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对明溪县生态公益林布局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生态公益林优化技术措施,以促进明溪县生态公益林结构更合理、布局更科学,有利于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生态效益。

  • 标签: 生态公益林 优化 技术措施 明溪县
  • 简介:近年来,我国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频发,而传统城市道路普遍存在排洪压力大、雨水资源流失等问题,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给人们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这种现象如今已经无法满足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采用LID(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来进行雨水径流控制。本论文研究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设计,以期改善城市道路和生态环境。‘,

  • 标签: 海绵城市 道路设计 LID
  • 简介:森林经营技术是在对林分现有状态分析基础上,针对林分状态中的不符合林分经营目标或可持续发展的指标,采取对应的森林经营技术措施。在具体的森林经营过程中,对林分状态单一不符合经营目标采取对应的经营技术措施;对林分状态有若干个不符合经营目标时,需要分析对应的若干种经营技术措施的次序优先、取舍与综合。通过分析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的林分状态与森林经营技术措施,对森林经营技术措施的实际开展与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林分状态 森林经营 关系分析 技术措施
  • 简介:以武夷山市为例,分析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重要性,总结了山地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树种选择、造林、管护、投入等方面提出若干具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南方地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提供借鉴。

  • 标签: 生物防火林带 山区地貌 优化路径 武夷山市
  • 简介:城市园林绿化施工种植是一项季节性很强的工作,北京地区大部分绿化植物的最佳栽植时间是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一般以春季为主。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经常会遇到非正常季节绿化施工种植。植物的生存生长规律决定了反季节绿化施工的技术难度。如不采取一些比较特殊的技术措施来保证植物成活率,就很难达到应有的园林景观和生态效果。为确保工程质量,施工中需要不断的研究、总结、创新非季节施工工艺,从而有效的提高非季节绿化施工的成活率,确保绿化景观和生态效果。

  • 标签: 城市园林绿化 大规格苗木 非正常季节 苗木种植 北京
  • 简介:2014-2016年对古田县大甲镇岩前村18.67hm2油茶低产林,开展密林疏伐、整形修剪、平衡施肥、土壤垦复等不同技术措施的改造试验,并调查春梢数、春梢长度、花芽数、单株产量、冠幅产量、果实含油率等生长量和产量指标。分析表明,在4种低改技术措施中,效果最显著的为4种技术措施共同实施,可使油茶林增产292.3kg/hm2,产油量增加371.2%,在油茶低产林改造中全面实施密林疏伐、整形修剪、平衡施肥、土壤垦复的综合改造技术可达到丰产、高效的目的。

  • 标签: 油茶 低产林改造 4种改造措施 丰产
  • 简介: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我国社会各方面建设步入新的阶段,森林抚育是保证我国新时期生态建设良性发展的关键。新时期的森林抚育经营是我国进行森林保护的重要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生产实际指出了现阶段森林抚育经营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新时期森林抚育经营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相关的解决措施

  • 标签: 森林抚育 经营技术 生态建设
  • 简介:采用4种不同抚育措施开展黄甜竹笋用林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出笋量以处理Ⅱ效果最好,分别比处理Ⅰ、处理Ⅲ、CK高出21.0%、52.8%、75.2%,新竹成竹率分别比处理Ⅰ、处理Ⅲ、CK高出2.0%,3.3%,4.5%。新竹平均眉围处理Ⅱ分别比处理Ⅰ、处理Ⅲ、CK高出6.3%、24%、28%。新竹平均高处理Ⅱ分别比处理Ⅰ、处理Ⅲ、CK高出9%、24%、35.8%。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抚育措施处理对黄甜竹出笋量和新竹平均眉围均有极显著影响,对新竹成竹率没有显著影响。多重比较表明:处理Ⅱ增产效果最好,处理Ⅰ次之,处理Ⅳ增产效果最差。经济效益以处理Ⅱ的纯收入最高达8.1125万元/hm2。

  • 标签: 黄甜竹 抚育措施 增产效果
  • 简介:基于SPOT5卫星影像,结合对典型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克拉玛依市退化林地现状调查研究,分析生态受损及林地退化原因,依照原生植被的组成与结构,以近自然法,采用人工砂田、生态集水等综合技术措施促进退化区域土壤中活性种子萌发、植被恢复,以人工干预重建生态区促进非干预区域生态恢复方式,培育近自然生态系统,并从栽植技术、树种选择等方面阐述了具体的林地恢复技术措施

  • 标签: 退化林地 生态恢复 近自然 克拉玛依
  • 简介:为了达到防灾减灾减轻对农业灾害损失的目的。利用实际监测1961—2011年初霜日、无霜日数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突变计算,等级的划分等方法,分析了近51年初霜日、无霜日数年际变化及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全球气候变暖,初霜日大有后延及无霜日数增加特点;初霜日51年来后延速率1.2天/10a计后延6天,突变时间在1983年。无霜日数增加速率为3天/10a,计51年增加15天。一旦发出早霜预警,应尽早尽快做好预防早霜各项措施

  • 标签: 初霜日 无霜日数 时空变化 气候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