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烟囱"技术在缺乏锚定区的胸主动脉病变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我科用"烟囱"技术治疗5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和1例DebakeyⅢ型胸主动脉穿透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烟囱"技术的适应证和实施要点。结果6例患者在植入主动脉支架人造血管的同时分别植入"烟囱"支架于左锁骨下动脉3例,左颈总动脉3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支架植入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完全隔绝,"烟囱"植入分支通畅,围手术期无死亡、脑梗死和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烟囱"技术拓展了胸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适应证,微创、安全、有效,远期疗效尚待随访、观察。

  • 标签: “烟囱”技术 主动脉穿透性溃疡 主动脉夹层
  • 简介:摘要目的为从根本上解决人工瓣膜大小受限、置入技术要求较高、瓣下结构破坏和纤维内皮组织增生造成瓣膜功能障碍等问题。我们研发了一款使用左心室占有率为零的人工瓣膜,瓣架较现有产品适当升高,略呈烟囱形,完全容纳瓣叶在瓣架内部活动,完全环上型手术置入,本研究即使用此瓣膜进行临床前动物实验。方法对7只绵羊在体外循环直视下作了该人工瓣膜的置换术,术后24 h开始用华法林抗凝6个月,术后检测血生化、抗凝及超声心动图指标,180天后处死羊,作尸体解剖,以观察该人工瓣膜是否引起血栓栓塞。观察瓣膜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结果7只羊中有2只在手术后24 h内死亡,5只长期存活,以后在180天处死,处死的羊其人工瓣膜机械性能均良好,人工瓣膜周围及各重要脏器未见有血栓栓塞现象。缝环组织层已完全机化和内皮细胞化,组织层厚度约0.6~1.0 mm。实验动物的二尖瓣瓣叶可自由打开和关闭,表面光滑,未见异常回声。术前及术后6个月间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正常(0.60~0.70),人工瓣膜跨瓣压差和血流速度结果均表现良好[平均跨瓣压差远远低于5 mmHg(0.665 kPa),平均流速均低于1 m/s],提示人工瓣膜血流动力学性能良好。左心室逆行造影,可见人工瓣膜完全位于左心房,位置良好,启闭正常,造影未见明显瓣周漏等异常情况。血液检验7天内因手术应激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多存在异常,至12周及24周,各组动物血常规、肝肾功等血液检验指标与术前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完全二尖瓣环上型置入的新型烟囱形机械瓣具有较好的耐磨性、组织相容性、抗血栓性及血流动力学表现。

  • 标签: 环上型置入 烟囱形机械瓣 动物实验
  • 作者: 郭宝磊 舒晓龙 符伟国 郭大乔 徐欣 陈斌 严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 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 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 200032 上海浦东复旦大学张江科技研究院,上海 20120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 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 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032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应用原位开窗和烟囱技术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经验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并采用原位开窗或烟囱技术重建弓上分支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分支重建方法的不同分为原位开窗组和烟囱支架组,比较两组间的围术期及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及弓上分支血管通畅率等,并进一步对弓上单分支和多分支重建进行亚组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75例患者中,采用原位开窗41例(原位开窗组),烟囱技术34例(烟囱支架组)。原位开窗组中单分支重建30例(73.2%),多分支重建11例(26.8%)。烟囱支架组中,单烟囱和多烟囱重建者各17例。原位开窗组中单分支重建占比明显高于烟囱支架组(73.2% 比 50.0%,χ2=4.265,P=0.039)。原位开窗和烟囱支架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7.6%(40/41)和100%(28/28)。住院期间,原位开窗组发生脑卒中2例,Ⅰ型内漏3例,Ⅱ型内漏2例,短暂性截瘫1例;死亡2例,其中1例为原位三开窗术后第3天死亡,考虑为主动脉相关死亡,1例为双开窗术后第4天因脑出血死亡。烟囱支架组脑卒中5例,I型内漏13例,II型内漏3例。烟囱支架组中I型内漏发生率明显高于原位开窗组(38.2% 比 7.3%,χ2=10.587,P=0.001)。原位开窗组37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7.4(13.5,21.7)个月。烟囱支架组31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1.6(17.0,26.7)个月。随访期间,烟囱支架组I型内漏发生率仍高于原位开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7.6% 比 2.4%,χ2=5.080,P=0.042)。在多分支重建的亚组分析中,住院期间烟囱技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原位开窗技术(88.2% 比 36.4%,χ2=8.239,P=0.010)。随访期间两种技术的不良事件和死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原位开窗和烟囱技术均为重建弓上分支的有效方法,短中期疗效满意。相比开窗技术,烟囱支架组有更高的内漏发生率;原位开窗技术由于破坏了覆膜支架的结构完整性,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动脉瘤 主动脉夹层 原位开窗 烟囱支架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tic repair,TEVAR)治疗急性期锚定区不足假腔未血栓化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时“烟囱”支架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21年1月采用TEVAR结合“烟囱”支架重建LSA治疗急性期锚定区不足假腔未血栓化的39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39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应用覆膜“烟囱”支架11例,裸“烟囱”支架28例,均成功植入主体支架及“烟囱”支架,术后无脑卒中、左上肢缺血、截瘫、偏瘫及死亡病例,无支架移位、逆撕、夹层破裂等表现;1例裸“烟囱”支架术后18个月出现堵塞,余“烟囱”支架随访均通畅。覆膜“烟囱”支架组和裸“烟囱”支架组的即时Ⅰa型内漏发生率分别为0(0/11)和32.1%(9/28)(P=0.04);覆膜“烟囱”支架组、裸“烟囱”支架未内漏亚组与内漏亚组的近端破口和LSA间距离分别为(5.1±2.3)、(14.4±5.2)和(7.8±7.0)mm(P<0.05)。术后2~8周内漏亚组假腔血栓化,内漏消失。结论在TEVAR结合“烟囱”支架治疗急性期锚定区不足假腔未血栓化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时,裸“烟囱”支架重建LSA发生即时Ⅰa型内漏与近端破口和LSA的距离具有相关性,而覆膜烟囱支架可减少即时Ⅰa型内漏发生率。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血管外科手术 内漏 烟囱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