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晚清西学知识的传播在“知识复制”上呈现出多种形态,是考察晚清书籍史需特别重视的环节。这襄期望结合《公法》及“公法”的“知识复制”,以揭示晚清西学书籍在流通上所展现的特质。通过各种“类书”、“提要”的方式对各种书籍进行选择,是晚清较为流行的方式,而书籍在多大程度上流通及被士人阅读,往往与斯时的价值取向有密切关联,在晚清不得不提及的即是科举改制的影响。此外,就知识传播来说,还不可忽略作为新型媒介的报章发挥的重要影响。对这些因素略加分析,对把握晚清中国西学知识的传播所呈现的特质,不无裨益。

  • 标签: 西学东渐 《万国公法》 公法 知识复制 科举改制
  • 简介:公法》是晚清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著,其目的在于促进半殖民主义和平外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该译介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政治等多元异质因素,着眼赞助人及其译者的意识形态,展现其背后所蕴含的权力博弈。

  • 标签: 万国公法 和平外交 赞助人 意识形态 权力博弈
  • 简介:国际法是最早正式引入近代中国的西方法律部门,其标志性事件是1864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对《公法》的翻译。在继受西方国际法后,国际法在晚清中国多被称为"公法",这一概念的形成与丁韪良的主观意向紧密相连。"公法"四字含有自然法学意涵,但却与19世纪弱肉强食的世界格局不符。因此,将国际法称作"公法",在一定程度上对晚清国人的国际法认识产生了误导作用。直至20世纪初年,伴随着世局的进一步恶化以及国人更清醒的认识,留日学生此时从日语中借用的"国际法"三字才取代了"公法"这一称谓。

  • 标签: 万国公法 国际法 世界格局
  • 简介:概述了近百年来《报》的研究状况,对研究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如《报》的性质、《报》的西学传播以及《报》的变法言化等作了论述,并就进一步深入研究《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标签: 《万国公报》 中国 教会报刊 历史发展 研究状况 传教士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5-26
  • 简介:蔡尔康协助林乐知、李提摩太等人共编辑《报》95册,华人编辑对《报》刊载的文章并非,还有两位华人知识分子曾出任过《报》的编辑

  • 标签: 华人编辑 编辑公报
  • 简介:有关于基督教的神的翻译问题,自明清之际起就开始了“译名之争”(termquestion),19世纪以后,荚美“上帝”/“神”之争再起。本文首先回顾19世纪英美传教士有关于基督教的神的翻译分歧的背景,再后集中讲座1878-1879年《报》上的一场“圣号之争”。本文试图在后现代文本政治和话语实践的视野里,讨论这一场翻译论争的过程和意义。

  • 标签: 传教士 翻译 上帝
  • 简介:自改版后,利用其舆论影响,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文化,建议中国进行改革,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素材.在变法过程中,它直接推动了运动的开展,并对开启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人士的思想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 标签: 《万国公报》 变法 舆论 影响
  • 简介:摘要《报》作为中国近代报刊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在传教士所办报刊中占据着主流地位,它的内容难免会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而《圣经》作为西方宗教文化的起源,《报》深受其影响,本文以《报》中救事当然之理的一、二、三章为例,探讨《报》中的圣经典故以及象征意义。

  • 标签: 《万国公报》 《圣经》 典故 象征
  • 简介:文化交流不仅是人类社会常见的现象,而且也是文明不断推陈出新、发展进步的酵母.中国近百年来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实得益于中外文化(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大规模碰撞、交流,这几乎已成定论.

  • 标签: 中西文化交流 交流序 公报晚
  • 简介:报》是近代来华传教士创办的一份重要期刊。该刊存续期间,林乐知、慕维廉、威廉臣、李提摩太等传教士在上面发表了许多论述中国儒释道的文章。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传教士对耶儒关系的态度呈现出耶儒相通、以耶补儒与以耶代儒的演变;对于佛教和道教大多持批评立场,但也有吸取合理因素的观点。在一些传教士的心目中,儒佛道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可取之处,但基督教始终处于流归宗的地位。所有传教士对于儒释道的态度无论是褒是贬,无论如何演变,其实目的都是为了有利于在中国传播基督教。

  • 标签: 《万国公报》 儒释道 传教士
  • 简介:都会名宅要义世相激荡,基业岿然如山。禧瑞都·天禧,位处中国中心,堪称世界名宅。其巍峨不群之高姿,成就其屹立于时代之巅峰。

  • 标签: 建筑艺术 建筑美学 建筑设计 建筑风格
  • 简介:本文针对中国公理论疏于关注公法发展与政治变革关系的不正常研究倾向,通过对公法制度与政治制度改革目标的殊途同归、两种制度变革所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两种制度变革路径选择的相似性、两种制度变革约束条件的相似性等四个基本问题的探讨,以期全面展示中国公崛起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推动中国特色公法理论的早日形成。

  • 标签: 中国 公法 政治体制 改革 民主政治 国家权力
  • 简介:公法救济法律关系的背景是“公对私”的侵权、“私与公”的争议,涉及的最主要权力领域是行政权。根据现有法律,我国最主要的公法救济途径包括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国家赔偿、行政补偿、行政调解和信访六种。这些制度的产生、存在均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并同共和国一起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由于规范这些制度的法律出台时间不一,立法时对其他相关制度的关注不足,导致了不同公法救济途径之间的衔接不够,影响了公法救济体系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为此,应从观念和立法两个方面加以完善。

  • 标签: 公法 救济 体系 完善
  • 简介:中法战争之前,由于法国在越南问题上假托“自主之国”之名大行拓殖之实,中越宗藩关系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地方督抚和中央部臣积极致力于中越宗藩关系的合法性建构,来自西方“公认”的国际法知识被大量引用。为了说明宗藩关系的合理与合法,公法往往因应解释的需要被选择性地采择。尽管存在“唯利是视”、“囫囵吞枣”的功利倾向,盛极一时的公法舆论旨在申明中国“有管辖越南属邦之权”,最终捍卫宗藩关系以及中国宗主权。在宗藩关系和国际公法问题上,清政府依据本土立场和特定情境采取和而不同的态度,通过东西方国际关系理念的对话与融通,展现出晚清中国面对西方国际关系冲击的本土立场和向近代外交转变的内在动力。

  • 标签: 中法战争 宗藩关系 公法 本土化
  • 简介:4月11日,北京春季房展开幕,据展会官方提供的资料显示,本次参展的国内外项目总数为500余个,国内项目200余个,创历史新高。其中,北京本土项目数量50个,占比仅为10%左右,但依然占尽风头:展位前人潮涌动、销售人员应接不暇、宣传资料争抢一空、意向客户登记“爆表”……同时,不少北京参展项目“不报价、无折扣”,业内人士表示,这是目前北京整体新房市场的缩影。此前出台的“新国五条”北京细则强调了对房屋预售价格的监控,因此,后期入市的项目在报价上大都非常谨慎。

  • 标签: 博览会 房产 销售人员 宣传资料 预售价格 国内外
  • 简介:清末新政时期,中国政府在国内推进农业变革的同时,也顺应农业国际化的趋势,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前身——农业会的创建及其后续活动。农业会旨在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发展,并促进各国间农业信息的交流。但是,清政府参与此会的本意主要为联络邦交,并借此以地区性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然而在客观上,晚清参与该会活动的确活跃了中国的国际交往,而且其参与行为也融会到当时农业现代化的潮流之中,并对中国引进西方农业知识、促进农务发展均产生了积极影响。不过,此一时期中国与农业会事务往来还停留在政府与之合作的初级阶段,这为以后双方关系的发展留下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 标签: 晚清 万国农业会 参与 国际事务 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