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利用已建立的基于动作捕捉的面部运动三维动态定量分析系统(3-DASFM)定量分析正常人面部运动,比较面部对称性,为进一步客观评估面瘫患者面肌功能提供参考。方法无偿招募28名志愿者。标记观察点,利用基于动作捕捉的面部运动三维动态定量分析系统进行面部的静态及动态采集、重建及分析。比较受试者面部静态及动态双侧差异。结果面部存在不对称性,虽然所纳入的受试者均为右利手,但统计结果未发现面部运动的优势侧,同一个体面部不同区域活动优势侧并不一致。静态指标中除双侧鼻小柱-鼻翼距离存在统计学差异外,其余面部静态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动态测量呲牙动作时,左右口角最大移动距离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移动距离较右侧平均多1.23mm。余指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证实面部不对称性普遍存在,人群中不存在面部运动半侧优势。

  • 标签: 对称性 三维 面部
  • 简介:目的探讨窗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残余听力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友谊医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7月能够配合纯音测听的11例患者接受奥地利MED—ELSONATA标准电极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植入侧残余听力的变化。结果植入侧术后残余听力保留率为72.7%;植入No.5、1、2、4kHz术后听力下降,术后残余听力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0.25、8kHz的残余听力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植入侧残余听力以4kHz损失最明显,不同频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植入侧各个频率术后听力损失的变化范围较大,说明个体之间残余听力损失情况差别较大。结论窗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植入侧的残余听力有不同程度的损失,而部分有所保留;不同频率的听力损失不同且个体间差异较大。

  • 标签: 圆窗入路 人工耳蜗植入 残余听力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对称性聋患者单耳助听后双耳言语识别率的差别来进一步研究听觉剥夺效应。方法选取右耳助听4~5年的双耳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15名,在标准隔声室中,测试其双耳的纯音气导和骨导听闻,然后再采用汉语普通话单音节词表分别进行左右裸耳言语识别率测试,并将所得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5名受试者右耳配戴助听器前及配戴4~5年后两耳间平均听阈无显著性差异(P〉0.05);受试者右耳助听前及助听4~5年后左、右耳平均听阀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右耳助听4~5年后,受试者左、右耳裸耳言语识别率存在显著性差异(t=2.76,P=0.02〈0.05)。结论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单耳助听后裸耳平均听阈无显著改变,但非助听耳言语识别能力显著下降。

  • 标签: 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聋 单耳助听 言语识别率
  • 简介:单侧聋(single-sideddeafness,SSD)或不对称性听力损失(asymmetrichearingloss,AHL)患者由于双耳总和效应及静噪效应缺失、出现头影效应并影响声源定位能力,在复杂交流场合面临着常人无法体会的听觉功能障碍。近年来,随着信号对传式(contralateralroutingofsignal,CROS)助听器、骨传导装置(bone-conductivedevices,BCDs)及人工耳蜗(CI)技术领域的进步,使得单侧聋患者看到了曙光。不同装置应用不同的评估方法,结论均支持对单侧聋的干预。临床上很重要的工作是要对使用不同装置(包括不采取任何处置)后的收益(甚至是潜在的负面收益)做出预期,彼此间应是可以比较的。为此需对相关适应证指标、测试方法及成效评估框架达成共识。

  • 标签: 单侧聋 不对称性听力损失 成效评估 信号对传式助听器 骨传导装置 人工耳蜗
  • 简介:目的绘制"男女声录制普通话言语测听材料"中单音节和双音节词表以及短句表的言语识别率-强度函数(Performance-intensityfunction,P-I)曲线,获得正常人P-I函数曲线的言语识别阈和斜率两个参数,并加以分析比较。方法选择耳科正常人20名,采用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编写的"男女声录制普通话言语测听词表",包括单音节词表6张、双音节词表8张及短句表5张,先分别获得其20%~80%的言语识别率范围所需的6个强度点,计算出各词表在各个强度下的识别率、言语识别阈、20%~80%的斜率和50%的斜率,采用Logistic回归函数进行分析,绘制其P-I曲线。结果(1)单音节词表:20%~80%言语识别率范围所需强度为21、25、25、30、35、40dB(SPL),线性范围斜率为(3.5±0.1)%/dB,平均言语识别阈为28.5±0.5dBSPL;(2)双音节词表:20%~80%言语识别率范围所需强度为20、22、24、26、28、30dB(SPL),线性范围斜率为(6.3±0.5)%/dB,平均言语识别阈为24.4±0.5dBSPL;(3)句表:20%~80%言语识别率范围所需强度为22、24、26、28、30、32dB(SPL),线性范围斜率为(7.2±0.4)%/dB,平均言语识别阈26.3±0.7dBSPL。结论(1)三类词表正常人P-I曲线均呈侧向拉伸的S型,其言语识别率随着言语刺激信号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并在言语刺激信号强度上升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从而达到最大言语识别率。(2)句表的20%-80%线性范围斜率最大,其P-I函数曲线走形最陡峭。

  • 标签: 单音节词表 双音节词表 句表 P-I函数曲线
  • 简介:目的分析听神经病(auditoryneuropathy,AN)患者在不同测试强度下的单音节识别率,总结AN患者在言语识别方面的特点。方法AN患者10例,共20耳。根据听力图形状将AN患者分为上升型听力组和非上升型听力组,两组分别包括12耳和8耳。分别在患耳0.5、1、2和4kHz纯音平均听阈(4FA)以及4FA上10dB、20dB、30dB共4个强度测试单音节识别率。绘制得分一强度(Performance--Intensity,P—I)函数曲线。结果AN患者的P—I曲线大致可以分为3段。在昕阈附近得分较低,在4FA+20dB处达到相对较高得分,平均最大言语识别率为42.8%±23.8%;在4FA+20dB以上得分没有随强度增加显著增长,而是总体得分呈轻微回跌。大多数AN患者P—I曲线呈非单调性,且变异范围较大,最大言语识别率得分的差异可达60%~70%。在各强度下,上升型听力组和非上升型听力组在全部4个强度下得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N患者的单音节P—I曲线呈现低得分、非单调、变异大的特点。

  • 标签: 前庭耳蜗神经疾病 言语知觉 测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