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者简介余绍军(197012-),男,本科,籍贯浙江绍兴,江西康宁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精神疾病诊治与心理治疗。摘要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行为障碍患者临床特征,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自制调查表,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如性别、婚姻,文化程度,年龄等,饮酒情况包括饮酒时间、饮酒量等,主要症状,合并躯体疾病以及治疗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以男性;已婚;初中以下文化为主;饮酒时间长,大多有酒瘾;主要症状有视听幻觉,话多,夸大,睡眠障碍,易激惹,攻击行为等人格障碍抽搐,意识障碍为主;合并躯体疾病多;治疗以戒酒,中小剂量抗精神病药,心境稳定剂,大剂量维生素,以及支持对症,苯二氮卓类。住院近期疗效好,远期有赖家属社会支持。结论酒精所致精神行为障碍患者具有典型临床特征,应进行积极临床综合干预。

  • 标签: 酒精 精神和行为障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利培酮联合地西泮治疗酒精所致精神行为障碍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淮南市精神病医院收治酒精所致精神行为障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限定选取病例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将60例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在治疗时单一给予地西泮,研究组在治疗时给予利培酮联合地西泮。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活质量、治疗满意度。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5,P <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病理症状、总评分)分别为(26.07±3.70)分比(16.38±2.04)分、(24.04±2.98)分比(13.86±1.84)分、(44.06±5.28)分比(31.83±4.04)分、(91.84±9.76)分比(40.84±6.26)分;研究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分别为(25.84±3.82)分比(10.30±1.17)分、(24.48±3.26)分比(7.48±0.82)分、(43.28±5.21)分比(21.06±3.72)分、(92.06±9.85)分比(68.27±7.02)分;治疗前两组PAN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后,研究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病理症状、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14.16、17.34、10.74、15.97,均P < 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评分)分别为(12.64±2.50)分比(13.87±2.16)分、(12.47±2.12)分比(13.28±2.18)分、(9.54±2.16)分比(14.20±1.27)分、(10.97±1.84)分比(12.78±2.42)分;研究组分别为(12.68±2.53)分比(15.37±2.07)分、(12.49±2.14)分比(14.90±2.20)分、(9.37±2.14)分比(15.03±1.27)分、(10.94±1.81)分比(13.86±2.18)分;研究组治疗后各项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74、2.86、2.50、2.81,均P < 0.001)。两组治疗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P=0.022)。结论利培酮联合地西泮有利于促使酒精所致精神行为障碍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保证用药安全。

  • 标签: 酒精诱发性障碍,神经系统 治疗结果 生活质量 地西泮 利培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在临床上,全程护理对地西泮治疗男性酒精所致精神行为障碍患者影响。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方法抽取在2018年10月-2020年1月接受治疗男性酒精所致精神行为障碍患者,数量共为80例,电脑随机分成两组,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中患者采取是全程护理模式,而对照组则进行常规护理,并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全程护理应用效果,还有有效率情况,还有精神病量表,护士用住院精神病人观察表,还有就是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结果:通过全程护理对患者进行护理之后,实验组之中患者各项评分都要比对照组更加理想,而且有效率更高具有明显差异。结论:针对精神行为障碍患者采取全程护理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提升患者满意度,在临床上具有重要应用意义。

  • 标签: 全程护理 地西泮 男性酒精 精神障碍 行为障碍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碳酸锂对使用酒精引起精神行为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影响。方法:选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对酒精引起精神行为障碍患者护理要点进行分析。 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4月-2021年1月间收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酒精所致精神行为障碍患者,采取团体康复护理模式对自我护理能力提高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5月-2023年5月期间收治酒精所致精神行为障碍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取团体康复护理模式,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自我控制与自我效能感,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CS评分与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团体康复护理可以酒精所致精神行为障碍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 标签: 团体康复护理模式 酒精 精神和行为障碍 自我护理能力 影响
  • 简介:1病例资料  患者侯某,男,6岁,因电击伤后意识不清,呼吸心跳减弱,急诊入某中心医院治疗,诊断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手外伤.经吸氧,能量合剂、营养心肌等对症治疗20天,症状明显缓解,继之出现动作多,顽皮、不听劝说,在病房里乱跑乱窜,骂人、影响其他患者休息,伴有失眠、饮食不规律,随转精神科诊治.

  • 标签: 电击伤 儿童 行为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导致精神行为障碍治疗方法。方法:择取2021年1月-12月,我院脑卒中后导致精神行为障碍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单纯心理治疗,研究组予以心理治疗联合奥氮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76.00%(P<0.05)。研究组治疗出现失眠、椎体外系反应、激怒、乏力总不良反应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32.00%(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心理治疗,应用心理治疗联合奥氮平治疗脑卒中后导致精神行为障碍效果显著,大幅提升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率,利于病症好转,值得推广。

  • 标签: 脑卒中 精神行为障碍 治疗有效率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分析奥氮平治疗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行为障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40例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行为障碍患者,利用奥氮平进行治疗,利用相关量表进行疗效不良反应分析。结果利用奥氮平对患者进行治疗,4周后疗效总有效率为97.5%。治疗4周后患者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结果均低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结论利用奥氮平对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行为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奥氮平 苯丙胺类兴奋剂 精神障碍 行为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亢所致精神障碍护理,着重分析个性化护理模式作用。方法:2022年1月-2023年10月,选择发生甲亢所致精神障碍患者40例为对象,通过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个性化护理模式,n=20例)、对照组(常规化护理模式,n=20例)。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不良情绪评分更低、满意度更大(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模式可减少甲亢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甲亢 精神障碍 个性化护理模式 不良情绪 满意度 常规化护理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行为障碍临床特征。方法:本次研究中观察对象均选自在本院接受治疗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行为障碍患者中,88例患者入院时间均在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临床资料以及治疗情况,应用表格评定患者各方面能力,分析其精神行为障碍临床特征。结果:上述患者中精神行为障碍占比最高,其次为生理机能障碍占比、个性障碍占比伴随癫痫占比,治疗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行为障碍患者主要存在精神行为障碍个性障碍,需要加强治疗干预力度,以促进病情改善。

  • 标签: 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障碍 行为障碍 临床特征
  • 简介:品行障碍特征是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反复发作反社会行为。在年龄较小儿童中,临床主要表现为明显超出其年龄范围显著反抗行为如挑衅、敌意破坏行为。在年龄稍大儿童中则可见偷窃、逃学、打架、撒谎离家出走等行为。最严重病例还有纵火或虐待动物或其他儿童行为。品行障碍患者通常与同龄人关系差有关,但有时也见于平常与同龄人相处和谐儿童。

  • 标签: 儿童 行为障碍 品行障碍 多动障碍 混合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围绕因酒精原因所导致精神障碍患者出现危险行为进行研究,在对其危险行为进行分析基础上来预测并干预其危险行为出现。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100例酒精原因所导致精神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借助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修订版)来对患者危险行为进行评估,按照患者是否有攻击行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精神障碍患者具有攻击行为,且外显攻击行为量表评分≥4;对照组精神障碍患者无攻击行为,且外显攻击行为量表评分<4。利用我院资质调查问卷来对研究对象饮酒情况、病史、生物学特征、社会环境等基础信息进行收集。借助Logistic回归法来对引发患者发生危险行为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在是否独居、妄想、睡眠障碍、思维障碍精神认知情况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价值,p<0.05;观察组研究对象在小学文化以下、单亲家庭、城镇人口、儿时不良经历、危险行为史、合并其他行为、易激怒等数据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利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后得到记过显示,酒精原因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出现危险行为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小学文化以下、单亲家庭、城镇人口、儿时不良经历、危险行为史、合并其他行为、易激怒等,p<0.05。结论:在分析评估危险行为危险性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诊治、干预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提供指导。

  • 标签: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危险性评估 危险行为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照研究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行为障碍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方法选取60例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行为障碍患者为苯丙胺组,选取同期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精神分裂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结果苯丙胺组60例患者与精神分裂组60例患者在视幻觉、嫉妒妄想、夸大妄想、思维涣散、兴奋激进、无自知力等方面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丙胺组治疗有效率为98.33%显著优于精神分裂组治疗有效率为66.67%,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行为障碍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相似,在视幻觉、嫉妒妄想、夸大妄想、思维涣散、兴奋激越、自知力等方面差异显著,苯丙胺组临床治愈率更高,具体原因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苯丙胺类 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 临床特征 对比研究
  • 简介:行为障碍是指反复出现反社会行为且持续至少6个月情况。在少儿,临床表现主要是明显超出正常范围负面行为,例如反抗、敌视、易激惹(因此称为“对立-反抗障碍”)。在年龄稍大群体中.可以看到一些偷盗、逃学、打架、撒谎、离家出走行为,在最严重病例,可出现放火、虐待小动物及其他儿童情况。

  • 标签: 行为障碍 儿童 正常范围 青少年 临床表现 反社会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健康教育方法、相关因素、效果。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196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者以汉族、彝族、哈尼族为主,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者、文化程度低、经济条件差者本病发病率明显高,多见于性格外向型者,精神症状以被害妄想、幻视、幻听以及行为紊乱多见,神经系统症状以震颤、共济失调较多见,并伴发多种躯体疾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疗效好,转归快,但再住院率仍然较高。结论普洱地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发病率高,在临床护理中采取有针对性健康教育措施后,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酒精 精神障碍 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