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自名器为依据,从器物所属、出土时地、器名发展源流、古今学者论述几个方面综合考察春秋青铜器名zheng、盆、盏、dan等,认为这四个器名都是方言.

  • 标签: ZHENG dan 方言
  • 简介:中国文明肇始于先秦时期,而图像文化作为其中最重要分支之一曾多次展现在这个时期青铜、玉石与装饰品等器物之上。本文选取这个时期图像文化代表性载体——青铜为研究对象,以此审视青铜之"象"生产机制、传播机制与象征性符号背后文化内涵,试图搭建一个以青铜之"象"观"文化"符号整体性思考框架,并对此作进一步探析。

  • 标签: 夏商周 青铜时代 文化符号 表征
  • 简介:近年出土古车马实例可以充分说明训诂与考古两者互动关系:出土文物可以匡补古注训释、考证、校勘讹阙,有助于解决因名物形制不明所造成文献解读悬案,为判断作品制作年代提供佐证;新出土文物定名则离不开训诂,定名准确与否与考古工作者是否熟悉训诂学有极大关系。因此训诂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应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 标签: 考古工作 出土文物 形制 古注 年代 考证
  • 简介:20世纪以来,出土文献大量涌现,这对古代汉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从分析出土文献对古代汉语文字、词汇、音韵、语法、文化等通论部分以及文选部分教学作用入手,并给出了相应教学建议。

  • 标签: 古代汉语 出土文献 教学建议
  • 简介:甲骨卜辞时期,个体事物主要有“数+名”、“名+数”、“名,+数十名,”三种计数方式,“名,+数+名。”是“名+数+容器量词”、“名+数+集合量词”类推产物,拷贝型量词是个体量词最初形式。西周以后,拷贝型量词被一般名量词替代,量词观念开始建立。量词产生后,在不可数名词数量结构类推作用下数词后面添加量词成了一种规范。汉语“数+量+名”结构由不可数名词计数结构“数+量+名”类推而来,同时也是汉语内部自我调整产物。两种不同语序“数+量+名”和“名+数+量”基本语义相同,均可用于计数和描写,只是表意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但这种区别仅仅是倾向性。因此,“名+数+量”和“数+量+名”具有相同的话语功能。

  • 标签: “名 +数+名2” “数+量+名” 语序
  • 简介:有学者指出.先秦时期出土文献中,“是是”连用后一“是”字不是系词而是副词。文章对此辨析讨论。结论:“是是”连用后一“是”字可用作系词.但不能一概而论。大致说来.当它用于判断句中,应为系词;当它用于叙述句中,则是副词。

  • 标签: 连用 系词 副词 训释 判断句 出土文献
  • 简介:在山西方言“复杂用法中,晋中方言”“地”连用比较特别。从语法功能来看,“”连用分为“动宾++”和“动词++”两大类,后一种情况比较复杂,大体可分为六类;“地”连用中,“地”是形容词性成分标记,“”是名词性成分标记,“”用在带”地”状态形容词后面,起使状态形容词名词化作用。名词化方式是“加和”。

  • 标签: 晋中方言 “的的” “地的” 连用
  • 简介:<正>1.所谓“O()V()N”指这种偏正短语:a.语言运用角度b.语言运用角度c.语言运用角度d.语言运用角度我们用“O”代表动词语“V”(“运用”)前V”受事成分(“语言”),“N”代表“V”后那个名词语(“角度”),括号里”表示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本文想要探讨是如何分析“O()V()N”内部层次关系。层次关系不同,该短语所属类型自然也就不同。例拿a来说,下面的切分表示这是一个带有多层定语偏正短语:a1语言运用角度而下面的切分则表示这是一个由偏正短语充当定语偏正短语:a2语言运用角度

  • 标签: 偏正短语 语言运用 内部层次 层次关系 词语 多层定语
  • 简介:<正>"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否定之否定匀齐排句,增强了肯定力量,构成了感人气势。它充分地表达了人民群众乐于生活在太平安定环境之中美好愿望,它充分地表达了人民群众乐于生活在长治久安环境之中美好愿望。"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就是《治平篇》开端句修辞特色。本文作者洪亮吉(1746—1809),清朝阳湖(今江苏常州市)人,是当时著名学者。1773年即乾隆58年,他写了《意言》、《治平篇》等重要政论文章,比较系统地说明了他的人口学思想。"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他以

  • 标签:
  • 简介:汉语“NV”难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但却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忽略了“NV”语篇性,误将一个语篇问题当成是一个句法问题来研究。虽然也有学者很早就发现“NV”语篇回指功能,可惜没有抓住这一点深入地挖掘下去。其实,“回指”是解决“NV”一切问题关键。抓住了这一点,就能从“NV”回指对象事件性中推知“NV”事件性,进而得出V事件性。在此基础上,可以很自然得到这样结论:“NV”中V是一个动词,但与普通动词不同:此时V是一个指代用法,指代是“V事件”。有了这一结论,“向心结构”难题就不再是难题,由此衍生出相关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 标签: 回指 事件性 “向心结构”难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故乡榕树》,非常精美。放学后,师生同有回味无穷之感,其原因主要在于它精湛艺术魅力。一、缜密构思文章不太长,总共不到三千字,却是细针密线缝织而成,故枝蔓有序,浑然一体,我们可从三方面去琢磨作者在构思上匠心。1.首尾呼应起笔处是带儿子去住所附近“儿童世界”散步,卷制哨笛吹鸣而引发出遐思;收笔处是儿子再次要求做笛而停止了神思漫游。开头两段好比是一座横跨长江大桥引桥,表

  • 标签: 《故乡的榕树》 艺术魅力 哨笛 形容词 密线 卷制
  • 简介:包含“哪来句子从功能上看可分为三类,各有不同表现形式。甲类“NP(是)哪来”询问处所,“来”是实义动词;乙类“NP1(是)哪来NP2”询问处所或方式,“哪”有时可由“怎么”替换,谓语隐含了及物动词V,“V来”有“获得”义,“来”近于虚词;丙类“NP1(*是)哪来(什么)NP2”是反问句,功能是否定“获得”,“哪来”可由“哪有”替换。

  • 标签: 哪来的“获得”义
  • 简介:”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虚词,学术界对“”进行了相当多研究。本文主要从选择性和强制性两个方面探讨篇名中“省略情况,并探讨了篇名中“”省略制约因素。

  • 标签: 篇名 结构助词 “的” 省略
  • 简介:人类许多活动已经消失了,飞鸿雪泥,这是历史最常见足迹。但有两类还遗存着、流传着,一类是文字造成作品,另一类是砖瓦造成作品。前一类作品有意指,会说话,故读起来较容易;后一类作品其历史内容随风飘散,只剩下一些空洞形式,不易读懂。但若回溯它诞生过程,这些空洞形式便变成了充满意味音符。沿着它声音,可以将人带入一个渐行渐远世界。那些沉淀在形式中历史也会慢慢地浮现出来。作家就是发现意义的人,他要从空形式中发现意义。这一意义发现过程也是与历史对话过程,他一方面借助于那些形式,另一方面得力于作者自己存在。他将渐行渐远历史风絮与我们眼前一幢幢古旧建筑联系起来,构成一座城市背景。这种背景是给一座城市制造无可比拟氛围东西。正是借助于作家劳作,那些空洞形式有了思想,变得丰腴、目光流盼,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也能在匆匆行进中偶尔与那目光对望。

  • 标签: 方方 《汉口的沧桑往事》 小说 文学评论 艺术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