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静脉时间(door-to-needle time, DNT)延迟与静脉后短期功能转归的相关性以及DNT延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南京市第一医院卒中数据库中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期间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治疗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DNT延迟定义为DNT>中位数。在卒中发病后3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短期功能转归,0~1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采用单变量分析评估DNT延迟与短期功能转归的相关性,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DNT延迟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02例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位DNT为40 min,36例(35.3%)患者存在DNT延迟,27例(26.5%)患者短期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存在DNT延迟的患者构成比与转归良好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4%对32.0%;χ2=1.346,P=0.25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与DNT延迟存在显著独立负相关联系(优势比0.359,95%置信区间0.137~0.939;P=0.037)。结论对于接受静脉治疗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DNT延迟与转归无关。未合并高血压可能是DNT延迟的影响因素之一。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血栓溶解疗法 治疗结果 时间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脑梗死患者静脉院内时间延误采用优质护理措施的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 对2022年2月-2022年12月期间,入住到本院接受脑梗死静脉治疗时,院内延误采用护理措施进行研究,研究患者共计64例,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常规组采用基础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基础护理前提下,结合优质护理措施,将两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进行对比。  结果 脑梗死患者静脉院内时间延误采用优质护理措施,观察组满意度达到96.88%,常规组满意度81.26%,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梗死患者采用静脉院内时间延误采用优质护理措施,提高救治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 标签: 脑梗死 静脉溶栓 时间延误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与动脉在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比效果分析。方法选取100例患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其中静脉组的患者50例,动脉组的患者50例,将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方式的治疗办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实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根据两组患者实际的治疗效果,准确的分析患者神经功能水平,判断脑梗死存在严重性的缺损问题,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是否存在明显的变化,实际指标是否有所降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标准需要得到有效的差异对比分析,具有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采用尿激酶治疗,在动脉治疗上相比静脉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良好的推广性价值和应用效果。

  • 标签: 静脉溶栓 动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 简介:循证医学已证明治疗是唯一能促成血栓溶解,使闭塞血管即刻再通,从而缩小缺血性脑卒中体积的有效方法。时间窗目前倾向于有3h、4.5h、6h三种,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但〉6h时间窗的治疗也可使部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得到功能恢复。时间窗是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仅以发病时间〈6h作为治疗标准是不够全面的,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基础病情、侧支循环建立等情况合理选择放宽时间窗,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病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动静脉溶栓 时间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静脉时间窗对脑梗死的预后影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当中,不同时机治疗的相应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8年 2月— 2019年 2月期间收治的 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主要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作对照组与分析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入院后心内科治疗,分析组患者则在入院前急诊科接受治疗,对两组患者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分析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相关数据对比后差异存在明显意义( 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选择入院前积极治疗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 入院前 入院后 策略
  • 简介:1995年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及脑卒中研究院脑卒中研究(NINDSⅠ&Ⅱ),同年欧洲合作组急性脑卒中研究(ECASSⅠ&Ⅱ)和北美多个国家联合研究(ATLANTISA&B)也相继发表。这些针对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tissu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大型经典临床研究均证明:

  • 标签: 溶栓治疗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PLASMINOGEN rt 时间窗 ACTIVATOR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静脉与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于临汾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取静脉治疗,观察组38例采取介入治疗。治疗后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36/38),高于对照组的78.95%(30/38),P<0.05。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选择介入治疗可获得更好的效果,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的恢复,减轻炎性反应,明显优于静脉治疗。

  • 标签: 介入溶栓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 简介:院外静脉治疗AMI方法 ,静脉治疗AMI简单,一院外诊断AMI需要快速、准确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丰富,人均寿命也逐渐上升,许多曾经不常见的疾病近年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急诊(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 多发于老年人群体。如果发病后治理(疗)不及时,对患者的脑部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失,甚至引发生命危险。围期护理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极为关键,该阶段患者处于应急状态之中。本文对本院神经内科近年来收治的 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围期的护理方法与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出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经过研究分析比对,证明通过及时的科学合理的护理介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上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围溶栓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的围期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的围期护理措施。结果50例患者后24h、7d的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优于前,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围期护理有效保证了静脉安全进行,促进了患者病情恢复,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围溶栓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阐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的围期的护理方法,观察护理效果。 方法: 将本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围期护理干预。 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 SAS ( 22.35±1.58 )分、 SDS ( 21.40±1.38 )分、 NIHSS ( 1.33±0.01 )分、有效率 97.56% 、满意度 95.12% ,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 临床应于静脉期,从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加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提高成功率、缓解脑卒中症状。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围溶栓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急性心梗经导管冠脉静脉的护理。方法:本研究起始时间2022年6月份,截止时间2023年5月份底,患者的数量为90例,分成两组,实验组患者给予冠脉护理措施,参照组给予静脉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各项指标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急性心梗患者采取分组进行不同护理措施后,两组患者的护理后均有效果,但是实验组患者护理后冠状动脉再通指标高于参照组,而心脏死亡、非致命性再梗死、发生出血并发症各项指标低于参照组且P

  • 标签: 急性心梗 导管 冠脉溶栓 静脉溶栓 冠状动脉再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别实施介入导管治疗以及外周静脉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1月~2018年05月收治的1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组后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方式的研究;对照组(53例)选择外周静脉疗法进行疾病治疗;观察组(53例)选择介入导管疗法进行疾病治疗;最终就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以及患肢消肿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效果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患肢消肿效果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结论医疗人员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选择介入导管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效果的提高以及患肢消肿效果的提高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病情康复以及生活品质提升。

  • 标签: 介入导管溶栓 外周静脉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急诊启动静脉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其安全性、开始平均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遵照双盲法分组标准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9例,分别采取急诊室启动静脉治疗与病房启动静脉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安全性和治疗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1d后脑出血率(10.26%)、治疗3月后死亡率(7.69%)与对照组(2.56%、12.82%)相比无显著差异,且对照组开始平均时间长于研究组,发病至就诊时间长于研究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室启动静脉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减少平均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开始溶栓平均时间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脑梗死静脉后的对病人的护理方法。 方法: 选取在我院住院并患有脑梗死的病人 100 例,对其进行静脉治疗,治疗后进行护理,分析护理的效果。 结果: 经过及时有效的护理 , 患者在进行完治疗后的好转率提高,病人全都逐渐好转。 结论: 通过对接受过静脉治疗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病的发生,促进病人康复。

  • 标签: 脑梗死患者 静脉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脑栓塞发病急骤、脑缺血坏死面积大、神经功能损害较严重,病情可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展到高峰。脑栓塞发病后,脑血流突然中断,加上侧支循环代偿不足,脑细胞不可逆的死亡严重,从而使得该病的残疾率、病死率极高。

  • 标签: 心源性脑栓塞 静脉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