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成像及其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3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的脑动脉瘤,将其术前行螺旋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所得数据传输到工作站,用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进行3D重建.结果:23例患者,共检出脑动脉瘤25个,其中2例为2个.所示病例经SSD、MIP重建处理后能够全面直观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能多方位观察瘤体与载瘤动脉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运用多种成像技术,能充分显示动脉瘤的空间解剖结构,可部分代替传统脑血管造影,并可作为该病的临床筛选手段.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动脉瘤 脑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多层面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11-2014.11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00例脑动脉瘤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血管造影进行筛查,并且对阴性患者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CT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脑动脉瘤者92例,漏诊8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得以确诊,符合率为92.0%。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具有安全性高、快速、无创等优点,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对临床筛查、指导治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多层面螺旋 CT 三维血管造影 诊断 脑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CT血管造影(3D-CTA)技术辅助下,游离肩胛皮瓣修复肢体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四肢深度烧伤创面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17~65岁,病程1~3个月,均采用游离肩胛皮瓣修复。术前行3D-CTA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设计与受区缺损的形状、大小相适应的个性化修复方案。术后观察患者皮瓣成活情况、颜色、质地,以及有无瘢痕挛缩、功能障碍等。结果3D-CTA技术能够明确供、受区解剖学结构,术中操作证实血管走行、分布和术前设计基本一致,术后21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半年至1年,见皮瓣颜色、质地、耐磨性、外观恢复较好,患肢活动功能恢复,背部供区未见明显瘢痕增生,肩关节功能正常。结论游离肩胛皮瓣血供可靠、切取范围大、操作方便、不损伤主干血管及供区隐蔽,是修复肢体深度烧伤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术前行3D-CTA检查,指导手术方案设计及实施,提高了术中血管吻合准确率。

  • 标签: 三维CT血管造影术 肩胛皮瓣 深度烧伤创面 肢体
  • 简介: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是继时飞法和相位法2D磁共振血管成像后新近开发的MRA技术,中高场磁共振CEMRA技术应用较成熟,而在低场磁共振的应用报道较少。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对28例颈、体部血管行CEMRA检查,对主动脉、下腔静脉、门静脉及其分支成像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低场磁共振 血管造影 图像增强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针对76名接受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病人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法分到对照组和研究组,每个组分别有38名病人,且全部开展CT血管造影诊断。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护理干预。就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诊断精准性、特异敏感性和护理风险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诊断精准性、特异敏感性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但在护理风险出现率方面,研究组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三维CT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诊断 应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orona Mortis(CMOR)动脉的发生率、起源、走行及位置,为骨盆前入路手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年6月—2020年6月行CT血管造影检查的112例患者(224侧半骨盆)的影像资料,其中男68例、女44例,年龄28~92岁。将患者的CT血管造影影像资料进行重建,观察CMOR动脉的发生率、起源及走行情况,比较该动脉在男性与女性、左侧与右侧半骨盆发生率是否有差异,测量该动脉直径、与耻骨上支上缘最短距离以及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距离,计算该动脉到耻骨联合所在矢状面的垂直距离与同侧髂前上棘到该矢状面垂直距离的比值。结果224侧半骨盆中,共发现40条CMOR动脉,发生率17.86%(40/224);男、女发生率分别为19.12%(26/136)、15.91%(14/88),左、右侧发生率分别为16.07%(18/112)、19.64%(22/1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75、0.487, P值均>0.05)。CMOR动脉直径为(2.01±0.34)mm;该动脉与耻骨上支上缘最短距离为(3.41±1.22)mm;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距离为(58.34±6.42)mm,男性(55.15±3.25)mm、女性(64.26±6.69)mm,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3, P<0.01);该动脉到耻骨联合所在矢状面的垂直距离与同侧髂前上棘到该矢状垂直距离的比值为0.38±0.04,男性0.36±0.03、女性0.42±0.04,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7, P<0.01)。结论重建技术可以清晰、准确地构建出CMOR动脉的模型,并对其相关解剖学参数进行精确测量,有助于术前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指导术中入路,降低损伤CMOR动脉的风险。

  • 标签: 动脉 Corona Mortis 成像,三维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3D-CTA)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1月37例手术确诊颅内动脉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经3D-CTA、平板DSA检查得到的影像学资料,对比两种检测方法检查时所具有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结果3D-CTA诊断动脉瘤42个,DSA诊断出44个,3D-CTA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DSA,且清晰度更高。结论对>2mm颅内动脉瘤应用3D-CTA检测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价值,但是动脉瘤≤2mm时,3D-CTA存在局限性。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平板DSA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间我院进行CTA和DSA检查的95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析比较CTA、VS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VSA)效果。结果 经DSA确诊48例,占率50.53%。CTA确诊45例,占率47.37%。对于不同部位检出率、瘤颈宽度、瘤体最大径测量比较,两种检测方式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比较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CT血管造影DSA诊断均显一定优势,但其CTA仅需要肘静脉穿刺,具有创伤小、风险低、费用低等特点,能够对瘤体位置、瘤体径做出更好的判断,更值得推广且易被患者接受。

  • 标签: 颅内微小动脉瘤 三维CT血管造影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颅内动脉瘤围手术中应用CT血管造影技术的重要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21年1月-2022年8月间接收的3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将后者及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对CT血管造影检查技术在该类患者围手术中的使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金标准检验结果显示30例患者均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经CT血管造影检查技术显示有29例患者为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准确性为96.67%。同时,在CT血管造影检查中,可清晰呈现瘤体大小、方向,并能够将其与载瘤动脉、邻近血管、骨质结构关系呈现出来,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可靠参考依据。结论: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围手术中具有重要使用价值,可为手术的安全实施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标签: 三维CT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围手术期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期间接收的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先后给予患者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检查,比较分析两组检查方式对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及准确性。结果:对疑似脑血管疾病的70例,经3D-DSA检测,检出动脉瘤35例,检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5例,动静脉畸形10例,烟雾病5例,脑肿瘤5例。结论: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诊断疑似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高,能够弥补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的不足,优势突出,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三维数字 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脑血管疾病 价值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3D-CTA)辅助血管定位设计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收治的17例前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6~65岁[(39.2±9.7)岁]。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0 cm×2.0 cm~10.0 cm×7.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3.5 cm×2.5 cm~10.5 cm×7.5 cm。术前行3D-CTA检查选取合适的穿支血管,根据检查结果及创面情况设计个性化皮瓣。Ⅰ期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10例,Ⅱ期扩创后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7例。比较术前3D-CTA检查所测量的穿支动脉的管径、穿支起始点至外踝尖垂直距离、穿支起始点至小腿外缘水平距离与术中实际测量值。术后观察皮瓣成活及血管危象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依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定患者足部功能。术后6个月依照皮瓣疗效满意度评分评定皮瓣修复效果,依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等感觉功能评价标准评定皮瓣区域感觉功能。观察供区创面愈合及影响运动功能等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9.6±2.3)个月]。术前3D-CTA检查所测量的穿支动脉的管径、穿支起始点至外踝尖垂直距离、穿支起始点至小腿外缘水平距离与术中实际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6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为(84.0±7.9)分,高于术前的(51.3±8.2)分(P<0.05),其中优12例,良5例。术后6个月皮瓣厚度与周围皮肤平齐,不影响穿鞋,皮瓣疗效满意度评分达(8.7±2.3)分,效果均满意;依照BMRC感觉功能评价标准,皮瓣感觉功能持续改善,10例患者达到S3~S4水平,两点辨别觉达(10.2±2.0)mm;7例患者达到S2水平。供区切口均获得良好愈合,无明显瘢痕挛缩,供区肢体无关节运动功能受限。结论对于足部软组织缺损,3D-CTA辅助血管定位可术前个体化、精确化设计腓动脉穿支皮瓣并快速准确切取皮瓣,可促进软组织愈合和足部功能恢复。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不损伤主要动脉,供区损伤小,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足损伤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血管定位
  • 简介:CT动脉血管造影(3D-CTA)技术是采用新型重建技术配合连续静脉注射对比剂,以显示动脉血管性病变的检查手段,近年来此项技术在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报道逐渐增多.我院自2003年1月-2004年7月应用3D-CTA技术对9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患者进行诊断性检查,并将其影像结果作为手术依据,施行手术治疗获得良好效果.

  • 标签: 三维CT动脉血管造影技术 颅内动脉瘤 肿瘤破裂 急性期 3D-CT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在旋髂深动脉组织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收治5例下颌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男2例,女3例,年龄30~70岁,平均52岁。术前行双下肢CT血管造影,利用CT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根据术区缺损大小、形状,构建旋髂深动脉组织瓣模型,观察并测量旋髂深动脉走行、起始点管径、起始点至髂前上棘连线与双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夹角及起始点至髂前上棘的距离。术中依据旋髂深动脉组织瓣模型,设计并制备以旋髂深动脉为蒂复合组织瓣,并进行下颌骨缺损修复,同时将术中实际情况与术前旋髂深动脉组织瓣模型进行对比。结果共测得5例旋髂深动脉起始点管径(2.30±0.24) mm,旋髂深动脉起始点至双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夹角39.3°±6.1°,起始点至髂前上棘的距离(5.83±0.24) cm。术中观察到旋髂深动脉走行、位置与模型基本一致,术后随访3~6个月,所有皮瓣均移植成功,患者两侧颌面部基本对称,术后影像学检查示髂骨瓣愈合良好,下颌牙槽嵴高度、宽度恢复满意,供区无麻木、腹疝及步态异常等并发症。结论由CT血管造影制作旋髂深动脉组织瓣模型,可准确定位旋髂深动脉位置、走行,清楚显示目标血管周围皮肤、肌肉、骨骼之间的空间关系,明显减少供区并发症及手术时间。

  • 标签: 旋髂深动脉 CT血管造影 成像,三维 下颌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2例经影像学检查后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行CTA造影重建,脑血管造影术(DSA),评估DSA、CTA显示动脉瘤的效果。结果阴性3例,其余39例共检出动脉瘤42个。其中CTA检出40个动脉瘤,漏诊2个;DSA检出42个动脉瘤,漏诊1个。结论头颅CTA和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上具有相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筛查。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重建技术(3D-CTA)在脑深部肿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3D-CTA辅助的脑深部肿瘤显微手术病例,评估术前肿瘤的3D重建效果及术后疗效。结果所有肿瘤的术前3D重建图像均能清楚显示病灶部位、大小、轮廓以及邻近血管、骨质,并与术中实际观察一致。27例病例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症状改善或不变25例,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2例,无死亡病例;术后1个月随访优良22例。结论3D-CTA能够准确提供肿瘤与邻近血管和颅骨的影像,并能够任意调整、测量及模拟手术入路,对于脑深部肿瘤选择最佳手术入路、规避术中风险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视化依据。

  • 标签: 3D-CTA 脑深部肿瘤 显微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技术(three-dimension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辅助设计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足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1月至2018年2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19例足远端缺损患者,男12例,女7例,年龄16~45岁,平均29.6岁。术前行同侧足3D-CTA检查,了解供区血管情况,明确FDA2趾底内侧动脉浅支的位置、走行、长度、与周围邻近组织关系,设计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足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随访时根据Sanders等的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足、踝部功能,根据Swanson等的周围神经损伤临床效果评价标准对感觉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前采用3D-CTA均能检测到FDA2趾底内侧动脉浅支,术中所见穿支血管情况与检查图像结果显示基本一致。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外观较好,血运可靠,足、踝部功能基本正常,穿鞋及负重无明显影响。足、踝部功能恢复达优者8例,良10例,中1例。足远端皮肤感觉恢复达S4 5例,S3 10例,S2 4例;感觉恢复范围达R4 3例,R3 9例,R2 7例。结论术前行3D-CTA检查,可以明确供区FDA2趾底内侧动脉浅支解剖情况,指导设计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足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血供可靠,创伤小,效果满意。

  • 标签: 三维重建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 外科皮瓣 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辅助下游离足底内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掌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方法2015年3月—2018年1月,益都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11例手掌深度烧伤创面患者,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19~53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3.0 cm×2.5 cm~8.0 cm×6.0 cm。术前行足部CTA检查,采用计算机软件重建数字化模型,了解供区动静脉起始位置、走行、分布等,并根据创面面积、形状等设计足底内侧穿支皮瓣,皮瓣面积为3.5 cm×3.0 cm~8.5 cm×6.5 cm。皮瓣覆盖创面后,将足底内侧动脉穿支与尺动脉腕上皮支端端吻合,其伴行静脉或大隐静脉属支与尺动脉腕上皮支伴行静脉端端吻合,隐神经终末支或足背内侧皮神经与尺神经掌浅支端端吻合。供区创面取同侧大腿外侧全厚皮覆盖。对比术中观察的足底内侧动脉穿支情况与CTA重建图像的一致性。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随访时皮瓣外观、功能等,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等级评定。结果术中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的起始位置、走行、分布情况和术前CTA重建图像基本一致。术后患者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1年,皮瓣外观较好,无明显臃肿、无色素沉着、弹性较佳,两点辨别觉距离为5.0~8.0 mm,评定为优4例、良6例、可1例。结论游离足底内侧穿支皮瓣是修复手掌深度烧伤创面的理想选择,术前行CTA,可探知血管变异情况,术中血管吻合准确率高。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外科皮瓣 手掌 三维重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