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月18日前辈诗人罗门辞世,享寿90岁。(台湾)文化部长郑丽君闻讯深表哀悼,并表示诗人罗门的作品丰富了台湾人的精神与心灵,会永远怀念他。郑部长也指示文化部尽力协助家属处理治丧事宜。

  • 标签: 台湾诗人 罗门 辞世 人的精神 文化部 部长
  • 简介:简政珍是一个知感交融,以语言的深层意义面对存在的荒谬的思索者。鲜明的意象在简政珍的笔下常常具备涛眼之功,画龙点晴。简政珍诗的语言魅力,来自于“通感”手法的运用,也源于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娴熟地驾驭各种修辞的手段、丰富的词汇量、注重诗的内在节奏韵律,使简政珍的诗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系统,展现出多姿多彩的语言魅力。

  • 标签: 简政珍 诗歌 意象 淡中见奇
  • 简介:若不是借西昌第二届邛海“丝绸之路”国际诗歌周的机缘,与台湾资深诗人绿蒂老师再度会晤,我根本不能读懂绿蒂老师的许多诗歌。那天绿蒂老师因身体稍有不适,没去昭觉,机缘巧合我得以向他当面请教。这才发现不单是我,许多人都没能领会到绿蒂老师那婉约优雅的诗行里,深藏着的人生哲理与玄妙禅机。也是在绿蒂老师许可之下,我才敢写这篇导读。

  • 标签: 台湾诗人 人生哲理 绿蒂 诗歌 导读 诗行
  • 简介:<正>对于台湾诗歌界有这么一种看法,即认为台湾现代诗歌在艺术上成就高一些,但就精神向度而言,则有“小而美”之嫌.这种看法并不符合台湾诗歌的实际情况.沈奇的《台湾诗人散论》的面世,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认识台湾诗歌的窗口.

  • 标签: 台湾诗歌 现代性 精神向度 现代汉诗 台湾现代诗 台湾诗坛
  • 简介:如果从人文地理的角度来看,活跃在台湾文坛的涛人这一支劲旅,大略是由如下四个方面的兵种所组成:四十年前由大陆渡海而来的漂泊者;原籍大陆而在台湾出生的新一代;云游海外而时时眷颐故乡的无根族;籍贯台湾的土生土长的诗人群。近几年来,大陆诗歌评论界对前三类诗人评介较多,而对后一类涛人评介则较少。林焕彰,我以为就是其中值得注意和重视的一位。

  • 标签: 林焕彰 台湾诗人 诗人群 诗歌评论 漂泊者 无根
  • 简介:杨华的主要文学成就表现在诗歌创作上.他的小诗在极大程度上接受了冰心,在抒发对世界对人生恍惚不定的思绪时,更多地赞美生命、亲情、友情,微带着忧愁,又满贮着温柔,给人以持久的甜意和暖意,甚至诗句本身就是人生的哲理和智慧.他的讴歌台湾人民的反抗斗争,控诉残酷的殖民统治,喊出殖民地人民的心声.其余诗歌也保持着永远的控诉,只不过用曲笔、用隐喻、用暗示来表现.

  • 标签: 杨华诗歌 | 永远的控诉
  • 简介:周梦蝶是台湾诗坛上的一朵奇葩,称他为奇葩,并不过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台湾诗学界普遍流行西方存在主义,在诗体形式和内容上大量模仿西方时,梦蝶翩翩出世,以其奇诡清苦的语言,大量用典的诗歌,显示了一位中国传统诗人扎根于土地来源于土地的清苦情怀。周梦蝶,原名周起述,1920年阴历十二月二十九日生于河南省淅川县,后因家贫和战乱而辍学。

  • 标签: 台湾诗人 人生 形式和内容 台湾诗坛 存在主义 五十年代
  • 简介:<正>各种诗选的编辑目的不尽相同,编选者的审美评价坐标也因人而异,但面对文本的挑战需要响应的命题主要有三:"诗"是什么?语言的策略思考差别在哪里?主题关注有何异同?要响应这些提问相当艰难,但无法面对与回答这些命题,诗的选辑经常呈现出取样雷同的模式化面目。

  • 标签: 三家诗 编选者 审美评价 零雨 詹澈 陈克华
  • 简介:台湾几位名诗人的名作,早己进入大陆大学、中学教材、课本,相应解读的教参、教案,可谓汗牛充栋,也由此产生某些评价定势。尝试从特定的方式、角度,进入个案细读,看能否从课堂上“通约99的“答案”中,挖掘出一点新意,推动文本细读的多种可能性趣味。

  • 标签: 台湾名诗人 名作 解读
  • 简介:文章通过三首台湾乡愁诗的赏析,展现了自五十年代以来风靡于台湾的、在台湾与大陆隔离的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学——“乡愁文学”,表现了当时台湾诗人回归祖国的“归属感”、思归不得的“幻灭感”和对祖国母亲可望而不可及的“遗弃感”。反应了诗人们强烈的渴望祖国统一,两岸团圆的情感。

  • 标签: 台湾 乡愁诗 赏析
  • 简介:本文认为台湾诗人丁颍在其诗歌创作中,重视对“时序情结”的把握并注意把视线投向对民族命运和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的关注。同时,丁颍善于将生活中的苦难,化为诗歌艺术的苦难美。丁颍的诗歌理想并不寄希望于社会革命乃至暴力革命,而是企盼着对爱与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深层发掘来实现其由蛹而蝶的羽化。

  • 标签: 第五季的水仙 诗思运行 爱与美 感悟 幻化 苦难美
  • 简介:孟樊、方群等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笔下旅游经验中的中国大陆景观是他们对中国大陆的一种再现式想象,是以他们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经验为前提,通过他们的"选择性聚焦"凸显出来的现实中国大陆的镜像。在很大的程度上,前理解和期待视野决定了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凝视与观看中国大陆景观的取舍标准。而这种取舍事实上也是他们在对自我身份进行定位、对中国大陆景观进行观察和区分的一种实践。在中国大陆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中,他们找到了自己,找到了一种回家的感觉,使自己独特的本质力量得到了独特的对象化方式的肯定。而在中国大陆的现代化生活空间中,他们不仅找不到回家的感觉,而且感受到一种毁掉自己关于家园记忆的深深的恐惧,感受到主体与空间的隔膜。由此,在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对中国大陆景观的书写中,中国大陆既有着"如家"般的"优美",也有着"非家"般的生态秩序的失衡。而无论是"如家"般的"优美",还是"非家"般的生态秩序的失衡,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大陆景观不同侧面的真实。

  • 标签: 台湾新世代 本土诗人 再现想象 旅游经验 知识经验 现实中国形象
  • 简介: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80年代的台湾和香港出现了具有后现代风格的城市诗.这些诗歌摆脱了现代主义的抗衡性和悲剧感,将后现代语境中统一把握世界的不可能性,转变为个人文化想像和历史书写的可实践性,更具有历史与现实包容性和亲近感。

  • 标签: 台港诗歌 后现代 都市想像
  • 简介: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四川诗人的功绩是巨大的。他们不仅在奠定中国新诗基石、推进新诗时代主流和不断开拓诗歌新潮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推进台湾当代诗歌的发展也作出了卓越贡献。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走向台湾的川籍诗人覃子豪与商禽。研究他们在台湾的诗歌活动,梳理他们对台湾诗歌发展的重要贡献,对促进蜀台文化交流、推动两地文化繁荣和中华诗歌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四川诗人 台湾诗歌 卓越贡献 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