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茯苓入药,源远流长,历代医、药学家早将其列为国粹中药的“八大王”之一,称其具有健脾利水、宁心安神等多种功能,主治脾虚泄泻、失眠健忘、心神不宁、烦躁易怒、小便不利、少食遗梦、水肿白浊等病症,是民间养生极为推崇的“大补之药”,性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

  • 标签: 养生 茯苓 古方 健脾利水 宁心安神 脾虚泄泻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古代方剂中治疗阴虚证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以阴虚为基础证候疾病的辨治施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已上市经典名方数据库”,筛选治疗阴虚证的处方,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统计用药频次、药物性味归经,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寻找核心组方。采用MATLAB进行中药关联规则分析药物配伍规律。采用Pajek64 5.13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找出核心中药。结果纳入阴虚证处方467首,涉及中药302种,药物四气以寒为主,五味以甘为主,归经以肾经为主,核心中药包括熟地黄、麦冬、生地黄、当归等;常用药对包括山药-熟地黄、山萸肉-熟地黄、茯苓-熟地黄,高频药物可聚类为2类。结论揭示了古代治疗阴虚证以滋阴降火为主,重视补养肾阴的同时亦注重补养肺、肝、脾阴,养阴时常配伍健脾和辛散退热类药物的用药规律,可为临床治疗阴虚证提供参考。

  • 标签: 阴虚 方剂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核心药物 古今医案云平台
  • 简介:中国的古典文献浩如烟海,对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和意义是公认的。然而,一旦触及到具体问题时,文献的引用与理解又往往成为考古问题争议的焦点。十多年前有关夏文化讨论以及“汤亳”等相关问题……

  • 标签: 文献考古 方法论 定义问题 文化性质 时代背景 局限性
  • 简介:非遗是手艺,也是日子。上林县白圩镇龙宝村石塘庄的村民继承祖辈传统手艺,在家里从事手工红糖制作,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

  • 标签: 香味 上林县 手艺 手工
  • 简介:“求死易,求生难,求生就会生出畏惧。”这是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第一集中,衣带诏事件之后,郭嘉对曹操说的一句话。看完第一集,我就已经被圈粉了。先不论它的情节设置是否有违史实、文化颗粒度是否太低,单凭几位实力派主演的精湛演技就已经俘虏了我,再加上精良的服装、道具,都称得上良心之作。每当一部历史题材的作品爆红之后,就会引发一阵“历史热”,可是历史很热,历史学专业却很冷。

  • 标签: 历史学 电视剧 颗粒度
  • 简介:<正>(一)《河西人物志》当属甘肃省下唐赵彦昭撰《河西人物志》十卷,见于《旧唐书》卷九二本传记载,张国淦先生以为“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故系此书于陕西省下。今案唐人所谓河西实多指陇右,无庸举证。《旧唐书》本传云“赵彦昭者,甘州张掖人也”,弘扬乡里先贤正是当时通习,可证《河西人物志》当系于

  • 标签: 古方志 《旧唐书》 人物志 甘肃省 六合县 黄河
  • 简介:中医外科三大流派之一的心得派强调外疡发病与温热病并无二致,主张外疡宜辛凉宣解,反对温散温托的治疗思想。我们在20余年的皮肤病诊治中深有体会,并将温病中的许多古方运用于皮肤病的治

  • 标签: 清咽栀豉汤 银翘散 玉女煎 大定风珠 手足口病 白庀
  • 简介:摘要本文从临床治疗学角度用古方治疗男科病。诊断上守病机抓主证;治疗上守病机祛主症;守病机活其法;虽遵古师古而不泥古。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疗效。

  • 标签: 中医/病机分析 古方 男科病/治疗
  • 作者: 李兵
  • 学科: 医药卫生 > 卫生事业管理
  • 创建时间:2017-01-11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 2017年第1期
  • 机构:中医学源于道家之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以及天人合一观等,故而天下名医多出道家,耳熟能详者如扁鹊、葛洪、孙思邈、陶景弘张仲景等,其既为中医名家,又为道学大家,在道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然道家高人惯于云游四方,求仙问道,悬壶济世,故凝聚其毕生心血之验方、偏方很多未能编辑整理而流传于民间。我华夏民族历朝战乱不止,又因古代的信息技术极端落后,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结晶或失传于战火硝烟之中,或因某种偶然埋没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之中乃至消失,不可不谓是中华的民族的一大损失。所幸的是仍有一些对疑难杂症有奇效的千年百年验方、偏方在某些家族历代单传,乃成秘方,得以在小范围内流传。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有很多民间千百年验方一直以来或因信息交流的不对称,或因持有人的保守,或是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而被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缺乏足够的开发和利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成都平原是一个凹陷地盆上形成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很早以来就有人类活动,留下的古代遗存也应该非常丰富。但是除了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工作以外,主动的考古发现却很少。长期以来,在成都平原上寻找早期遗址,许多人曾经作了大量的探索工作。上个世纪80~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四川队也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与成都市考古队有过多次调查,工作还是初见成效的。随后,成都市的范围内,发现多处史前城址,逐步打开了成都平原史前考古研究的局面。其中有几处都是我们曾经一起共同进行过调查所关注的。不过,至今主动考古调查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或商周时期遗址,仍然是比较少见的。这可能存在一个方法问题。

  • 标签: 成都平原 考古工作 方法问题 古遗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发现
  • 简介:摘要从古方开发中药新产品既要遵循中医药基本理论,体现中医药理论特点。又要以现代科学的手段加以整理、改革、并扩大治疗范围。

  • 标签: 古方 中药 新产品
  • 简介:通过对黑水城出土的五则西夏文药方进行了翻译、释读与考校,认为此系列药方应为治疗眼疾之方。第一方为通利膏;第二方为治经年风红眼疮方;第三方五倍丸;第四方为治疗眼红病之洗方;第五方为治眼红、眼白布满血丝,冷热流泪,不能视物方。此组西夏文医方所依据的底本可能为某种已佚汉文医籍。

  • 标签: 黑水城 西夏文 眼疾 五倍丸 龙木论 圣济总录
  • 简介:摘要笔者运用古方“控涎丹”治疗胶质性脑瘤和胸腔囊肿,取得较好的疗效,对挖掘中医医学宝库,实践古为今用,做出贡献。

  • 标签: 古方&ldquo 空涎丹&rdquo 新用
  • 简介:摘要:挖掘整理从古至今各种工艺的控涎丹制作工艺方案,并分类归纳出3种制作方案,从药材成本、制作步骤、制备耗时、投入产出比、相同克重成本五方面进行汇总比较,从而直接得出不同制备工艺的难易程度。

  • 标签: 控涎丹 制作工艺 制作比较
  • 简介:目的:通过对风药在治疗过敏性鼻炎古方中的临床功用、配伍应用规律分析,以期为临床科学使用这类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提供借鉴,提高中医药疗效。方法:提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运用了风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方剂,整理分析具体使用的风药、风药在方剂中的功用,配伍规律。结果:40首治疗过敏性鼻炎方剂中的33首运用了风药,风药在不同病机方剂中发挥了宣散透邪、升举清阳、发散郁热、通阳畅气、开通郁结、顺气导痰、辛散通窍、引经报使、辛散通络、和胃降逆等十种功效。结论:风药通过其祛外邪、升清阳、解肝郁、调气机、散郁火作用使清阳升、浊阴降,气机条畅,从而达到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

  • 标签: 风药 过敏性鼻炎 古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古方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现代文献发表规律,探讨用药特点,提供治疗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并分析。结果纳入102篇文献,54张古代方剂,常用方剂为当归饮子,常用药物为当归,药物多归为肝经。结论根据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古方分析发现的药物高频归经与该病的病因病机相符,临床以血虚风燥型风骚痒多见。

  • 标签: 古方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文献计量
  • 简介:摘要煮散法是将药物打成散末,以较少水量煎煮服用的一种药物制作与服用方法。该法始于晋代,发展于唐,盛行于两宋。随着宋代煮散法的盛行,日用器物“盏”在中医古籍中由计量服药量转变为计量用水量。这一变化具有确定具体古籍形成年代的标志性意义,从而成为我们考察相关中医文献形成时代的一个参考尺度。《金匮要略》的2种主要传本,就可以利用这一尺度比出其间的关系。

  • 标签: 煮散 量词 《金匮要略》 吴迁本 邓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