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自“血管认知损害(VCI)”的概念提出以来,已逐渐成为临床与科研人员广泛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加快,脑血管病业已成为高发疾病,使得血管认知损害呈逐年升高趋势,尸体解剖结果显示约有1/3的痴呆患者存在血管损害;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约5%罹患血管认知损害。与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不同,血管认知损害是一种可预防且认知损害进程可以延缓甚至逆转的综合征。

  • 标签: 痴呆 血管性 认知障碍 综述文献
  • 简介:本文通过回顾血管痴呆的提出及争议,引出血管认知功能损害提出的背景及其必要,阐述了其诊断标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新近的研究进展,旨在通过比较血管痴呆到血管认知功能损害定义的演变说明血管认知功能损害这一定义的重要,指出寻找血管认知功能损害特异性的神经心理学表现、影像学特点、生物学标记以及病理学特点将是今后。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 诊断
  • 简介:  随着血管认知功能损害(VCI)概念的推广和接受,VCI概念在认知障碍领域中的科学地位和意义愈显重要,它是对传统血管痴呆(VaD)概念的根本突破.同时,因其含有预防理念,临床医生和制药企业更是趋之若骛.然而,VCI概念的笼统和缺乏公认的具体可操作诊断标准,常使临床医生感到难以适从和困惑,更难堪的是一些非学术动机不严谨的VCI治疗宣传'混淆视听',使人一头雾水.……

  • 标签: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 治疗
  • 简介:血管痴呆(VaD)系指由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导致的、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认知功能障碍。血管痴呆的两项核心要素是:临床痴呆综合征及作为痴呆病因的脑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 标签: 痴呆 血管性 认知障碍 综述文献
  • 简介:  血管认知功能损害(VCI)的概念是由Schdev提出的,其定义是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程度严重到可以诊断的水平,包括轻度血管认知功能损害到血管痴呆(VaD)的一系列疾病类型.在过去20年VaD的诊断标准不断发展,但准确的定义仍存在争议.以往根据Alzheimer病(AD)引申的VaD早期诊断标准着重于记忆的缺陷,而非与VaD密切相关的执行功能和信息处理的障碍.……

  • 标签: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 亚型
  • 简介:  血管痴呆(VaD)在临床上定义为由脑血管疾病造成的脑部损伤所致的获得智力损害[1].普遍认为,血管性病变是造成痴呆的第二大类原因,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2].VaD的特点是,起病突然,病情呈阶梯性恶化,早期功能缺陷呈斑片状分布,有局灶性神经症状和体征.……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认知功能损害 量表
  • 简介:1文章概要应用先进的神经影像学技术寻找皮层下血管认知障碍(subcortical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SVCI)的早期生物学标记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该综述回顾了近年来使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与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 标签: 认知障碍 MRI 血管性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环路 功能性
  • 简介: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临床常见的老年期痴呆类型。虽然长期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但对其治疗收效甚微.近年逐渐将研究重点转向对其早期阶段的干预治疗。在这一临床需要下,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痴呆分别提出了轻度认知障碍(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和血管认知障碍(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VCI)的概念,力求对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以延缓甚至阻止痴呆的发生、发展。

  • 标签: 血管性认知障碍 血管性痴呆 轻度认知障碍 神经心理学特征 阿尔茨海默病 干预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复杂部分发作(CPS)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临床确诊的CPS患者进行认知功能和MRI检查和分析。结果(1)CPS癫痫患者认知功能障碍(52.5%)显著〉对照组(20.8%),P〈0.05;(2)CPS患者组中MRI异常占57.5%,MRI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3)认知功能和MRI异常呈负相关(r=-0.018~-0.286,P〉0.05)。结论认知功能、MRI检查对CPS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复杂部分性发作癫痫 认知功能 核磁共振
  • 简介:目的综合评价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血管认知功能障碍(包括VaD、VCI—ND、VCI—AD)的有效及安全。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MEDLINE、EMBA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HairWire数据库,检索时间为该库最早时间至现在,收集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的文献。应用RevMan4.2.10软件对各个纳入研究的结果进行一致检验和数据合并,并评估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合计49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FOR=2.34,95%CI(1.16,4.71)];治疗末MMSE量表评分Meta分析[OR=3.71,WMD95%CI(2.07,5.35)];治疗末ADL量表评分Meta分析EoR=1.45,WMD95%CI(-6.36,3.47)];治疗末CDR量表评分Meta分析[OR=-0.57,WMD95%CI(-1.41,0.27)]。结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血管认知功能障碍有效,MMSE量表评分提高丁苯酞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但其ADL量表、CDR量表评分改善情况不肯定,安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丁苯酞 血管性认知障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认知损害的特点。方法2008年3月-2009年12月在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28例发病3周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皮层梗死46例,皮层出血15例,皮层下梗死49例,皮层下出血18例,所有患者均在入组当日进行一次神经心理学测试,对照组77例,完成一次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56%患者出现了至少一个认知域的损害,40.6%患者出现执行功能障碍,37.5%患者出现视空间结构能力的损害,26.6%患者出现记忆力障碍。左侧半球病变记忆力、执行功能和信息处理速度得分均较右侧半球病变差(P〈0.05),而视空间结构能力评分,右侧半球较左侧半球差(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最常出现的认知损害是执行功能,所以我们建议在急性脑卒中早期尽量进行包括执行功能在内的涉及多个认知域的神经心理测验,以期较全面地了解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认知情况,以便进行针对的治疗。

  • 标签: 卒中 神经心理学 血管性认知障碍
  • 简介:血管痴呆定义正在重新修订.痴呆的多灶梗死模式和阿尔茨海默模式,常称作是多灶梗死性痴呆.这一称谓正在被更广泛的概念即血管认知损害所取代.概念的演变反映了对构成这种复杂综合征基础的致病机制更为深刻的理解.作为这一修订工作的结果,在过去的25年中,新的诊断标准已经确立,并且导致了关于精确的定义和有限互动评价可靠的新问题.临床医生和调查者所选择的血管痴呆的特异诊断标准,对流行病学、疾病的治疗和保健经济评价都有较大影响.

  • 标签: 卒中 认知损害 血管性痴呆 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
  • 简介:2018年1月,FDA推荐今后的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试验应用由(美国)国家老年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ofAging,NIA)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lzheimer'sAssociation,AA)提出的AD的ATN研究作为诊断标准(简称为ATN标准),这是对近20年来,AD的生物标志物组合指导AD临床早期干预标准化的重要突破[1-2]。ATN标准中的生物标志物包括:Aβ(A);病理性Tau,包括总Tau和磷酸化Tau(T)和神经变性(N)。ATN标准是长期以来经过多项临床病理对照研究综合验证了认知功能损害演变、影像学、脑脊液检查及Aβ-PET和病理的相关,在2011年NIA-AA的AD系列诊断标准基础上提出的,旨在为基础和临床研究人员提供标准化观察指标组合,希望将AD病理所导致的轻度认知障碍从非AD导致MCI人群中区分开来,甚至可以识别出更早阶段(30~50岁)的AD病理相关的主观认知损害人群,从而实现早期干预(图1)。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血管性认知障碍 生物标志物 定义
  • 简介:脑白质疏松(1eukoaraiosis,LA)是引起皮质下缺血的原因之一,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关于LA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比如LA是否能引起认知障碍,LA所致认知功能损害的类型有哪些,LA的严重程度及损害部位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等。本文就LA与认知障碍的关系做一综述。

  • 标签: 脑白质疏松 认知障碍 影像学
  • 简介:近年来,由于血管痴呆的诊断标准客观上阻止了识别轻型或早期认知功能损害的病例,使其失去有效治疗和防止认知功能损害持续进展的最佳时机,为此一些学者提出了1个新的概念--血管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VCI),并对如何早期确定VCI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也取得一定进展,现就其与事件相关电位(ERP)和影像学改变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事件相关电位 影像学改变 认知功能损害 初步 血管性痴呆
  • 简介:认知功能障碍是年龄相关神经变性疾病,常见原因为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认知损害(VCI)两大类。阿尔茨海默病是以进行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为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细胞外神经炎斑[NPs,又称老年斑(SPs)]、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和神经毡细丝的形成是其主要病理改变。血管认知损害有多种类型,例如多发梗死性痴呆、皮质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病、淀粉样脑血管病(CAA)、脑低灌注状态所致痴呆、单纯梗死性痴呆和出血性痴呆等,其中以多发梗死性痴呆最为常见。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障碍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研究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Hcy、血脂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方法:选取2017年1月22日至2018年1月24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观察组)和同期的健康志愿者5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再将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MoCA评估结果分为无认知障碍组和认知障碍组。将2组的各项指标进行比对。结果:认知障碍组的血清Hcy、血脂水平均与无认知障碍组及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均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风险因素;高Hcy、高脂血症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MoCA分相对更低(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升高、脂代谢异常是导致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认知损伤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慢性精神分裂症 血清HCY 认知功能 血脂水平
  • 简介:目的分析脑震荡患者血清S100B含量变化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探讨血清S100B水平在脑震荡认知障碍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126例脑震荡患者急诊入院后6h、12h和第3天的血清S100B浓度,并和同期轻型单纯脑外伤患者比较.脑震荡患者常规治疗后,于入院后第1天、第14天及3个月后进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将S100B浓度与MMSE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入院6h、12h后脑震荡组患者血清S100B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6h血清S100B浓度与各时段MMSE评分均具有相关(P均<0.05);入院12h、第3天血清S100B浓度与各时段MMSE评分均无相关(P均>0.05).结论脑震荡患者早期(6h)血清S100B含量异常升高,并与认知功能损害有明显相关,可作为认知功能损害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脑震荡 S100B 认知障碍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 简介:偏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之一,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通常认为偏头痛患者没有明显脑器质损害,不影响认知功能。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在头痛发作期和发作间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异常,常伴或不伴有脑血流低灌注、脑白质(灰质)损害等变化。

  • 标签: 偏头痛 认知功能 认知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