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5 个结果
  • 简介:应用分子力学、半经验量子化学RM1方法优化了32个抗野生型HIV-1病毒毒株的二芳基嘧啶类(DAPYs)化合分子结构,从分子构象模型中提取了多种参数并结合疏水性参数与指示性参数建立QSAR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回归方程显示:分子体积V的增大会降低其抑制活性,而左苯环与嘧啶环间二面角日增大可以提高抑制活性.同时指示性参数工表明左苯环CN基团加入可以明显增加抑制活性,嘧啶环上R1位置苯基与硝基的加入可以极大降低抑制活性.

  • 标签: HIV-1 疏水性参数 二芳基嘧啶类似物(DAPYs) QSAR
  • 简介:选用30个结构多样的CaM抑制剂分子作为数据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方法及主成分回归分析(PCA)方法对每个化合的194个分子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各自的最优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所建模型与主成分回归所建模型相对比,发现逐步筛选法为最优建模方法.该方法所建模型统计结果良好(R^2=0.952,SEE为0.289),应用于检验集时结果也比较令人满意(R^2=0.941,SEP为0.295),模型表现出较强的可靠性和预测性.

  • 标签: 钙调蛋白抑制剂 分子参数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主成分回归分析
  • 简介:精密光学仪器运行时机械振动指标要求甚高,而载体振动环境却较恶劣,对支撑致稳系统提出很高的要求。一般来讲,光学减振平台可以有效地衰减高频振动(5Hz以上),但如果光学系统的应用环境比较恶劣,伴随着高强度的低频晃动,被动减振的固有缺陷——低频共振放大将在此时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共振峰抑制技术来控制。

  • 标签: 被动减振 光学平台 共振峰 技术 振动环境 光学系统
  • 简介:基于激光陀螺高带宽和数字化输出的特点,提出激光陀螺数字信号处理的两个基础性问题,采样频率合理性与抗混叠滤波。分析了国产高精度激光捷联惯导常用的2000Hz采样频率下激光陀螺频谱特性。指出在该采样频率下,激光陀螺输出信号中存在某些固定频率干扰信号。提出一种逐步升高采样频率的方法,给出了谱峰位置确定公式,证明国产高精度激光陀螺输出信号中存在机抖频率的3倍频和5倍频干扰信号,并给出合理的最低采样频率应为4500Hz。为了解决激光陀螺数字化输出的抗混叠滤波问题,建议引入过采样技术,继续提高采样频率,降低激光陀螺功率谱密度,并利用低通滤波抑制噪声,提高激光陀螺精度。

  • 标签: 激光陀螺 采样频率 激光捷联惯性导航系统 抗混叠滤波 过采样
  • 简介:根据对硫酸高温(~330℃)湿烧铬铁矿反应过程原理的应用研究,改进了测定铬铁矿中铬的样方法。试样与硫酸共热(2000W电炉)至冒三氧化硫浓烟,并腾空〉6min,然后与磷酸共热,再腾空至杯壁近2/3处时冷却、稀释、氧化、常法测定铬量。所推荐的测定铬铁矿中铬的改进型的样方法模式,经标准物质和管理样验证(RSD=0.31%~0.40%,n=10)以及生产样品测试数据对比等,均获满意结果。

  • 标签: 铬铁矿 溶样方法 硫酸湿烧反应
  • 简介:核磁共振陀螺作为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小的导航级陀螺,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核磁共振陀螺通过检测磁场中原子核自旋进动频率的改变确定载体角速度,核磁共振陀螺的陀螺精度与静磁场的均匀性、稳定性密切相关。然而核磁共振陀螺静磁系统往往存在端口漏磁,形成杂散磁场,在长期工作过程中会磁化磁屏蔽罩,最终干扰陀螺精度。从核磁共振陀螺静磁场分布的理论分析出发,通过数学计算和计算机仿真,分析和研究了静磁系统的端口漏磁,并对静磁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设计的核磁共振陀螺静磁系统端口漏磁在1.5倍螺线管直径范围内较传统方案平均减小45.4%,满足了核磁共振陀螺的使用需求。该工作为核磁共振陀螺仪设计和制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 标签: 核磁共振陀螺仪 静磁系统 端口漏磁 双层螺线管
  • 简介:选用60个结构多样的HCV复制抑制剂分子作为数据集,随机选择其中46个分子作为训练集,剩余14个分子作为验证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每个分子的646个理化和结构参数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并分别建立各自的最优模型.结果表明MLR中的逐步和向前法所建模型最佳,模型结果为:训练集R2=0.827,验证集R2=0.850,模型能够直观地反映影响化合活性的主要因素.该模型将有助于筛选和开发新的HCV复制抑制.

  • 标签: HCV复制抑制剂 定量构效关系 多元线性回归 主成分分析
  • 简介:从理论上推导了声学超表面对平面声波的作用模型,该理论模型计及声波高阶衍射模态,从而能够计及超表面微结构之间的声学干扰.通过与数值结果对比,该模型预测的反射频率精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并能够分辨出相邻孔声场之间的耦合模态.讨论了声学超表面吸声特性与阻抗特性对高超声速边界层内Mack第2模态的抑制机理,研究发现通过设计超表面阻抗特性,使得入射声波与反射声波在壁面处相位相反,同样可以抑制Mack第2模态.基于理论模型,分别优化设计得到最优的微结构几何尺寸,并通过对Mach6平板边界层流动进行稳定性分析,验证了超表面不同声学特性的抑制效果.

  • 标签: 声学超表面 Mack第2模态 稳定性分析 高超声速边界层流动 直接数值模拟
  • 简介:建立了掺杂硒碳糊电极同时测定铜和铋的微分电位出法。在HCl(0.05mol/L)中,在-0.3V(vs.Ag/AgCl)下,Cu2+和Bi3+电沉积在电极表面,再在溶液中溶解氧的作用下,铜和铋从电极表面出,分别于0.30V和0.02V获得灵敏的电位出峰。微分电位出峰高(dr/dE)与铜和铋的浓度成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5.0×10-9~1.55×10-7mol/L,检出限分别为4.0×10-9和2.5×10-9mol/L(S/N=3)。方法用于实际样品中铜和铋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 标签: 微分电位溶出法 硒碳糊电极
  • 简介: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水肥中氧化钾含量,并与农业部规定的标准分析方法(NY/T1977—2010)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样品溶液中氧化钾在0~400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95,与四苯硼酸钾重量法结果比对结果接近,绝对偏差小于0.23%,准确度高,加标回收率在98.2%~101%,重现性良好,10次重复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0.22%,可用于水肥中氧化钾的分析测定。

  • 标签: 流动分析仪 水溶肥 氧化钾
  • 简介:抗氧剂是重要的聚合稳定化助剂,文章全面而系统地综述了聚合抗氧剂工业的理论研究进展和技术开发趋势,进而归纳了近十年来国内外抗氧剂品种的主要结构和应用特征,旨在推动国内抗氧剂工业的技术进步。

  • 标签: 抗氧剂 碳自由基捕获剂 受阻酚抗氧剂 辅助抗氧剂
  • 简介:合成了2种不同的钒取代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Na4PMo11VO40和(HGly)4PMo11VO40,以下分别简写为PMo11V和Gly-PMo11V),并用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对其进行结构表征.以这2种化合为效应,采用酶动力学方法研究其对酪氨酸酶二酚酶的抑制效果、抑制机理和抑制类型.结果表明:PMo11V和Gly-PMo11V对酪氨酸酶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其IC50分别为0.522和0.447mmol/L.其中,PMo11V对酪氨酸酶的抑制过程属可逆的竞争型抑制,抑制常数KI为2.629mmol/L,而Gly-PMo11V对酪氨酸酶的抑制属不可逆的抑制.综合比较,Gly-PMo11V对蘑菇酪氨酸酶的抑制效果优于PMo11V.

  • 标签: 多金属氧酸盐 甘氨酸 酪氨酸酶 抑制机理
  • 简介:相态变化主要有物理转变和化学反应两类。物理转变包括结晶/熔融、液晶转变等相转变、玻璃化转变;化学反应包括聚合、固化、交联、氧化和分解等。由于氟聚合的使用环境温度与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比较接近,笔者主要借助DSC热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红外原位反应池、高温高压反应池等仪器研究了氟聚合在相态转化过程中的相关物理性能变化,探讨了相态转变时分子链锻是否会发生变化。

  • 标签: 氟聚合物 相态变化 液晶转变 分子链锻
  • 简介:大气沉降中的砷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测定大气沉降中砷的传统方法较多,但传统方法干扰较大。因此针对大气沉降样品的复杂性,在样品中加入盐酸、硝酸、高氯酸于电热板上加热消解,采用氢化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大气沉降中砷含量,这样能有效地消除大量有机质对测定结果的干扰,为大气沉降研究工作提供更为精准的检测数据。方法分析成本低,测定的精密度高、准确性好,相对标准偏差(RSD)低于2.0%,样品加标回收率高于90%。

  • 标签: 大气沉降物 原子荧光光谱法
  • 简介:对主振荡功率放大(MOPA)结构的光纤激光器,采用空间多点泵浦方法,改变介质中增益的空间分布,能够在保证放大器效率的同时有效抑制光纤中的后向SBS散射光。对百瓦级光纤放大器中信号光、散射光及增益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散射光放大原因,并将两点泵浦应用于该放大器系统,相同输出功率时,散射光由3.2W降为6.8mW。计算结果表明,多点泵浦技术的引入,能有效抑制光纤放大器中的SBS效应。

  • 标签: 光纤放大器 受激布里渊散射 抑制 多点泵浦
  • 简介:通过优化淋洗液、色谱柱温度、载样量等影响测定的因素,建立了非抑制器离子色谱法检测河水中阳离子的方法。在1-100μg/L浓度范围内,标准溶液工作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方法不需要使用抑制器、操作简单、准确可靠,能满足检测要求。

  • 标签: 非抑制器 离子色谱法 阳离子 河水
  • 简介:沙粒病毒(Arenaviruses)遍布全球,其中的拉沙热病毒可引起致命的拉沙热.通过应用比较分子场分析(CoMFA)和比较相似性指数分析法(CoMSIA)对47个广谱沙粒病毒抑制剂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分析.使用立体场、静电场、疏水场和氢键受体场组合获得最优模型CoMSIA的统计结果为Q2=0.518,R2ncv=0.972,R2pre=0.911,说明该模型的可靠性和较好预测能力.此外,模型等势线图直观地解释了分子结构与其活性的关系,为进一步设计新型高效的沙粒病毒抑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沙粒病毒 LASV 苯并咪唑衍生物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 简介:实验选取与抗炎免疫密切相关的磷酸二酯酶4为靶点,应用超滤液质联用技术和酶体外活性抑制实验筛选并鉴定了葛根中抑制磷酸二酯酶4活性成分.实验结果表明葛根提取具有抑制磷酸二酯酶4的作用,IC50值为0.04g/L.葛根素抑制磷酸二酯酶4作用最强,其次为大豆苷和大豆苷元,IC50值分别为52.79,71.54和122.17μmol/L.超滤液质联用实验筛选结果与体外活性实验一致.3′-羟基葛根素和3′-甲氧基葛根素在2个实验中均没有抑制磷酸二酯酶4的作用.

  • 标签: 葛根 异黄酮 磷酸二酯酶4 超滤液质联用
  • 简介:为分析加速度对半球谐振陀螺振幅、速率控制系统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动力学的加速度影响分析方法。首先建立加速度作用下的谐振子变形方程,得到了精确的电极范围及间隙的方程。激励电极的电容间隙、边界范围改变,使得激励系数发生改变。其次分析了激励电极作用下谐振子动力学特性,推导了激励系数与振幅、角速率的关系式。然后将电极范围及间隙的方程代入激励系数中,得到了振幅、角速率的误差分析关系式。最后利用激励电极的不同配置方式,构建了三种控制系统方案,分析了加速度作用下谐振子变形对三种控制方式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合理的激励电极配置方式有效地抑制了加速度对控制系统的影响。

  • 标签: 半球谐振陀螺 加速度 控制系统 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