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提起《唐宋》,人们并不生疏,它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救编,选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轼、陆游六家诗,共四十七卷。其内容,《辞海》云:“各家前有总评,各篇后亦常有编者评语。”《唐诗大辞典》云:“诗后均有评语,多引前朝名贤评语,亦颇多本朝人评语。”都说得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该书不是每首诗后均有评语,也不只是编者评语。实际情况是:各家前有总评,各篇后常有编者、前人、清人评语及史料等。

  • 标签: 《唐宋诗醇》 钱谦益 翻刻本 杜甫诗 乾隆 库本
  • 简介:唐诗宋诗均为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恢弘篇章,而唐宋之争由来已久,历代学者崇唐抑宋者实多。本文本着两不偏废的原则,分析唐宋风差异的原因,以及唐宋风差异的表现,得出唐诗主情而韵丰,宋诗重意而劲瘦的结论。

  • 标签:
  • 简介:唐宋之争”贯穿清代诗学和诗歌创作的全过程,绝大部分诗人和流派都涉及“唐宋之争”。综观20世纪以来的清代“唐宋之争”研究,内容上有从“唐宋之争”出发对诗学基本问题进行分析的,有关于唐诗、宋诗研究的,有从清代诗坛风气、诗学演变立论的。研究方法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一元到多元,

  • 标签: 唐宋诗之争 清代诗学 述评 诗歌创作 宋诗研究 唐诗
  • 简介:唐宋人的笔下,有许多写笛音的诗词.唐代有许多边塞诗写笛声的.寄托了边疆戍卒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 标签: 唐代 宋代 诗词 中学 语文教学 阅读指导
  • 简介:南宋严羽标举宗唐抑宋的诗学理论,近人陈衍则在唐宋兼美的前提下强调宋诗的创新意义,二者观点相对立,但都未揭示出唐宋嬗变的原因。影响唐诗向宋诗转变的因素很多,唐宋人性情的差异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唐人的情感自然而浪漫,未经雕琢;宋人的情感冷静而深刻,经过理性的澄汰。唐人把自身作为情感的主体,喜怒都是为我;宋人于自我的关怀之外,更有对国家与民族的忠爱。唐人多无法排遣悲哀与绝望的情愫;宋人因情感中融合着理性,更容易发现超脱之径。唐宋风之转移与此不无关系。钱锺书更为强调诗人的性情气质,指出此乃诗歌风格的决定性因素,朝代之别的影响尚在其次。

  • 标签: 唐诗 宋诗 性情 风格
  • 简介:茱萸是一种属芸香科的落叶亚乔木植物,唐宋咏重阳的诗词中经常提到它,通过分析概括,这些写到茱萸的诗词主要有四种内容:一是佩带茱萸囊于臂肘;二是插茱萸于发冠;三是饮茱萸酒;四是以茱萸节、茱萸会代替称重阳节.

  • 标签: 茱萸囊 茱萸酒 茱萸节
  • 简介:<正>二水之情水本无情,人却有情。王夫之《薑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吴乔《围炉诗话》云:“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许多“水景”诗,与其说是以水咏景,不如说是借水寄情。大凡好诗皆能融景于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故实际上前面在介绍“水之景”时,“情”已在其中有所述及了。情有喜、怒、哀、愁,又可分为豪情、同情、友情、爱情,等等。下面我们从情的不同角度,进一步欣赏唐宋词以水寄情的风采。

  • 标签: 唐宋诗词 李白 杜甫 苏拭 长江水 比喻
  • 简介:摘要本文在简略描述柳的特性,柳意象的基本情况基础上,对唐宋词里的柳意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及其类型进行了深入探究。最后,着重分析了唐宋作家在描写柳意象时所运用的主要手法。

  • 标签:
  • 简介: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处]唐·杜甫《望岳》[赏读]诗题中的“岳”即指五岳之尊的泰山。《望岳》是一首五言律诗。这两句是诗的尾联。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诗意是,只有登上泰山的顶峰,你才看得见群山在它脚下显得多么矮小!诗句流露出不怕困难、藐视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有所作为的雄心和气概。现在也可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非凡的抱负,立志要超越众人,领导群伦。

  • 标签: 唐宋诗词 赏读 名句 哲理 《望岳》 五言律诗
  • 简介:张骞形象在唐宋时期发生明显变化。唐代诗人笔下的张骞形象,是“苦辛提汉节”的汉朝形象大使,是“许国不谋身”的大汉社稷功臣,是“寻源博望侯”的西域开拓者,是“只得灵槎送上天”的仙家神人。宋代诗人笔下,张骞不仅是“博望昔所徙,蒲萄安石榴”的探险家,是“博望乘槎至”的仙人,更变成了“靡坏财力由斯人”的罪人,是“争残四夷国”的恶人。宋人诗文中的张骞形象被割裂,其中百折不挠的开拓包容精神被否定,使宋代的张骞形象失去了灵魂和魅力。

  • 标签: 唐宋诗词 张骞形象 变迁 影响
  • 简介:宋诗人杨万里的诗歌创作甚丰而风格别树一帜,他受到同代人赏识,却不见重於元明两代,到清代更是屡受恶评。在当时诗学的唐宋之争中,诚斋诗往往不容於双方。直至清末,才受到同光诗人的推尊。本文通过梳理清代诚斋诗在唐宋之争中的各期发展,最後聚焦到同光诗人的诚斋诗观,指出夏敬观是清代第一个全面肯定诚斋诗的学者,杨万里的诗史地位最终因同光派而得以确立。

  • 标签: 诚斋诗学 唐宋诗之争 同光体 俚俗
  • 简介:【经典素材】李白:不停的跋涉者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敬佩。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

  • 标签: 素材积累 作文 词人 诗人 唐宋 李白
  • 简介: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标准。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而意(情)和境(景)的关系,就是心与物的关系。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根据教学大纲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的欣赏和鉴赏能力,特选了不同风格的唐宋词十一首,这些词都出自名家名篇,词风含蓄蕴藉,充满情趣。从整体上来说,是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这对启迪他们

  • 标签: 唐宋诗词 唐宋词 词风 情与景 名家名篇 含蓄蕴藉
  • 简介:摘要: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对中职语文的教导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还应注重其综合素养技能的培养。诗词意象教学旨在提升中职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使其更加准确地把握诗词知识,感知诗人、词人情感。但在当下时段,部分中职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非但难以降低诗词知识的理解难度,还难以提升学生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立足多元化视角,采用联动信息设备、剖析特定字词以及拓展诗词教导等方式进行授课,改变传统教学枯燥氛围的同时,逐步实现中职学生学习效率、质量的提升。

  • 标签: 诗词意象 中职学生 教学手段。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唐宋时期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分析诗人通过自然描写所表达的情感、哲理和文化内涵。通过选取代表性的唐宋歌作品,本文总结了自然意象在诗歌中的演变过程,从而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与人文思想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自然意象在唐宋歌中既是审美表达的工具,也是文学思潮的反映,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