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模型小鼠的膀胱外周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和P2X受体介导的嘌呤能信号传导的变化。方法雄性C57小鼠50只,2月龄,体质量16~20 g。通过在膀胱壁上注射逆行示踪荧光染料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DiI),标记腰骶(LS:L6~S2)和胸腰(TL:T13~L2)背根神经节中的膀胱感觉神经。两周后,在第1、3和5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P,80 mg/kg,1次/48 h)建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小鼠模型(CYP组,n=25),对照组(n=25)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6天取小鼠膀胱组织,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评估膀胱组织病理学改变,髓过氧化物酶(MPO)测试评估组织炎症水平,并使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LS和TL背根神经节中的DiI阳性膀胱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和三磷酸腺苷(ATP)诱导的P2X受体电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80 mg/kg CYP未诱发显著组织学改变或影响MPO水平,但提高了LS和TL膀胱感觉神经的兴奋性:CYP组和对照组LS神经基强度分别为(119±9)、(144±8)pA,TL神经基强度分别为(123±10)、(162±17)pA;相比于对照组,CYP组LS和TL神经基强度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25、2.047,均P<0.05)。给予P2X受体激动剂ATP灌流后,CYP组的LS膀胱感觉神经的P2X受体电流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CYP组LS神经的P2X2受体介导持续性电流比例为3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P2X2/3受体介导的慢脱敏电流比例为60.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提示CYP组小鼠LS神经中的P2X2受体功能上调;TL膀胱感觉神经的P2X受体电流类型(主要为P2X2/3受体介导的慢脱敏电流和P2X3受体介导的快脱敏电流)占比无明显变化。结论IC/BPS模型小鼠的膀胱神经兴奋性升高,并且LS神经的P2X受体电流成分出现变化,提示膀胱神经的兴奋性升高和P2X受体的功能上调早于器质性病理改变,感觉神经嘌呤能信号传导变化可能是IC/BPS的重要病理机制。

  • 标签: 间质性膀胱炎 感觉神经元 嘌呤能 P2X受体 膜片钳
  • 简介:在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中采用了一种采用单个神经的自适应控制方案,此方案将克服传统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缺陷,使系统具有很好的动、静性能和强鲁棒性。神经神经网络的微处理单元,由神经构成的控制器结构简单新颖、经济实用,并可实现系统无模型控制。控制器具有自组织、自学习能力和强鲁棒性,其品质优于常规控制器。

  • 标签: 神经元双闭环直流调速鲁棒性智能控制
  • 简介:行进运动是人和动物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其主要特征是通过肢体不断重复的节律性摆动产生位移。行进运动的执行需要激活大量躯干和肢体骨骼肌,任何骨骼肌的收缩都依赖于脊髓运动神经的控制。通过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以提高骨骼肌力量、耐力等特性。研究表明脊髓运动神经在不同的运动方式干预下其自身特性也发生了改变。脊髓运动神经在运动干预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形态学指标、生物化学指标以及电生理指标的改变表明了运动神经的可塑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神经系统功能变化的机制,这对我们理解行进运动的产生、控制以及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应变机制至关重要。

  • 标签: 行进运动 运动干预 运动神经元
  • 简介:镜像神经的发现以及在此基础上揭示的"具身模仿理论"、心理选择现象,打开了研究人的认知、学习发生机制的一扇新窗口,初步揭示人的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模仿与理解、分布式认知的产生机制。同时,镜像神经也对当代网络学习者的认知/学习、学习资源/环境、人际交互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镜像神经元 学习者 认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4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镜像组(n=21)和对照组(n=21)。所有组患者均接受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联合镜像疗法。在治疗前、后采用休息状态视觉模拟、被动运动视觉模拟、Fug1-Meyer量表上肢部分和贝克抑郁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镜像组R-VAS、P-VAS和B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FMA-U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理论在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镜像神经元 脑卒中 偏瘫患者 上肢功能恢复
  • 简介: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探讨和建立在综合评价CAI课件指标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指标权重的BP算法模型.实现对CAI课件的综合评价.

  • 标签: BP算法 CAI课件 综合评价
  • 简介:利用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的方法证明了一种简单的非线性神经存在随机共振现象,并将该神经用于含噪声方波脉冲信号的传输,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信号传输系统的输入输出比增益,从而大大地抑制了信号中的噪声.本文的研究不仅给出了一种具有随机共振现象的简单神经模型,而且将神经的应用推广到周期性脉冲信号的传输领域.

  • 标签: 神经元 非线性系统 信号传输 信噪比增益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3例神经核内包涵体病(NIID)的临床和磁共振成像资料,均出现脑萎缩表现,T2加权成像(T2WI)上均显示大脑白质高信号,其中2例显示胼胝体、外囊高信号,1例显示小脑白质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上皮髓质交界区曲线样高信号是成人NIID的特征性影像表现,额叶皮髓质交界区高信号区对应的ADC值低于深部脑白质。

  • 标签: 神经元 包涵体病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 简介:为实现节能减排,电动汽车已越来越受关注,而开发节能高效的电动汽车空调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将单神经PID控制算法引入电动汽车空调控制领域,运用MATLAB进行建模和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具有超调小、抗干扰能力强、精度高等优点,为电动汽车空调的精确控制提供参考.

  • 标签: 空调 电动汽车 单神经元PID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强度运动训练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凋亡的影响及其基因调控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中等强度运动组和大强度运动组,对大鼠进行为期8周的游泳训练,用DNA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海马神经的凋亡,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海马神经中bcl-2、bax的免疫反应活性。结果:(1)大强度运动训练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凋亡显著增加而中等强度运动训练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凋亡不明显,海马神经凋亡可能是大强度运动训练导致运动能力降低和中枢性运动疲劳的病理生理机制;(2)大强度运动训练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中bcl-2蛋白的表达显著下降,bax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中等强度运动训练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bcl-2蛋白的表达显著上升。因此,大强度运动训练可抑制海马神经bcl-2蛋白的表达而促进bax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大强度运动训练导致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凋亡发生的基因调控机制,而中等强度运动训练可促使bcl-2蛋白的表达上升,抑制细胞凋亡。

  • 标签: 细胞凋亡 游泳训练 海马神经元 bcl-2 BAX
  • 简介:目的研究大脑皮层神经中枢神经疲劳过程中γ-氨基丁酸(GABA)和乙酰胆碱(ACh)神经递质表达的变化及其特点。方法借助体外培养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并利用WesternBlotting、HPLC等方法研究60min缺氧刺激对神经HIF—let、GABA和ACh表达的影响。结果缺氧刺激后HIF—1a、GABA和ACh的表达均有显著变化,两种递质的变化呈现异向同步性;24—48h后,二者的变化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缺氧可以诱导大鼠大脑皮层神经GABA和ACh的表达升高和降低,二者协同作用可以诱导神经的自我保护效应。

  • 标签: 中枢疲劳 γ-氨基丁酸(GABA) 乙酰胆碱(ACh) 大脑皮层 动态变化
  • 简介:摘要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据挖掘技术,其目的是根据数据集的特点构造一个分类函数或分类模型,该模型能把未知类别的样本映射到给定类别中的某一个。通过介绍企业级数据挖掘工具S+Miner下的实验方法,用S语言分别实现分类型决策树及神经网络算法并嵌入系统内,通过数据集实验比较分析了两种算法,为深入研究分类算法做好铺垫。

  • 标签: 分类 S+Miner 分类型决策树 神经元网络 S 语言
  • 简介:利用LabVIEW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单神经自适应PID控制器.通过对该系统进行仿真,可直观地得到各个参数对系统性能影响的规律.当被控参数在大范围内变动时,该系统仍有较强的鲁棒性和良好的控制品质,并适用于工业控制领域.

  • 标签: 神经元 自适应 PID LABVIEW 鲁棒性
  • 简介:目的:探讨8周游泳运动与白藜芦醇对糖尿病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形态学及超微结构功能上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5只,除正常对照组(NC)其余大鼠经高脂饲养和链尿佐菌素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再随机分为糖尿病药物运动组(DRE)、糖尿病药物组(DR)、糖尿病运动组(DE)、糖尿病模型对照组(DC)4组。运动组大鼠进行8周无负重游泳训练(60min/天,5天/周);药物组大鼠进行白藜芦醇灌胃(每天45mg/kg,7天/周)。采集血清测口服葡萄糖耐量,海马区神经细胞进行尼氏染色,扫描电镜超微结构的观察,并检测Bax、Caspase-3、Bal-2的阳性细胞表达水平以及细胞凋亡率。结果:1)DC组神经细胞形态变形严重,排列疏松混乱,核固缩浓染显著,多见空泡变性,DRE组神经细胞状态优于DE、DR两组,其细胞形态较规则,结构较为完整,排列紧密有序;2)DC组神经的超微结构上细胞器明显减少,线粒体空泡,神经髓鞘结构破坏严重,DRE组神经细胞状态改善明显,与NC组较接近;3)DC组中Bax、Caspase-3表达最强,Bcl-2最弱(P<0.05),但DRE组均优于DE、DR两组;4)与NC组比较,DC组中的细胞凋亡率极为显著(P<0.01),DRE组明显低于DC组(P<0.01)。结论:1)8周游泳训练与白藜芦醇给药单独或共同干预,均能改善糖尿病大鼠海马细胞结构形态的受损,但游泳训练与白藜芦醇二者相结合的处理方式较单一因素干预效果更加显著;2)游泳训练与白藜芦醇给药,改善糖尿病大鼠神经形态结构,可能与其减少Bax、Caspase-3表达,增加Bcl-2表达,降低海马细胞凋亡率,以维持细胞形态结构完整性与功能性有关。

  • 标签: 细胞凋亡 白藜芦醇 海马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证实新生大鼠前庭内侧核(MVN)与前庭传出(VE)神经之间的直接投射通路并观察该通路的电生理特性。方法选用新生(9±1)d的Wistar大鼠,雌雄不限。通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刺激MVN,记录VE的突触后电流;逆行刺激脑干面神经膝部(g7)内侧VE的分布区,记录MVN区域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并使用生物胞素染色方法明确被记录的神经的位置和形态。结果在电流钳记录中,位于g7内侧的VE神经静息膜电位范围为-70~-55 mV。单脉冲电流(0.08 mA,0.1 Hz,100 μs)刺激MVN前庭传入神经,在同侧g7内侧的VE神经可记录到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其幅度和持续时间分别为(195.6±23.7)pA和(23.9±5.9)ms。电刺激g7内侧VE神经分布区后,MVN神经可记录到逆行动作电位,幅度为(62.0±4.3)mV,持续时间为(94.9±4.7)ms。生物胞素染色标记也显示投射到g7内侧VE分布区的神经胞体位于MVN内。结论MVN的前庭传入神经存在直接投射到g7内侧VE神经的兴奋性通路,其生理功能可能与前庭中枢对外周前庭传入的反馈调节有关。

  • 标签: 前庭神经 前庭内侧核 前庭传出神经元 膜片钳术 突触后电流
  • 简介: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形态和数量的影响。方法以健康纯种雄性SD大鼠54只作为实验对象。大鼠体重200±26g,鼠龄2月。54只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即对照组(n=17只)、一般负荷组(n=17)和过度负荷组(n=20)。对照组不进行训练;一般负荷组和过度负荷组总共训练8周,每周训练6天。训练结束后,使大鼠休息24h。每组大鼠各选5只进行研究。结果一般负荷组和过度负荷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体、细胞质、细胞核和核仁切面面积均显著性大于对照组。结论长期的不同负荷游泳后提高了大鼠低级中枢处理运动信息的能力。

  • 标签: 游泳训练 运动神经元 形态 数量
  • 简介:目的:探讨姜黄素对IL-1β损伤的大鼠海马神经的功能性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离体脑片记录技术,记录大鼠海马CA1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给予Schaffer侧支高频电刺激(HFS)诱发长时程增强(LTP),观察不同药物处理组EPSP起始斜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L-1β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对大鼠海马脑片的LTP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P〈0105);而姜黄素可部分拮抗IL-1β和NMDA对海马脑片LTP的抑制作用,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β、姜黄素和NMDA对大鼠海马神经的基础突触传递无影响。结论:姜黄素对海马神经具有功能性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作用于神经细胞膜上的NMDA受体,拮抗IL-1β引起神经功能异常。

  • 标签: HIV-1相关痴呆(HAD) 姜黄素 白介素1β(IL-1β) 长时程增强(LTP) 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脑电图(EEG)分级与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模式分级分别联合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心肺复苏(CPR)后患者脑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CPR后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清NSE、EEG分级和aEEG模式分级。根据CPR后3个月脑功能量表评分(CPC)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CPC 3~5分)和预后良好组(CPC 1~2分),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EEG模式分级联合血清NSE和aEEG分级联合血清NSE对CPR后脑功能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共纳入57例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23例;年龄(65±19)岁;EEG Young分级中,1级16例(28.1%),2~5级24例(42.1%),6级17例(29.8%);aEEG模式分级中,Ⅰ级11例(19.3%),Ⅱ级25例(43.9%),Ⅲ级21例(36.8%)。发病后3个月预后不良33例,预后良好24例。不同预后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预后两组患者EEG分级、aEEG分级、GCS分级和NS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SE、EEG和aEEG分级预测CPR后患者脑功能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0.82和0.85(均P<0.01),EEG分级联合血清NSE和aEEG分级联合血清NSE预测CPR后患者脑功能预后的AUC分别为0.90和0.92(均P<0.01)。EEG分级联合血清NSE最佳截断值为3.6时,敏感度为92.1%,特异度为77.0%;aEEG模式分级联合血清NSE最佳截断值为4.5时,敏感度为95.8%,特异度为79.0%。结论aEEG模式分级联合血清NSE较EEG分级联合血清NSE能够更准确地预测CPR后患者的脑功能,操作简单,适宜临床应用。

  • 标签: 心肺复苏 振幅整合脑电图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脑功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