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8 个结果
  • 简介:一九九О年冬天临近的时候在北京,《戏剧》杂志社演剧研究工作室在电影学院表演系小剧场上演了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莱特》。这是一场实验性演出。是一场冷峻,有力,震撼心灵的演出,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带有一定的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的色彩。

  • 标签: 《哈姆莱特》 荒诞派戏剧 莎士比亚 《戏剧》 黑色幽默 小剧场
  • 简介:一年前当我们坐在一间斗室里遐想未来的演出计划时,《莱特》自然而然是我们最热衷的话题,也是最能激起我们创作欲望的剧目,因为正像登山运动员梦想有朝一日能攀登喜马拉雅山那样,大多数献身话剧事业的人都希望有一天能试一试莎士比亚的这部名著。当时我们的大脑被狂热的欲望煽得发胀,而两腿就像踏入一块被浓雾笼罩的空间,不知下一步该如何走。

  • 标签: 《哈姆莱特》 创作欲望 喜马拉雅山 登山运动员 演出计划 莎士比亚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称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强调戏剧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别林斯基称莎士比亚为“戏剧诗人之王”,而称《莱特》是“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可见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达到了何等惊人的程度。

  • 标签: 《哈姆莱特》 构思艺术 莎士比亚化 戏剧创作 内容与形式 别林斯基
  • 简介:本文由《莱特》文本中的“无”,引出了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混合理论。吉尔斯·福柯尼耶和马克·特纳的概念混合理论,补充并解决了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概念隐喻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提出了在心理空间对各种信息进行混合,解构了“无”的传统概念,再现了从“物”到“无”的思维认知过程,对自愿终止怀疑这一传统的戏剧理论发起了挑战,消除了戏剧中真实和虚构的差别。当“无”站上舞台时,“有”和“无”的界线从此变得模糊。

  • 标签: 《哈姆莱特》 认知科学 概念混合理论
  • 简介:莎翁剧作中,个人危机总是不可避免地和政治危机相关联,身体被卷入某种政治,男性权力的运作依赖于对身体的控制。《莱特》中奥菲利娅从一个开心少女变为手捧花束的疯癫歌者,最后溺水而亡,她的形象也从甜美温顺转向幽灵般行走的疯癫,直至最后成为漂在水面的溺亡的白色身体。从顺从男权体制到质疑并挑战理性的权威和合理性直至变成终极的死亡嘲讽,奥菲利娅疯癫及死亡的女性身体变成了男权社会里的不安的想象和政治肿瘤,成为颠覆男权权力的潜在威胁。

  • 标签: 身体政治 男权 疯癫 理性
  • 简介:<正>我们要谈的不是莎土比亚的《亨利四世》,也不是亨利希·曼的《亨利四世》,而是意大利剧作家皮兰德娄(1867~1936)的《亨利四世》。相比之下,大家对它可能陌生些。不过这不要紧,一旦认识了它,你肯定会感到对它要比对前两者更熟悉。至于莎土比亚的《莱特》,大家是不会感到陌生的。为了便于下文的展开、我们无妨先把《亨利四世》做个简单介绍。《亨利四世》是皮兰德娄一九二二年创作的戏剧。内容是说一个满怀恋情的现代青年

  • 标签: 哈姆莱特 亨利 戏中戏 复仇 人性 中世纪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6-27
  • 简介:诗人唐是曾精辟地概括过四十年代以《诗创造》、《中国新诗》为中心所形成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特色,中国新诗派诗人不愿放弃五四知识分子精神传统和立场,中国新诗>

  • 标签: 中国现代 哈姆莱特中国 心态思想
  • 简介:最近在纽约论坛画廊举办的展览上,罗伯特·科廷展出了7幅水彩和水粉、2幅画在牛皮纸上的石墨作品和5件大幅(高7.14米)油画,这些作品共用了他3年的时间,描绘的都是他所钟爱的题材——手动打字机。

  • 标签: 画廊 作品展 水彩 油画 题材 展览
  • 简介:阿尔布莱特作品上左架线工1927年上右艾达的世界192930年下圣安东尼的诱惑194445年96061996年96041996年阿尔布莱特作品...

  • 标签: 架线工 安东尼 艾达 作品
  • 简介:在古代龟兹,艺术家为了宣扬佛教,绘制了大量的壁画。除了那些表现佛、菩萨、护法像、僧尼、供养人等题材外,还有大量精美绝伦的动物画。

  • 标签: 动物画 石窟 艺术家 供养人 龟兹
  • 简介:恰逢柏林画廊周,布克曼画廊推出了与建筑师扎·迪德的第三次合作展览。这次展览呈现了八幅SilverPaintings,四幅点画作品,以及最新的大型家具《冰块》和《回旋》。

  • 标签: 哈迪德 展览 作品 建筑师 画廊 柏林
  • 简介:日子一天天过去。我自问,一个人是否会为生活所着迷,犹如孩子为银球着迷一般;生活是否就是如此:捷速、灿烂、激动。不过也许这一切都只是表面而已。我想要把银球握在手中,静静地抚摸它,那又圆又滑又重的球。就这样握着,一天又一天。我想我会去读普鲁斯特。我会往后倒退,再朝前迈步。

  • 标签: 作品集 普鲁斯特 生活
  • 简介:系藏语,跳神之义。西藏佛教密宗寺庙每逢重要的佛教节日,都要举行跳神活动。跳神时,演员都要穿起神衣,戴上假面具,在乐器的伴奏下,按照密宗教义,表演各种动作,以期达到敬神和为众生消灾驱邪的双重目的。西藏跳神不是一般俗人所理解的舞蹈娱乐活动,而是一种严肃的宗教仪式。其目的是宣传佛教教义,“驱魔逐鬼,祓除不祥。”西藏佛教密宗最早的跳神活动,只限于寺内喇嘛观看,俗家

  • 标签: 羌姆 密宗 佛教节日 佛教教义 马头金刚 大威德
  • 简介:驰名中外的桑耶寺,位于中国西藏山南扎朗县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布日山下,周围河渠萦绕,树木葱茂,密集成林,可谓沙漠之中的绿州。桑耶寺自创建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是藏族文物古迹中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寺院,是中国西藏藏传佛教的第一座寺院,也是吐蕃时期最宏伟、最壮丽的建筑。寺内珍藏和保存着自吐蕃时期以来西藏各个时期的历史、宗教、建筑、壁画、雕塑及宗教乐舞等多方面的遗产,它是藏族古老而独特的早期文化宝库之一,是祖国民族文化遗产之典范。正如《贤者喜宴》所说:“此寺系以难以想象之建筑,此世间无以伦比之寺院”。

  • 标签: 桑耶寺 吐蕃 寺院 藏族 壁画 西藏
  • 简介:布鲁克(WilhelmLehmbruck)出生在俾斯麦德国的那个时代(1881年),虽然当时德国暂未获得在喀麦隆(1883年)和东非(1884年)的殖民地,却在那得到了“德国保护区”。1919年初春,当和平条约正在凡尔赛起草,此间建立的德国殖民地正被窃取之时,威廉·勒布鲁克却(于3月25日用煤气)结束了他的生命。对他作品的(以及他的死亡的)解释成了德国的保护区。他的雕像《跪倒的人》(1915年,一年之后作为《垂死的战士》展出)和《坐着的小伙子》(1916年,也称作《弯腰者》、《悲伤者》、《朋友》和《思想者》)无论是否具有立体的力量,都首先被视为(战败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标志——

  • 标签: 布鲁克 俾斯麦 思想者 德国人 青铜艺术 博伊于斯
  • 简介:修玛·布运用基本结构和多种混合媒介进行创作,她的雕塑融入了东西方文化因素。布偏爱采用陶土这种可以唤起远古记忆的独特材质,并借用电影艺术的表现语言,赋予雕塑一种新意。她的雕塑隐含着永恒与消解、不朽与瞬间的迷题。

  • 标签: 修玛·布哈布哈 雕塑 陶土 基本结构 混合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