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文学的“民间方式”重李咏吟文学继承有两大传统:一是民间方式,一是经典方式。本来,这两种方式可以相互影响。但事实上,这两种方式总是形成尖锐的对抗。“五四”文学革命力图改造“庙堂”文学,创造“车夫走卒”的文学,正是对“民间方式”的重视。当时北大民间文学...

  • 标签: 民间文学 文学史 民间精神 “五四”文学 语言 积极意义
  • 简介:学问的有无、大小,这里只当代的作家,中国的作家。古代的、外国的作家,暂且不论。近年来许多本来是搞文学创作的人,特别是有点名气的人,突然地不玩小说、不玩散文、不玩诗了,转而玩起了“学问”。当然,这样的“学问”并非真的形之于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大都是些...

  • 标签: 当代中国作家 “学问” “学” 《文心雕龙》 鲁迅 《聊斋志异》
  • 简介:红学题咏派作品因随感而发的印象式批评特征,迄今没引起红学界学人的足够重视;这些作品蕴含的作者、版本、佚稿等方面的文献史料尚待深层次、全方位地开掘,它们是红学研究中一座丰富的宝藏.对题咏派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对我们了解那些作品体现的红学观念、审美理想及一书在当时的传播及其影响,都是极有价值的.

  • 标签: 题红诗 题咏派 源流衍化 价值重估 红学研究 题咏
  • 简介:如同在中国古典研究领域,在西方古典学领域里也存在着“考证”与“义理”的交互关系问题,并具体表现为古典语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张力。这一张力被青年时期的尼采推向了极致,本文便以尼采论述的“荷马问题”为例证,将这一问题置于18世纪末古典语文学在德国的兴起以及贯穿19世纪德国古典学的两大潮流——“人文主义”与“历史主义”——的思想史脉络来理解,呈现其中内含的古典语文学与哲学之间的本质性争执,试图阐明“古典语文学”从何种“义理动机”与“价值判断”证得“荷马之道”为“古典主义”,而尼采如何对“荷马问题”进行重,运用从“古典语文学”转化而来的“哲学”将“荷马之道”推向“前古典世界”(一个涌动着原初的创造力和毁灭力的希腊精神的母腹),从而为20世纪的早期希腊研究开辟了全新的方向。

  • 标签: “荷马问题” 尼采 古典语文学“ 古典主义”“ 历史主义”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宗白华认为都是中国艺术的共同特征,在中国哲学中,宗白华还从《易》离卦中阐发了中国工艺与中国美学思想的渊源

  • 标签: 中国美学 体系范式 宗白
  • 简介:作为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刊物,《今天》历来被学界看作当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源头和重要代表,相关的研究和史料挖掘也多围绕这一定位展开。本文通过分析《今天》(1978—1980)上发表的译介文字、相关理论文章和部分作品,试图对《今天》择取文学资源时的态度和《今天》的文学理解作出新的阐释,提出“现代主义”充其量是《今天》所热切寻求的“现代”文学中的一种,是《今天》在“文革”后参与文学和社会重建时可资参考的资源但绝不是毫无挑剔的文学范本。这一研究将为学界认识1970—1980年代“转折”之际的文学的复杂面向提供重要参照。

  • 标签: 现代主义 《今天》译介
  • 简介:胡适作为“五四”时期戏剧改良运动的发起者,发表过关于戏曲改良和话剧引进的重要观点,这些观点以对戏剧戏曲的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以文学进化观念为理论依托,以理性的哲学方法为思维模式,力图使戏曲和戏剧朝向“活的文学”和“人的文学”的方向发展,所以至今对于中国戏剧和戏曲的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但是,由于“五四”时期特有的文化语境和时代所造就的急功近利的文学观的双重制约,又使胡适思想的意义与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 标签: “五四”时期 戏曲观念 戏剧改良 胡适思想 价值 人的文学
  • 简介:“反寓言”写作与价值重──成一的《游戏》与《真迹》读解张颐武我与成一相识已近10年,但却只是偶然有书信的来往。从那时到现在,他一直远离不停涌动变幻的文学潮流,在山西太原寂寞地写作。时间的潮水无情地冲刷着我们,回想我们在首届黄河笔会上的种种讨论、争议...

  • 标签: “现代性” “他者” “民族寓言” 价值重估 第三世界文学 《狂人日记》
  • 简介:1962年夏秋,陕西省革命博物馆派三名同志组成陕北调查组,到子长县收集到一大批史料,现收藏在陕西省档案馆。调查组从赵通儒手里抄录了一批史料,其中三篇分别记述了父亲赵树德、母亲井赵氏烈士、二弟赵仰轨烈士的生平。三篇史料中,《先父义行略述》不是全文,只是与党史有关内容的摘录。赵通儒另外还写过祖父赵玉林、祖母李赵氏的材料。这些史料,从侧面反映了清末明初安定县的社会风貌,具有珍贵的社会学意义,故集中刊发于此。

  • 标签: 瓦窑堡 通儒 土地主 革命博物馆 子长县 赵树德
  • 简介:摘要材料采购是基本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与劣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采购风险巨大并且无法回避。本篇通过采购面临的风险分析,提出识别采购风险依据。

  • 标签: 采购风险 基本建设 分析 识别
  • 简介:我的经历我生于1924年11月19日,四岁时父亲死去,留下母亲、弟弟和我三人。父亲生前因吸食鸦片,将家中房产、宅地全部卖光,只留下三亩岗地(据说因早死一天而未卖成)。母亲当时因无法生活,将弟弟卖掉,带我一人到外

  • 标签: 证明材料
  • 简介:新近一期的《文艺争鸣》刊载了洪子诚的文章,对《材料与注释》一书的“自序”部分予以补充说明。洪子诚在“自序”中说,这本书“最初的想法是,尝试以材料编排为主要方式文学史叙述的可能性,尽可能让材料本身说话……”“尽量让材料本身说话”——但是材料本身不会说话。假设把《材料与注释》看作另类,或“亚”文学史叙述,那么,就不可能没有勾勒趋势、提供判断和结论。材料的选取、编排、注释,都是写作者的支配、处理。近些年在文学写作与研究中,有“原生态”“还原”“原汁原味”“回到历史自身”等词语——它们大致从1980年代末开始流行。

  • 标签: 文学史叙述 洪子诚 文学写作 文艺争鸣 会说话 中说
  • 简介: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文艺“民族形式”问题其实质是要求在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上坚持本土化立场、民间立场。郭沫若先生所主张的文艺“民族形式”观点,以全球化视野,看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一个“异质文本”之间不停穿越,相互渗透、移植、杂糅、互补的“文化互动”过程。在当今这个存在着文化等级、“文化霸权”的后殖民语境下,既应该像郭沫若先生那样为保护“民族文化”而坚持本土化的文化立场,更应该像他那样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胸襟,坚持“摄取西学,发明传统”的态度。唯有如此,中国文化才能真正复兴。

  • 标签: 后殖民语境 文艺“民族形式”理论 本土化与全球化的视界融合
  • 简介:艺术是思想之花,古往今来无论何种艺术形式,融入精神传达思想是亘古不变的评判标准。对艺术创作所采用的材料与技法的选择历来处于从属地位,直到二十世纪初,西方现代立体派画家布拉克、毕加索等开始将现成的材料引入绘画创作,当时的目的是反对传统绘画在二维平面上描绘三维空间所营造出的“虚假的真实”,他们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被称为综合或拼贴的立体派,可以说是当代综合材料艺术的先驱。

  • 标签: 综合材料 艺术探索 诗意 艺术创作 二十世纪初 艺术形式
  • 简介:我们选登《<裴多菲词典>前言》和《<普希金语言词典>序言》,供编写《鲁迅大词典》参考。据我们所知,除上述两种作家词典外,其它各国还分别出版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密茨凯维支等词典。这些词典在选词标准、条目撰写等方面各具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表达了这些国家的人民对本民族孕育的文化巨人的崇敬爱戴之情。鲁迅是属于世界的,但首先是属于中国的。鲁迅这颗璀烂夺目的“长庚星”在文坛上空升起,是我们祖国的光荣、民族的骄傲、人民的幸福!我们一定要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以鲁迅的精神编好《鲁迅大词典》,使鲁迅这颗文坛巨星千秋万代永放光华。

  • 标签: 词典 鲁迅 裴多菲 普希金 两种语言 莎士比亚
  • 简介:摘要文章提出在设计语言日趋多元化的今天,运用真实的材料语言代替高度简约抽象的图形语言以传达信息的表现技法,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引起了众多设计家的关注。通过分析不同材料的属性及其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强调材料的运用一定要充分考虑其属性和特点是否准确传达信息,是否与设计主题紧密相关,并提出在运用材料表现技法进行设计创作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好多种材料在材质、色彩、肌理等方面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对比统一关系,以期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优秀设计作品。

  • 标签: 设计 材料 表现技法
  • 简介:民间语文资料:杂类054号历史交待材料我名胡德荣,解放前又叫古德荣,小名为小炳呢,1921年10月18日生于旧县镇。我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取得了全面胜利,现

  • 标签: 文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