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的快乐是,一直都能保持一个不断去发现的年轻心态.不断地尝试从各种角度去接近书法,每有创获.都会兴奋一阵子。有时,还会为自己不断地进步而窃喜。

  • 标签: 丛文俊 书法家 书法艺术 写作方法
  • 简介:柳琴戏是流行于苏、鲁、豫、皖大部分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因其地方特色浓郁、表演形式通俗、观众喜闻乐见、情节贴近生活而倍受当地群众喜爱,其形成与发展,饱含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 标签: 柳琴戏 拉魂腔 地域特征 沿革发展
  • 简介:有些文字,需要刻石以垂之久远,昭示后人,但并不需要向山中采石,磨成方形碑料,运到别处去树立,那么,索性就把文字刻在山壁上。这种形式的石刻文字,称为“摩崖”。“摩崖”就不算是“碑”。但后人也有把摩崖文字称为“碑”的,如果我们不能说这是误用名词,至少也该认为这是“碑”字意义的引申。摩崖有两点好处:(一)可以永久保存,不摩崖有两点好处:易亡失。虽然难免遇到地震山崩,或人为的破坏,毕竟此碑刻经久。(二)刻文字的面积大小随意,不受限制。摩崖的起源,应当上溯到远古人民的崖画。但崖画绝大多数是用彩色垩土画在崖壁上,作人物鸟兽的图像,而不是镌刻的文字。因为那时还没有文字,也没有刻石的工具。因此,我们用“崖画”和“摩崖”这两个名词为它们作了区别。尽管摩崖刻的是图像,也只能说是摩崖画,而不是“崖画”。确实可信的第一处摩崖是陕西褒城县褒谷中的《畜阝君开通褒斜道摩崖》。褒斜道是秦蜀交通要道,在褒城东褒水上。两岸山崖,拔地而起,没有道路。秦汉时在山上修建阁道(栈道),以通行人。阁道容易损坏,发生危险,故经常要修葺。东汉明帝永平六年(63年),汉中郡太守畜阝君奉诏书修治阁道,完工,就在崖壁上刻了这一篇记录。从此以后,《石门颂》、《西狭颂...

  • 标签:
  • 简介:上官周是清初闽籍著名的山水、人物画家,一生云游四方,中年后主要往返于岭南与闽地鬻画.客寓岭南四十余年,交游广泛,所交或前朝遗民,或诗坛吟友;既有本土文人、高僧,也有外省游粤名士;既有与同辈的兄弟之谊,也有与晚生的忘年至交.五十岁左右,在岭南朋友启发下,开始“力学为诗”,艺术风格也相应发生转变,从一个纯粹的职业画家逐渐蜕变为融诗书画为一身的文人画家;其画风对清中期以来的广东绘画产生过一定影响.

  • 标签: 上官周 交游 唱和 题赠 诗集 画传
  • 简介:读赵之谦的《论学札——致胡培系尺牍》,给人以触目惊心之感。俗话说“人心不古”,又说“时过境迁”,但事实是古今人同此心,所以时虽过而境未迁。札中对当时学界的不正之风的针砭,似乎便是针对今天的情况而发。

  • 标签: 《论学丛札》 札记 不正之风 赵之谦
  • 简介:画史上称作“元四家”之一的吴镇,字仲圭,别号梅花道人,梅道人;亦自号梅花和尚,梅沙弥,沙弥老人。元嘉兴魏塘人。生于公元1280年,元至元(前)十七年,岁在庚辰,七月十六日。死于公元1354年,元至正十四年岁在甲午,九月十五日。享年七十五岁。他诗、书、画皆精。《元书》、邑志及《元诗选·梅花庵稿》中都说吴镇每画山水竹石辄题诗其上,时人号为“三绝”。《元史类编》说他“工辞翰,尤善画山水竹石”,他的诗面“当时称为二妙”。他书学怀素、杨凝式,飘逸有致。他的画,和他同时代的夏文彦在《图绘宝鉴》中谓他“善山水,师巨然。遇兴挥毫,非酬应世法也者。故其笔端豪迈,墨汁淋漓无一点市朝气”。《画史汇传》又说他“墨竹效文同”他的山水和竹子“俱臻妙品”。《墨缘汇

  • 标签: 吴镇 梅花道人 梅道人 竹石 画史 图绘宝鉴
  • 简介:清代是我国方志编修的鼎盛时期,清代也是外来洋琴与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融合发展的主要时期。汇辑、考释清代方志所见洋琴资料,为中国扬琴的史料建设提供更多的信史依据;笔者通过与同时期相关诗文资料的对比研究,从文献学与音乐学相结合的角度,认识、揭示中国扬琴的独特发展轨迹。考释所涉清代方志有四:《澳门记略》、《香山县志》、《厦门志》、《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旁及《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记》、《蜃楼志》、《常税则例》、《异域琐谈》、《西陲总统事略》并诗文资料若干。

  • 标签: 清代方志 洋琴 史料考述 《澳门记略》 《香山县志》 《厦门志》
  • 简介:本文通过研究两件被改款的书法作品,找出了它们真正的作者,并揭示出一位在历史中被淹没的明代书家邵珪。邵珪在明成化年间与李东阳是挚友,属于茶陵派诗歌早期的活跃份子。在书学方面他受张弼的影响,其草书被同时代人评为与张弼、萧显齐名。由于邵珪早逝,其存世作品极罕,更由于被改款,更使其书名不显。发掘邵珪不仅使得这位书家不再被忽视,而这一文化现象,也应该引起书史的关注。

  • 标签: 邵珪 李东阳 祝允明 王阳明 成化间书家
  • 简介:竹禅不敢见韦陀清末,四川成都报国寺有僧名竹禅,善琴,以《普庵咒》《忆故人》为最佳,尝托汉阳钢铁厂代铸铜琴一床,声音铿锵洪亮;善画,以竹为最佳。初以犯花案被逐,后至鄂西,又以花案入狱。在狱中时,制纸花献母寿,终被救出。他遍游海内名山,随地留迹,曾得慈禧太后赏识。竹禅因鬻画而大富,晚年仍欲归寺。其时寺产多有鬻出者,他归前自北京、上海寄钱回蜀,尽皆赎回。返寺之日,载行李百余担,可谓荣归,

  • 标签: 古琴 《普庵咒》 慈禧太后 报国寺 钢铁厂
  • 简介:由著名词作家、编审曾宪瑞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大型音乐文学丛书《中国歌海词》第16辑已于2003年6月下旬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收入卢云生、苏柳、雷子明、葛逊、李如会、薛锡祥、吕永清、黄锦萍、李严、袁海鸿、胡红、詹皓、杨子达、张铁苏、陈江风、沙柳、倩男、李成福、韩胜桥、刘鸣、张恩惠、王友兵、黄本、巩建华等24位词家的作品自选集,他们中有词坛老将,有词苑新秀,还有名不见经传的未名词人。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特色各异,思想性与艺术性溶为一体,音乐性

  • 标签: 出版发行 词丛 音乐文学 内容丰富 词作家 国歌
  • 简介:明何良俊《四友斋说》録有《词曲》一卷,所涉曲学理论在晚明曲坛影响甚着。既往学者谈及此书版本,多取中华书局1959年整理本的"出版说明",而此"说明"所述实有欠周备。其实,此书自初印之后,续有增补,至最终定本,共有四个不同的版本,即隆庆三年十六卷本、隆庆某年二十六卷本、隆庆末年三十卷本、万历七年三十八卷本,除三十卷本外,今皆存于世。厘清该书的增补、重印情况,有助于更好地发掘此书之史料价值、理解何氏之思想演变。

  • 标签: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 版本
  • 简介:黄勉之削发学琴晚清古琴家黄勉之在北京教琴时,名动一方。不过,他的来历却很不清楚,书寸大招风,也就流传着很奇特的传言。比方说,有人说他本姓章氏,先是犯了法,逃到南京某寺做了僧人,以擅琴名闻江南,接着又因与人打官司,这才更改了姓名并谋得官职,躲到北京来。

  • 标签: 古琴 北京 学琴
  • 简介:晓是《夜莺》的中方编剧,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她帮助法国导演菲利普‘弥勒将剧本改得更中国,更接地气,使这部法国思维的中国;中奥电影更容易让国人接受。合作期间,他们不乏思想与方法上的冲突。当然,更多的,是对先进的电影文化的学习与认识。为了更清楚地看到中国电影于世界的地位,中国电影人与西方电影人的差异。我们采访了晓与她的合作伙伴青年导演刘国楠。

  • 标签: 刘国 发现美 中国电影 专访 责任 电影文化
  • 简介:偏处南疆角隅岭南师范学院的彭飞教授是国内新起的极少数实证性中青年美术史家之一。彭飞藉由现代国内外各种电子数据库有效利用之便利,其民国美术史专题,古代美术史专题,近现代美术史,尤其是林风眠、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校史等专题系列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当今国内美术史学研究以论带史外强中干视野与语境映照之下,复能论从史出的实学考证精神焕发出承继乾嘉学界更新的光辉。《艺史考》汇编其20余年来持续刊发的重份量专题论文,其研究选题、内涵与方法,必将为当下与未来美术史实证优秀传统之回归提供有力启迪与观照价值。通过微言表意叙事实践,对艺术史家鲜活成长过程个案的性灵精神回顾,触及和隐现当代高端学术人才外流,研究方法论革新,出版管理暨教育评估机制弊端,人性发现、互补与完善等社会问题,再现和重构当代资本侵凌处境下学术人生艰难探索历程和勇于现实中追求理想实现的明心见性之可贵。

  • 标签: 彭飞 艺史丛考 林风眠 国立艺专 北平艺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