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的泪液检查多从免疫学进行研究,而应用扫描电镜观察泪液中的细菌、细胞及其他成分,迄今鲜见报道。笔者通过现场迅速取材,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的泪液中有形成分的立体形态结构,为诊断和辨证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角膜炎 单纯 疱疹性 泪液 扫描电镜
  • 简介:鼻纤毛在防止呼吸道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规律摆动将进入鼻腔的灰尘、细菌、变应原等通过纤毛黏液系统排出体外,将其控制在安全范围。纤毛运动状况除与纤毛摆动频率(CBF)有关外,亦与纤毛的长度相关。人鼻黏膜纤毛长约6μm,正常纤毛长度维持着鼻黏膜的稳态,长度异常会导致纤毛协同作用降低及纤毛传送速率降低,导致黏液纤毛传输系统功能降低,使得细菌、病毒、变应原及有害物质排出受阻,与黏膜接触时间增加.

  • 标签: 纤毛上皮 鼻黏膜
  • 简介:目的探讨豚鼠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的表面超微结构特点。方法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正常豚鼠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的表面超微结构。结果内淋巴管的管腔面光滑、平整,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少且短。细胞间隐窝小而少。内淋巴囊近端部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明显增多、变长,细胞间隐窝明显.偶尔可见细胞顶部的胞饮小泡。内淋巴囊的中间部腔面上皮突起,复合折叠形成褶皱,细胞间隐窝多而大,突向囊腔的细胞多,囊腔内充满细胞和细胞碎片。根据电子密度上皮细胞可分为亮细胞和暗细胞两型,其中暗细胞较多,两型细胞表面均有大量长的微绒毛。细胞顶部可见到较多的胞饮小泡。内淋巴囊远端部的结构与内淋巴管近似,腔面光滑,上皮褶皱小,无细胞间隐窝,上皮细胞以亮细胞为主,表面微绒毛少而短,几乎没有胞饮小泡。结论内淋巴管及内淋巴囊各部分的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同,各有特点,这种结构特点可能与其在内淋巴代谢中的不同作用有关。

  • 标签: 内淋巴管 内淋巴囊 扫描电镜
  • 简介:目的: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伢典和传统车针去龋后窝洞表面的微观形态。方法:选取累及牙本质深层龋坏的离体牙9颗,分为对照组,机械组,伢典组3组,每组3颗。用扫描电镜观察窝洞表面形态。结果:对照组表面有很多碎屑、残渣等,无牙本质小管完整形态。传统车针组的牙本质表面有不规则的颗粒和碎片,有玷污层形成。牙本质小管口堵塞。伢典组的牙本质表面没有玷污层,牙本质小管口清晰可见。结论:伢典能有效去除玷污层。

  • 标签: 扫描电镜 化学机械去龋 伢典
  • 简介:聚羟基脂肪酸酯材料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生物材料,可用于制备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多孔支架运用于组织工程。本文用碳酸氢铵为气体致孔剂,采用双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出多孔的聚羟基脂肪酸酯膜和微球,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这两种多孔材料的表面和剖面结构进行观察,探讨不同的制备条件对多孔材料的影响。

  • 标签: 生物材料 聚羟基脂肪酸酯 多孔微球 扫描电镜
  •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硫酸铝铵两步煅烧法及控制烧结工艺制作可切削氧化铝基体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硫酸铝铵两步煅烧法制备α-氧化铝粉体。将α-氧化铝粉体和含氧化镁添加剂的氧化铝粉体分别放入模具中模压成型,然后进行控温烧结形成可切削的多孔氧化铝基体。在多孔氧化铝基体的上表面涂塑VTIAIn-Ceram玻璃渗透粉体,然后烧结制备氧化铝玻璃渗透陶瓷复合体。采用扫描电镜并结合X线衍射分析分别对材料的微观形貌和物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扫描电镜可见含氧化镁添加剂的氧化铝基体为连续多孔立体网状结构,开孔结构分布均匀;渗透复合体为致密的陶瓷复合体;X线衍射分析表明主晶相为α-Al2O3。结论硫酸铝铵经过两步煅烧工艺能够生成α-氧化铝粉体,通过控制烧结工艺能够制得渗透性能良好的可切削多孔氧化铝渗透基体。该烧结工艺过程简单、价格低廉,产品进一步完善有望临床使用并实现产业化。

  • 标签: In-ceram技术 氧化铝基体 玻璃渗透性能 扫描电镜
  • 简介:目的观察K562细胞在昆虫抗菌肽作用下细胞表面的变化,探讨抗菌肽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方法用针刺对家蝇幼虫感染大肠杆菌,诱导其产生抗菌肽,然后提取该抗菌肽,作用于K562细胞。36h后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其细胞表面变化。结果K562细胞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孔洞。结论抗菌肽杀伤肿瘤细胞可以从细胞表面穿孔来进行。

  • 标签: 昆虫抗菌肽 肿瘤细胞 穿孔
  • 简介:目的:探讨Gluma脱敏剂治疗金属烤瓷全冠牙体预备后敏感症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自身配对设计将15例62颗患牙随机分为Gluma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可视分级评价法(visualanalogscale,VAS)评价其临床疗效;制作离体牙标本,扫描电镜观察Gluma脱敏剂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作用。结果:Gluma脱敏剂治疗后VAS值(3.43±1.49)与治疗前(6.20±1.20),对照组治疗后(5.87±1.47)均有显著差异(P〈0.05),有效率83.87%;牙本质小管被封闭,表面均匀平整。结论:Gluma脱敏剂能缓解活髓牙全冠备牙后的敏感症状。

  • 标签: GLUMA脱敏剂 全冠修复 牙本质敏感症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简介:目的对牙本质粘接系统在龋和无龋牙本质上的应用进行评估。材料和方法48颗龋坏乳磨牙被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颗):去除全部龋坏牙本质、涂布粘接剂后复合树脂充填。实验组(24颗):去除部分龋坏牙本质,保留部分感染不可逆转的龋坏牙本质,再用粘接系统修复。术后每3个月复查直至12个月结束。在接近脱落期时拔除这些牙齿做扫描电镜观察。结果2组在固位率,边缘完整性及牙髓反应方面无明显差异。实验组中75%的病例X线片上的透射范围没有增加。在对照组,粘接系统形成混合层(HybridLayer),而实验组可见一种抗酸的“改建混合层”(AlteredHybrid)Layer),是由粘接剂在龋坏牙本质中交互渗透形成的抗酸结构。结论在感染不可逆转的龋坏牙本质上应用牙本质粘接系统不影响修复材料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龋病 乳磨牙 牙本质 粘接修复 临床 X线
  • 简介:方法扫描电镜下比较观察川渝商品金银花原植物叶背特征,对川渝商品金银花依据其原植物叶背电镜扫描特征进行了分种检索(见表2),川渝6种金银花原植物叶背电镜扫描特征分种检索

  • 标签: 叶片鉴定 商品金银花 川渝商品
  • 简介:目的:在建立小型猪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动物模型基础上,应用电镜技术研究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形成、发展的超微结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对6只小型猪右侧下颌骨进行25Gy和28Gy一次性照射,建立小型猪右侧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动物模型,分别于照射结束后3、4、5个月切取右侧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部位死骨,制备标本,进行电镜检查分析。结果:照射后的早期骨胶原纤维即受到破坏,骨细胞先出现细胞膜破坏,随后胞质出现空泡,细胞器裂解,最后出现核变化。大剂量照射后骨细胞的破坏出现早而重,并且加速了骨细胞的裂解、死亡。结论:骨细胞细胞膜及细胞质较细胞核对放射线更为敏感,照射后骨细胞死亡过程首先发生在细胞膜及细胞质内,与以往认为细胞核损伤在先的观点不同。

  • 标签: 放射性骨坏死 小型猪 电镜
  • 简介: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光电镜观察姚忠祥,蔡文琴第三军医大学重庆620038Pupnick等在培养微血管内皮细胞时,观察到内皮细胞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并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它们来源于不同节段的微血管。本研究取正常人足月产胎儿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第五...

  • 标签: 脐静脉 内皮细胞 光电镜检 体外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定位,以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中的作用及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分别留取正常皮肤2例、浅表性瘢痕3例、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边缘正常皮肤、瘢痕疙瘩及瘢痕疙瘩边缘正常皮肤各5例组织标本,用特异性抗体作为标记物,用胶体金作示踪物进行免疫电镜观察观察标记物所在位置,以了解在不同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CTGF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瘢痕疙瘩边缘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浅表性瘢痕及增生性瘢痕边缘正常皮肤。免疫电镜标记显示成纤维细胞细胞超微结构清晰,金颗粒呈团状、点灶状分布,特异性强,CTGF蛋白阳性标记主要位于粗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核糖体、胶原纤维、细胞外基质、桥粒连接、常染色质等部位也有表达。结论CTGF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有相关性,在其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病理性瘢痕 免疫电镜 胶体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增强扫描全程观察和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的作用。方法检查前让患者了解检查的大致过程和机器的噪声,以解除患者对此产生恐惧心理,使病人心理状态处于最佳水平;术中护士应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和穿刺技术,并全程观察患者检查过程有无不良反应;检查完后告知患者有关注意事项,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全部病例均能主动配合完成MRI增强扫描检查。结论MRI增强扫描前进行积极心理护理,能使患者消除对扫描的畏惧情绪、主动配合检查。

  • 标签: MRI 增强扫描 全程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细节护理干预模式对增强CT扫描患者扫描前心理状态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增强CT扫描的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单盲的原则将这74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的37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的37例患者接受细节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扫描前的心理状态以及扫描结果。结果观察组37例患者CT扫描前的各项心理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37例患者中有34例患者检查图像合格,合格图像率为91.89%;对照组37例患者中有27例患者检查图像合格,合格图像率为72.97%;观察组合格图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37例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59%明显高于对照组37例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节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改善增强CT扫描患者扫描前的心理状态,能够提升CT扫描图像质量,同时还能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细节护理干预 增强CT扫描 心理状态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薄层CT扫描技术在肺部小结节扫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7年9月来我院检查肺部小结节的21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首次检查采用常规剂量薄层CT扫描技术,3个月以后复查时采用低剂量薄层CT扫描,按方法分为常规剂量CT组和低剂量CT扫描组,对比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常规剂量组检查出结节243个,低剂量组检查出241个,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权重CT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方面,低剂量组的指数更低,两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采用低剂量薄层CT扫描技术扫描肺部小结节能够降低辐射剂量,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低剂量 薄层CT扫描 肺部小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薄层CT扫描技术在肺部小结节扫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7年9月来我院检查肺部小结节的21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首次检查采用常规剂量薄层CT扫描技术,3个月以后复查时采用低剂量薄层CT扫描,按方法分为常规剂量CT组和低剂量CT扫描组,对比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常规剂量组检查出结节243个,低剂量组检查出241个,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权重CT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方面,低剂量组的指数更低,两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采用低剂量薄层CT扫描技术扫描肺部小结节能够降低辐射剂量,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低剂量 薄层CT扫描 肺部小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薄层CT扫描技术在肺部小结节扫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42例接受肺部小结节CT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进行常规剂量CT扫描和低剂量薄层CT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技术对肺部小结节的检出结果,对两种扫描技术所获取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评分和比较。结果42例检查对象通过常规剂量共检出肺部小结节63个,而低剂量薄层扫描CT扫描共检出肺部小结节59个,以常规剂量检出肺部小结节为标准,则两种不同检查方式检出肺部小结节的数量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x2=2.324,P=0.127)。两种不同检查方法在肺部小结节的形态观察上均检出毛刺、密度不均、分叶、支气管充气征以及钙化现象。低剂量薄层CT扫描技术的图像优良率虽然略低于常规剂量,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TDlw和DLP数值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薄层CT扫描技术在肺部小结节扫描中不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而且还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 标签: 低剂量 薄层CT扫描 肺部小结节 应用效果 观察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