • 标签: 外伤性脑梗死 病因 诊断 治疗 病例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肥厚硬脑膜炎(HC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自2004年1月到2007年12月收治的经综合治疗的10例HC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均于有效治疗后10d内病情逐渐出现改善,其中8例完全恢复正常,1例遗留左眼外展稍差,1例遗留经常轻度头痛。随访半年-2年,有2例复发1次,1例复发3次,此3例患者每次复发激素治疗均有效。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可尽早明确HCP诊断.应及时予皮质类固醇激素、抗菌素治疗,必要时可手术清除病灶,防止出现不可逆的神经功能缺损。

  • 标签: 脑膜炎 磁共振成像 综合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社区脑卒中筛查的意义。方法对1091例北京市户籍社区居民,通过填写调查问卷、体格检查、颈动脉彩超检查的方法,对筛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前四位可变的危险因素为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此四种危险因素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62.0%、45.7%、28.7%和17.3%。吸烟(10.6%)、饮酒(12.6%)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占较大比例。在1091例参与者中,颈动脉彩超结果显示455例(41.7%)内膜中层增厚、326例(29.9%)单发斑块、324例(29.7%)多发斑块和90例(8.2%)颈动脉狭窄。结论①社区脑卒中筛查能够了解本辖区人群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隋况,为高危人群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②填写调查问卷、体格检查和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这种社区筛查的方法是筛检脑卒中高危人群可行有效的方法,对社区脑卒中的防控有指导意义。

  • 标签: 脑卒中 筛查 社区
  • 简介:目的探讨CT对弥漫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确诊的56例DAI患者的CT特点及临床表现。结果CT表现:①脑灰白质交界区、胼胝体及其周围、脑干、基底节区多发或单发小出血灶;②弥漫白质密度减低,灰白质界线不清,双侧脑室和脑池受压、变窄或消失;③合并硬膜下血肿、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骨折等。临床表达为深昏迷,GCS评分≤6~7分,生命指征紊乱,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结论CT影像结合临床表现对DAI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弥漫性轴索损伤 CT扫描 诊断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多巴反应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10年7月门诊或住院治疗且诊断明确的多巴反应肌张力障碍患者,面对面采集临床资料并门诊或电话随访,对其性别、年龄、发病年龄、家族史、首发症状、就诊症状、诊断延误时间及治疗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共21例患者人组,男4例、女17例,平均发病年龄(7.19±3.40)岁,平均诊断延误时间(13.76±11.38)年。均以肢体肌张力障碍为首发症状,20例(95.24%)呈现晨轻暮重现象,6例(28.57%)伴帕金森样症状,2例(9.52%)伴痉挛截瘫;经小剂量左旋多巴,多巴丝肼治疗后症状显著缓解。随访18例患者,仅1例治疗后仍遗留肢体残疾;3例失访。随访期间左旋多巴/多巴丝肼平均维持剂量(175.35±113.51)mg/d,3例患者辅助应用盐酸苯海索(4.6mg/d)治疗。结论多巴反应肌张力障碍患者多于儿童期以肢体肌张力障碍发病,小剂量左旋多巴/多巴丝肼治疗效果显著。因此,对于儿童肌张力障碍或青年帕金森样症状患者应行小剂量左旋多巴,多巴丝肼诊断治疗,以降低多巴反应肌张力障碍的误诊率。

  • 标签: 张力失调 左旋多巴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72岁,因"语言不能、右侧肢体无力2个月"于2015年10月8日入院。患者于2015年8月18日13时午饭时突发神志不清,伴呕吐胃内容物,非喷射,具体量不详。同时伴有视物不清,言语不能,右侧肢体无力等症状。家属将其送至当地医院,急查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未见明显异常,经对症治疗后于当晚19点30分神志转清,症状缓解,呼其名有目光对视,但仍言语不能。

  • 标签: 旋律发音治疗 治疗性演唱 运动性失语 汉语普通话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神经内镜辅助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视神经病变(TO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等,纳人所有关于神经内镜辅助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TON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及临床对照研究。使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版本5.0.1)评定所有纳入研究的质量,并用RevMan5.1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个符合标准的研究,共117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对于提高患者的视力恢复程度,神经内镜组明显优于激素治疗组(OR=1.83;95%可信区间:1.09~3.06;P〈0.05);②对于提高患者视力恢复程度,神经内镜组与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OR=0.71;95%可信区间:0.47~1.06;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TON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激素治疗。虽然神经内镜组与开颅手术视神经管减压术组比较,对视力恢复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但其具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等优点。

  • 标签: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视神经管减压术 神经内镜
  • 简介:小儿头部轻微外伤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偏瘫,多无意识改变及颅内高压症状,经头部CT检查明确诊断为脑梗死所致,其临床表现与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表现不易区别,容易误诊。我院自1995年5月-2004年5月共收治18例创伤脑梗死患儿,对其发病原因、治疗与转归等进行分析,以总结其临床发病特点。

  • 标签: 创伤性脑梗死 临床分析 小儿 头部CT检查 急性偏瘫 不同程度
  • 简介:对564篇文章进行了综合分析,其中469篇来自国际期刊《性健康研究》,95篇来自韩国惟一的一种质研究期刊——《质研究》。本文将为质资料的分析提供指南。

  • 标签: 质性研究 资料分析方法 国际期刊 健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