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TOPMODEL(TopographyMODEL)一半分布水文模式,是由英国兹里大学的Beven及Kirkby于1979年所发展,可以数学方式表示水文循环过程的模式,其概念简单、参数少、操作方便,近年来模式不断修正改进,更可与数值高程模型与地理资讯系统相配合,因此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而广泛使用。TOPMODEL的应用范围甚广,由文献中得知其应用领域包括:模式评估、气候水文、原理探讨、网格分析与灾害预测等。本文介绍了TOPMODEL模式的原理与应用,并收集相关的文献(2001—2010年),就研究现况予以统计分析,日后应用此模式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TOPMODEL 地形指数 水文模式
  • 简介: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取样与室内粒度测试,分析额济纳盆地戈壁地表及下层沉积的粒度组成、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峰度等粒度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除冲积一洪积扇上部外,戈壁表层沉积粒度组成以石块为主,而下层粒度组成则以砂粒为主,颗粒平均粒径表层多数较粗,以石、砾为主,下层沉积平均粒径较表层具明显的细化趋势,从低山残丘至洪积扇下部,平均粒径由粗变细;2)戈壁不同层次沉积颗粒的分选性较差或差,仅在低山残丘与湖泊边岸浅滩分选属于中等;3)表层沉积偏度以正偏、极正偏占主导,占总数的76.93%,而下层颗粒的偏度以负偏、极负偏为主,占总体的84.62%;4)表层沉积粒度频率曲线以尖窄、很尖窄为主,占69.23%,其次中等,占15.38%,而下层则以宽平、很宽平和中等为主,三者共占76.93%;5)戈壁沉积的粒度特征整体上表现为粒径较粗、分选较差、正偏态、峰态尖窄的特点,综合反映了颗粒的沉积环境、地貌特征、侵蚀与堆积方式。研究结果可为戈壁类型划分提供参考。

  • 标签: 戈壁 沉积物 粒度组成 粒度参数 额济纳盆地
  • 简介:台湾地区地形、环境特殊,再加上气候等因素,导致灾害频繁,而发生灾害之主因以降雨为主,故针对年降水量、1d最大降水量及1h最大降水量进行频率分析。依台湾中央气象站所设21个气象站分北、中、南、东4区域分析对象,采用常态分布法、对数常态分布法、极端值第一类分布、皮尔逊第三类分布及对数皮尔逊第三类分布5种分布进行分析。由研究结果得知:无论是年降雨量、1d最大降雨量或1h最大降雨量,台湾全区皆建议采用对数皮尔逊第三类分布作为频率分析推估。

  • 标签: 频率分析 年降水量 1d最大降水量 1h最大降水量
  • 简介:为了解中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的土壤状况,以重庆缙云山4种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土壤物理性质及持水能力测定和入渗实验,对林地枯落和土壤水分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缙云山林地土壤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1m深土壤持水能力9.50-13.17mm。2)枯落蓄积量16.21.32.42t/hm^2,枯落持水率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持水量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3)菲利浦模型较好地反映研究地区不同类型林地土壤入渗过程。

  • 标签: 亚热带 森林土壤 枯落物 土壤入渗 森林水文效应 缙云山
  • 简介:山坡地防灾工程的规划设计,常需考虑地文与水文参数,而这些参数常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参数的不确定性导致灾害的评估结果潜藏风险,也造成防灾工程规划设计可靠性不足;因此,首先介绍风险与可靠度分析的基本概念,然后说明如何利用此概念来进行土石流发生条件之风险概率分析,以及如何结合可靠性概率来评估高含砂水流设计流量。

  • 标签: 风险 可靠性 土石流 高含砂水流
  • 简介:通过外业调查,结合实验室分析法对南京近郊8种人工林地表枯落累积量及持水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枯落特性受林分组成的影响大,不同群落枯落厚度、累积量呈现显著差异(P〈0.05)。枯落厚度变化区间2.105.24cm,大小顺序依次香樟林(Ⅰ)、乐昌含笑林(Ⅱ)、女贞林(Ⅲ)、马褂木林(Ⅳ)、淡竹林(Ⅷ)、朴树林(Ⅴ)、榉树林(Ⅶ)、槭树林(Ⅵ),总累积量也呈现类似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表明:1)枯落累积量(M)和其厚度(d)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线性方程M=1.4054d+0.6654(R2=0.8234,P〈0.05)。2)不同群落枯落的持水量随浸水时间的变化动态一致,即随着浸水时间的延长,持水量依次增加,并呈现出倒"J"型曲线,持水量(W)与浸泡时间(t)的拟合方程W=alnt+b。不同群落枯落吸水速率(v)呈现出"L"型递减变化,即随着浸水时间(t)的延长,吸水速率(v)依次减小,并符合如下关系式:v=atb。3)榉树林(Ⅶ)、槭树林(Ⅵ)、朴树林(Ⅴ)3种人工林群落的持水能力较高,其最大持水率(Rmax)均值分别为667.56%、462.90%、341.18%;相对的,马褂木林(Ⅳ)、香樟林群落(Ⅰ)群落的持水能力较低,其Rmax均值分别为191.38%、271.99%;其余几种群落的Rmax均值中等。4)比较不同群落的有效拦蓄量(WSV)以榉树林群落(Ⅶ)最大,达26.32t/hm2;槭树林(Ⅵ)、女贞林(Ⅲ)群落的WSV较大,分别为16.64t/hm2、16.44t/hm2;马褂木群落(Ⅳ)的WSV较小,仅为9.55t/hm2。不同人工林群落水分拦蓄能力有明显差别,城市人工林建设中树种组成及群落类型的选择对成林后林地的持水拦蓄和水源涵养能力有重要影响。榉树林表现为较强的水分拦蓄能力,是当前南京城市森林建设较为合理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城市人工林 枯落物 累积量 持水性
  • 简介:台湾特殊地理条件,于具有灾害潜在的河段,常须整治野溪、水土保持及水利工程设施,却忽略栖息于当地的原生物种;所幸近十几年来,生态工程在台湾日益盛行,许多水利建设也逐渐开始考量对环境生态的影响;然而,由于对河川欠缺完整性的规划管理概念,常导致部分施工成效仍待验证。本研究初步建立一规划设计的方法论,从利用简易的粒径量测方法及以HEC—RAS模拟河川水位开始,至如何应用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进行河溪整治,作一详尽说明,期能为日后工程界进行规划设计时依据。

  • 标签: 生态工程 HEC—RAS 粒径分析
  • 简介:金沙江上游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环境演化相对复杂。研究堰塞湖溃坝后堆积的来源与坝体物质、沉积环境的关系,以金沙江上游雪隆囊古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取样和室内粒度筛分试验,对雪隆囊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的粒度进行测试,并分别对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的上、中、下游3段的粒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溃坝堆积体的上游到下游,粒度分布曲线分别为单峰、多峰、双峰;上游粒度组成主要以砾石为主,中游和下游主要以细砂和极细砂为主,粒度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有明显的细化趋势,平均粒度由粗变细,分选性整体上较差和差。以上这些特点综合反映出溃坝堆积体的上游段到下游段的水动力条件在逐渐减弱,其中堆积体上游段砾石部分来自坝体物质,而中、下游段细粒部分既可能来自坝体,又可能来自堰塞湖溃坝前的上游湖相沉积层。

  • 标签: 雪隆囊 古滑坡 堆积物 粒度特征 金沙江
  • 简介:以岷江流域上游地区的汶川县映秀镇附近5条泥石流小流域的SPOT遥感影像基础,获取泥石流沟内"5.12"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松散固体物质信息,并应用GIS技术对小流域内松散固体分布进行空间分析,建立小流域松散固体空间分布函数T(s)和相对空间分布函数F(x),计算其分布积分W和相对分布积分D,将积分值作为泥石流小流域松散固体空间分布定量化参数,尝试应用于泥石流堆积扇的最大堆积长度L和最大堆积宽度B的参数估算。结果表明:5条泥石流沟内松散固体较多分布于流域高程中值以下区域;相对于泥石流沟沟口,其松散固体更加集中在泥石流主沟道附近;引入小流域松散固体空间分布定量化参数(W和D),泥石流堆积扇形态参数(L和B)的估算值在该区域逼近于实测值。

  • 标签: 遥感 GIS 泥石流 松散固体物 空间分布 堆积扇
  • 简介:为了阐明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对北京九龙山油松纯林、华北落叶松纯林、侧柏纯林、樟子松纯林、栓皮栎纯林、五角枫纯林、油松日本落叶松混交林、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等8种林分类型的枯落和土壤持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林分枯落总储量变化范围8.87~47.87t/hm^2,其中未分解层储量大于半分解层储量;综合枯落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的变化规律来看,油松纯林最大持水量最大(36.46t/hm^2),其次华北落叶松纯林(36.06t/hm^2),侧柏纯林最小(11.83t/hm^2);油松日本落叶松混交林的有效拦蓄量最大(23.51t/hm^2),其次樟子松纯林(19.85t/hm^2),侧柏纯林最小(9.53t/hm^2);综合考虑不同林分枯落与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发现,华北落叶松纯林和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功能;不同层次枯落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均存在较好的函数关系;8种林分土壤容重均值在0.89~1.41g/cm3之间变动,总孔隙度在39.43%~54.23%之间变动;林地土壤的入渗速率与人渗时间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二者呈幂函数关系,且R2值均在0.90以上.

  • 标签: 森林枯落物 土壤物理性质 水源涵养功能 九龙山
  • 简介:湿地是濒危鸟类、迁徙候鸟的主要栖息、繁殖地,鸟类及其生存、栖息的环境具有极强的观赏性,湿地开展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但是,目前国内的湿地鸟类旅游只是简单地涉及到观鸟等单个项目,系统、理论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以泉州湾湿地鸟类研究对象,在全面分析鸟类的赋存状况、可观赏性的基础上,结合鸟类旅游开发的若干原则,提出鸟类旅游专项产品,指出湿地鸟类旅游开发的保障措施,以期对湿地鸟类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 标签: 旅游开发 鸟类 湿地 泉州湾
  • 简介:区域沟蚀调查结果是进行沟蚀治理的依据,但目前应用的遥感调查方法难以识别浅沟和规模较小的切沟。本研究在全国第1次水利普查土壤侵蚀抽样调查方法基础上,设计了基于调查单元的沟蚀调查方法,并在东北地区的辽宁省辽阳县和彰武县、黑龙江省嫩江县和内蒙古阿荣旗的112个野外调查单元进行了沟蚀调查。结果表明:辽阳、彰武、嫩江和阿荣旗4个县(旗)沟壑密度分别为1.70、0.61、1.51和5.04km/km2,沟蚀强度分别为中度、轻度、中度和剧烈;4个县沟蚀条数分别为14.7、9.3、12.4和44.0条/km2,其中浅沟比例分别为46.9%、44.1%、71.0%和66.1%;以丘陵地形为主的辽阳县切沟比例高,以漫岗地形为主的嫩江县和阿荣旗浅沟比例高,以台地缓丘为主的彰武县沟蚀相对较弱,发生沟蚀时多以切沟为主;沟蚀主要发生在耕地,浅沟数量在旱地的比例高达88.8%-100%,切沟数量比例也达到40.1%~99.1%。本方法不仅能够客观、定量地反映区域沟蚀强度,而且能够通过在同一调查单元调查片蚀和沟蚀,实现片蚀和沟蚀强度评价和侵蚀贡献估算。

  • 标签: 区域抽样调查 野外调查单元 浅沟 切沟 东北地区
  • 简介:本文使用科罗拉多落石仿真程序(CRSP),判断来义村遭受到落石冲撞的危险性,并依据2005—2010年来义村集水区所发生的天然灾害事件,探讨日雨量与降雨强度等水文资料与灾害发生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现场土壤采样,使用统一土壤分类法判断当地土砂是否适宜用于工程建造;从落石仿真程序的仿真结果,可以得知来义村上边坡处落石的发生机率相当高,需在边坡设置防护设施保护村落安全;根据土壤分析结果,来义村的周遭河床底质属于优良级配的含砂砾石,可就地取材,配合防灾工程的实施,由水文分析得知,降雨强度诱发来义村集水区发生灾害与否的主要因素。

  • 标签: CRSP 土壤采样 降雨强度.
  • 简介:本文根据泉州市水资源、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对水资源的影响,探讨水土保持保护水资源对策与措施

  • 标签: 水土保持 水资源 泉州市
  • 简介:摘要岩溶区开发建设项目的不断开展,是对岩溶区土地产生破坏和影响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贵州省典型岩溶地貌类型代表,从岩溶地区土地的生态脆弱性和对环境影响的敏感性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在人类活动干扰下峰丛峰林类土地比较容易产生退化,溶丘溶原类土地脆弱可能性比峰丛峰林类小;岩溶地区各土地类型均比较敏感。从而揭示对这类土地进行开发利用时容易产生的问题和敏感程度,提醒土地使用者加以注意并进行防范处理。

  • 标签: 土地敏感性 评价方法 岩溶地区
  • 简介:退耕坡地是近年来黄土高原整治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但对于如何退耕,学术界存在多种不同观点,实践方面存在多种不同模式。以延安燕沟流域坡改梯例,利用2005年延安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燕沟流域地貌、土壤及土地利用等资料,借助WIN-YIELD软件,对不同地形坡度条件下坡改梯在作物增产、保水减沙效益以及燕沟流域坡改梯实践效果进行模拟、对比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坡度越大,坡改梯作物增产、保水和减沙效益越显著;坡度小于5°的坡耕地可以不进行梯田改造,坡度大于15°的坡耕地应及早实施坡改梯或退耕还林(草)。

  • 标签: 坡改梯 综合效益 燕沟流域 黄土高原
  • 简介:在福建省长汀河田花岗岩侵蚀区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侵蚀区的土壤进行了营养成分等系统测试,选择其中的有机质、全N、全P、全K、碱解N、速效P、速效K、pH值等项目作为评价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本地区的土壤进行综合评价,并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评价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 标签: 土壤质量 主成分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长汀河田
  • 简介:本文根据建阳市地形和自然生态特点,按照区域分异、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系统内资源开发利用相类似性,将全市划分为西北—东部中低山生态保护区、中部丘陵粮-果-林-畜综合利用区、河谷盆地粮田生产区三个农业生态区。根据不同的生态区的特点,探索合适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 标签: 生态农业模式 农业生态区 山区 建阳市
  • 简介:文章将流域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与实际土壤侵蚀模数的比值定义流域侵蚀控制度,并以王茂沟流域例说明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王茂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容量下的流域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2573t/(km^2·a);使用王茂沟流域2004年土地利用图,计算得出王茂沟流域实际土壤侵蚀模数7413t/(km^2·a),王茂沟流域侵蚀控制度0.35,造成王茂沟流域2004年流域侵蚀控制度较低的原因是王茂沟流域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坡耕地以及林地面积较少。建议将流域停饨榨制摩作为评价流域水土保持现状的指标。

  • 标签: 水土保持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容许土壤流失量 流域侵蚀控制度 黄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