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儒教作为诸多思潮的一家为当代中国所需要,儒教存在于当代中国当然有其必要,将长达两千年的传统社会意识形态建构为当代中国的国教恐怕也不是什么恰当的意识形态建构方向

  • 标签: 中国是否 是否需要 需要儒教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0-14
  • 简介:儒教作为诸多思潮的一家为当代中国所需要,儒教存在于当代中国当然有其必要,将长达两千年的传统社会意识形态建构为当代中国的国教恐怕也不是什么恰当的意识形态建构方向

  • 标签: 中国是否 是否需要 需要儒教
  • 简介:<正>从马克斯·韦伯以来,一种思路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什么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发展出资本主义?这种被Gary·Hamilton称为"否定式命题"(Negativequestion)的问题意识①,也经常被中国的本土思想家所采用。尽管它产出了许多知识成果,但是它们因为放弃了中国历史的独特性而更具有比附意义备受诟病。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韦伯对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和儒家文化的深邃洞察。

  • 标签: 儒教与道教 古代中国 否定式 儒家文化 知识成果 中国历史
  • 简介: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以前已有以儒为职业的,但他们还不成为学派。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开门授徒,以他的思想体系教人,于是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学派——儒家。孔子和儒家有不可分割关系,是大家公认的。后来宋朝兴起了儒教,儒教奉孔子为教主,教主出现在孔子死后若干年,孔子对此不负任何责任。儒家与儒教不是一回事。北周时已有'三教'的说法(三教

  • 标签: 三教 中国民族 教育事业 佛教经典 贾然 历代政府
  • 简介:即使是从史学要素来讲,在欧洲的背景下,汉学最早似乎也为习惯于借助古典研究(希腊和拉丁研究)方法的一门法国专业①.它经受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在标志着美国汉学突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更为如此,

  • 标签: 法国 中国 哲学史 儒教 汉学
  • 简介:我最初读《论语》时,对圣人的话佩服得是五体投地.根本就没想到要怀疑它,也根本没想到有资格怀疑它。儒教可以说,就是这么麻醉人的。张口闭口孔子日没什么不合情理的。圣人的话好像就是真理。后来读鲁迅,使我大吃一惊,原来鲁迅不像我,鲁迅不但对圣人的话不以为然,还给以尖锐的批评。后再读《庄子》,对儒家的学说可以说逐渐冷静了。

  • 标签: 《论语》 儒家思想 副作用 等级观念 民主意识
  • 简介:本文认为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对神祗的信仰和以某种方式去事奉神祗,并希望从神祗那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帮助.儒教把天(上帝)作为至上神,并以自己特定的方式去事奉天,所以儒教是宗教.

  • 标签: 宗教 儒教 事天
  • 简介:儒教讨论的最要紧之处,是它的关系主义模式,难以为人们所认识。基于这种关系的不同表达方式,随即就有相应的关系——信仰结构,表达出个人的精神关怀,表达出普遍王权的合法性证明形式,表达为圣人正义的强制性要求,甚至可以表达出儒教信仰的王权垄断特征。

  • 标签: 关系主义 儒教 信仰结构 合法性证明 精神关怀 垄断特征
  • 简介:孔学儒学与儒教许圣义孔学、儒学与儒教三者,在社会上人们往往混同。其实,三者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孔学是孔子的学说,专指孔子本人的学说以及后人真正继承孔子的学说。儒学是儒家的学说,儒家是宗师孔子以六艺为法的学问,与孔子当然有关,但是...

  • 标签: 孔学与儒学 孔子的学说 孔子学说 固定系统 儒家学说 内涵和外延
  • 简介:儒学与儒教是儒文化的两个重要范畴,传统至今,学术界对此一直没有明确界定,而是长期混用。本文认为,二者是两个范畴,有质的不同,应当分离。具体来讲,应将百家争鸣的儒家各派如孔子、孟子等及后世与此有内在联系的学派的思想性质都确定为儒学,将董仲舒、宋明理学等及与其先后有内在联系的派别的思想性质确定为儒教;儒学是人文学说,儒教是信仰学说。将儒学与儒教相分离,便于对二者分别进行科学研究,以利问题的早日解决。

  • 标签: 儒学 儒教 儒文化 信仰
  • 简介:韦伯的儒教伦理现是韦伯世界宗教经济伦理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观点是儒教伦理在中国无法开出资本主义,目的是为论证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产生之精神观点成立.本文从韦伯的著作《儒教与道教》入手,从儒教心态的角度梳理儒教伦理对资本主义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韦伯儒教伦理观的局限性,反思在当代社会环境下韦伯思想的启示意义.

  • 标签: 马克斯·韦伯 儒教伦理 资本主义精神
  • 简介:明清徽州儒教信仰具有深厚的宗教基础,其宗教性的形成除受原有的坛墟、祀庙和祠堂的影响外。还深受明清国家儒学宗教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以国家信仰为基础、以地方信仰为本位、以家族信仰为主体的自上而下的完美的宗教式组合。对徽州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明清 徽州 儒教信仰
  • 简介:林砺儒,广东信宜县人。生于1889年7月18日。童年在私塾读书。1905年(16岁)入广东高州高郡中学堂学习,1911年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8年回国。1919年任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伦理学和教育课程。在五四运动期间,他支持学生运动,曾帮助学生办平民夜校、识字班等。1922年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主任(即校长),首先试行中小学六三三学制。1928年,北京师范大学并入北平大学,称第一师范学院,他任临时院务委员会主席。

  • 标签: 林砺 教育思想 师范教育 北平大学 中学教育 广东信宜
  • 简介:白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关于儒学与儒教之争已逾20年。概括起来,主要涉及如下值得思考的问题。

  • 标签: 儒教 儒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
  • 简介:儒教是教说的理论意义,归结到一点,就是它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貌,还历史以真实。而正确认识历史文化,是我们建设新文化的前提。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教研 历史文化 新文化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11-02
  • 简介:教虽不同而天人之理无不同,中国的家族是看重祖先崇拜的,虽然世界各地各宗教都有过祖先崇拜

  • 标签: 之争宗教学 儒教之争
  • 简介:<正>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政治层面上,一般地说宗教的地位和作用不象世界上某些国家那么重要,但在文化生活和民间社会却有着广泛的影响。中国过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儒家思想,而孔子是“不语怪力乱神”的。

  • 标签: 宗教 中国古代小说 佛教 孔子 观世音 《西游记》
  • 简介:马克思·韦伯借助儒教与道教、佛教的中国研究,分析了中国古时“士阶层”的形成与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并且与西方的新教做了比较,提出了著名的代表神授权威统治的“卡里斯马”概念.他认为理性产业资本主义始终未在中国出现,术及哲学长期缺失,孝一直担当着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制约伦理,而其目的是维护官僚体制的权威性.

  • 标签: 马克思·韦伯 卡里斯马 社会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