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0 个结果
  • 简介:为提高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编制效率和准确性,依据水土保持概(估)算定额和相关规定,运用VisualBasic语言编写程序功能模块,采用Access构建程序数据库,开发了水土保持工程概(估)软件。经测试,该软件能有效减少概(估)编制工作时间降低人为误差。这为进一步提高水土保工程概(估)效率和准确性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水土保持工程概(估)同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图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规划图一体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水土保持 概(估)算 VISUAL Basic ACCESS
  • 简介:长汀县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县份之一,由于近年无序开采小稀土矿,造成矿产资源严重浪费和流失,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使长汀稀土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规范稀土矿开采,实行产业经营势在必行,符合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需要.

  • 标签: 长汀县 水土流失 福建 小稀土矿 矿产资源 产业化经营
  • 简介:福建省永春县针对山区山地资源多、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低,农村经济发展慢实际问题,多年来探索实践出一条治理水土流失与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相结合,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成功路子,取得了显著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1985年440km^2减少为247km^2,治理区土壤侵蚀模数由3103,78t/km^2·a减少为545.86t/km^2·a,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52.3%提高到67.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65元提高到4543元,农村呈现出山绿水清农民富优美景象。全县已治理小流域35条,其中有狮峰、吾江、岵山、湖洋4条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 标签: 小流域 综合治理 农民致富
  • 简介: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和控制是一个变化过程,随着工程进行,各个水土流失影响因素也处于动态变化中.本文针对工程建设规模、扰动地表面积特点及施工不同阶段产生水土流失情况,采用定点和动态相结合方法进行监测,以更好地掌握各阶段水土流失发生规律及流失强度,为治理新水土流失提供依据.

  • 标签: 工程建设 水土保持监测 水电站 水土流失 建设过程 动态变化
  • 简介:福建长汀水蚀荒漠山地,釆用栽植类芦、斑茅办法,能快速覆盖地面,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芒萁快速繁衍,并最终形成以马尾松+芒萁为主要建群种植被群落。

  • 标签: 水土流失区 栽植类芦 植被演替
  • 简介:生态旅游是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发展最快一部分,然而,目前生态旅游概念太空泛,又缺乏具体标准,在现实中难以操作,并常被用来误导游客;另一方面,旅游从业人员、当地社区、环保人士以及旅游者对生态旅游从认识到行动层面都较浮浅,势必对自然保护区乃至全球生态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本文借鉴国外发展生态旅游经验,提出应制定生态旅游等级,规范生态旅游,并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当地社区、环保人士和旅游者转变传统态度和行为方式,促进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 标签: 规范 等级 生态旅游 自然保护区
  • 简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中排水型沟头防护工程设计流量计算公式存在错误,且该公式至今未修订,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基层水土保持工作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文件编制质量不高,应加大基层人员业务培训力度,建立较为健全基层水土保持监测、试验站点体系。

  • 标签: 规范 公式 基层 水土保持
  • 简介:摘要坡耕地是指分布在山坡上旱地,平整度差,水土及养分流失严重,作物产量低,严重制约着旱地农业健康发展。坡耕地综合治理不仅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效果,而且还能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附加值并减少泥沙入水库。通过对六枝特区坡耕地综合治理实践,认为明确重点、强化施工过程控制、保证质量及严格管理是保证坡耕地综合治理成果关键,通过治理,使坡地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促进了区域农业健康发展,并为贵州省坡耕地治理提供了示范和借鉴作用。

  • 标签: 坡改梯 施工 管理
  • 简介:对长汀河田地区典型点小气候进行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近地层有明显降温、增湿、减小温度日较差和降低土壤温度作用;2.不同坡向对气温日变化影响不明显,但对空气相对湿度、地面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日较差、土壤温度影响较明显.3.治理时间越长,小气候环境改善影响越大,对地面日最高温度、日较差和土壤温度这3个气象因子改变尤为明显.

  • 标签: 水土保持 小气候效应 长汀县 地面日最高温度 土壤温度 气象因子
  • 简介:石漠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开始同时,其监测工作也同时展开。贵州省发改委组织协调水利、林业、农业各部门按各自职责分工将监测工作开展起来,在全省上下形成了一个系统、有序石漠监测组织实施及监测成果管理、监督网络,从而保障监测工作全面有序地展开,同时存在问题也亟待我们探索解决。

  • 标签: 石漠化 水土保持 监测 贵州
  • 简介:强度水土流失区采用以类芦为主栽草种治理措施,仅一年时间就能长成高大类芦植丛,改变水土流失区恶劣生境,为芒萁及其他乡土草种、灌木快速侵入、生长创造条件,形成多草种、多灌木、乔木植被群落,并为鸟类、昆虫及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创造了一定生境条件,逐步恢复水土流失地生物多样性.

  • 标签: 水土流失 治理 生物多样性 分析
  • 简介:我国荒漠地区由于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加上人为乱耕滥伐,导致生态恶化。当前,除了加强荒漠地区天然植被保护外,选种不同类型植被,不失为改善该地区生态状况,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效益有效途径。

  • 标签: 植被类型 荒漠化防治 生态修复
  • 简介:为研究石漠喀斯特皆伐迹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量、变化规律和发生机理,在贵州省普定县设置喀斯特石漠皆伐样地,采用测钎法(均匀布点)径流场法2种方法,对该样地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进行持续监测,对比2种监测方法结果及以确定其适用性。结果显示:在皆伐4年半恢复过程中,测钎法结果显示总体呈侵蚀趋势,累积侵蚀深度达1.46cm(折合侵蚀模数为2066.7t/(km2·a));自然恢复1年内土壤侵蚀量波动较大,在1年之后则波动减小(除2015年4月(约恢复3年)),3.5年趋于稳定;径流场法得出侵蚀模数为0.78t/(km2·a),与测钎法得出土壤侵蚀结果相差巨大,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喀斯特特殊地表岩土结构和2种监测方法具有不同观测侧重点及性质共同造成,2种方法观测结果不具有普遍可比性(如喀斯特特殊地表、地下状况等不可比),测钎法由于能通过原位监测土壤蠕滑及地下漏失而更适用于该地区。此研究对喀斯特石漠皆伐迹地土壤侵蚀量和变化规律有一些认识,但是对于其影响因素还只限于推测,有待开展进一步研究确认。

  • 标签: 喀斯特石漠化 皆伐 土壤侵蚀 测钎法 径流场 贵州
  • 简介:基于浙江省84个气象站1980~2009年降水资料,选择标准降水指数作为旱涝评价指标,分析了全省旱涝发生频率、旱涝站次比和旱涝强度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省旱涝灾害频率高,年际上呈现旱涝急转特征。全省旱涝灾害影响范围广,多年平均旱站比28.6%,涝站比25.8%,平均干旱强度和洪涝强度分别为中旱和中涝。在空间分布上,旱涝灾害频率呈斑块状区域性特征分布,表现为多个高频区;干旱高频区主要分布中旱站和重旱站,而洪涝高频区分布中涝站,这些区域可能是潜在自然灾害区,应加强抗旱防洪措施建设。

  • 标签: 旱涝特征 标准化降水指数 时空变化 浙江省
  • 简介:采用实地调查与遥感材料分析相结合方法,引入土地荒漠程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系数,在确定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荒漠程度和分布格局基础上,分析土地荒漠对赤峰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结果表明:1)赤峰市荒漠区域内,荒漠土地面积比例达到76.66%,其中草地荒漠面积比例最大,未利用地和草地荒漠程度最高,而林地和耕地荒漠面积比例和程度相对较小而低;轻度、中度荒漠土地主要分布于耕地、林地和大部分草地中,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土地主要分布于未利用地和少部分草地中;土地荒漠面积比例较大且程度较高地区为林西县、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敖汉旗和阿鲁科尔沁旗,土地荒漠面积比例最小且程度最低地区为红山区。2)土地荒漠使赤峰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降低了79.9241亿元/a,其中敖汉旗、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和阿鲁科尔沁旗降低量较大,分别为16.6394亿、16.3974亿、15.3927亿和13.6589亿元/a,林西县降低率最大,为23.47%,红山区降低量和降低率都最小,分别为0.0411亿元/a和2.63%;全市土壤形成与保护价值降低量最大,为17.8677亿元/a,食物生产价值降低率最多,为20.65%,娱乐休闲价值降低量和降低率都最小,分别为2.3139亿元/a和13.34%。

  • 标签: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荒漠化 赤峰市
  • 简介:流域概念在泰国沿用已久.之所以这么普及,是由于河流自上游地区流往下游地区这一概念容易被人理解接受.与小流域相关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利用及其有效性,环境退化问题等.针对现在工作举几个例子.上下游冲突是个全球性问题,其中水资源利用是个主要问题,还包括因为杀虫剂和其他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等.滥用土地,特别是在坡地上过度开发,可能会导致洪灾和山崩.在某些矿区,某些重金属,诸如铅等,对人体健康和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有些情况无法解决,而人们却无法从其他地区获得帮助.令人高兴是,在拯救河流方面已经出现了很好合作范例,如ThaChin地区做法,就可以作为其他类似个案范例.即使只有部分河流由于当地或周边地区的人为活动而造成污染,这些污染物最终也会流入大海.因此为环境法庭各案处理而成立环境争议仲裁中心以及绿席,被视为泰国环境界一个良好进步.

  • 标签: 流域 泰国 环境 上游 污染 铅中毒
  • 简介:为科学评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石漠地区治理效果,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石漠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以云南沾益石漠地区官麦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水保林、坡耕地+巨菌草、坡改梯耕地和经果林等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石漠径流小区土壤改良和产流产沙影响。结果表明:1)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坡耕地产流量最多,水保林产流量最少。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侵蚀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荒山草地、坡耕地、梯地、经果林和水保林,其土壤侵蚀量分别占总侵蚀量65.00%、56.13%、52.43%、50.35%和46.03%;2)水保林、经果林、梯地和坡耕地可有效降低土壤密度、增大孔隙度以及改善土壤结构;3)治理坡耕地土壤全氮全磷质量分数最高,经果林和水保林次之,荒山草地全氮质量分数最低,坡耕地、经果林、水保林和梯地土壤全氮量分别较荒山草地高90.63%、74.48%、26.56%和22.4%,全磷质量分数分别较荒山草地高123.64%、96.36%、67.27%和16.64%。综合分析表明:水保林、坡耕地+巨菌草、坡改梯耕地、经果林等水土保持措施能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其中,水保林效果最好,经果林、梯地和坡耕地次之。该研究为解决西南地区石漠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标签: 石漠化 径流量 土壤侵蚀量 土壤结构 土壤肥力
  • 简介:在分析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难度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区域水土保持科学内涵,以及水土保持与雨水资源关系。认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关键与核心在于如何实现雨水资源;降雨径流调控与利用不仅可实现雨水资源,而且可以同步解决制约该区发展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2大难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亟待研究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并初步构建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雨水资源技术体系框架。

  • 标签: 雨水资源化 水土保持 降雨径流调控 高效利用 黄土高原
  • 简介:云南省是全国石漠最严重省份之一,石漠严重影响了云南省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2005年以后,云南省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林业产权改革,结合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对云南省石漠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云南省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

  • 标签: 云南省 石漠化 土地 治理 可持续发展
  • 简介:为定量研究沟壁侧面蒸发对加速黄土高原环境旱作用,在侵蚀强烈水蚀风蚀交错带选择典型冲沟,分别在沟岸地(邻近沟缘沟间地部分)距冲沟沟缘20、100、200、300、400、500、600cm处布设中子管,研究沟岸地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在距沟缘500cm范围内随距离增加而增加,证明了沟壁侧面蒸发作用客观存在;对距沟缘不同距离0~300cm土层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研究表明:降雨发生时,不同距离各点储水增量并无显著差异,但距沟缘20cm处土壤水分损失最快,而500cm土壤水分损失最慢,证明了沟壁侧面蒸发通过加速土壤水分蒸发加速黄土高原环境旱客观事实。沟岸地土壤储水量与距沟缘距离幂函数关系的确定为定量化研究沟壁侧面蒸发加速黄土高原环境旱程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 标签: 黄土高原 土壤水分 环境旱化 沟壁 土壤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