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右肾包膜动脉参与原发性肝癌供血发生率低,既往文献报道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并探究右肾包膜动脉化疗栓塞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共纳入13例右肾包膜动脉参与原发性肝癌供血病例,观察并分析其影像学资料、右肾包膜动脉造影及参与肿瘤供血特点、化疗栓塞术后并发症以及近期疗效。结果患者肿瘤大小为2.4~15.6 cm,平均8.0±4.25 cm。所有患者肿瘤均位于Ⅴ、Ⅵ、Ⅶ段中一段或两段,其中,69.2%(9/13)患者肿瘤压迫或紧贴右肾。10例患者仅由肾包膜动脉供血,2例患者仅由肾包膜动脉供血,1例患者同时由肾包膜动脉、中动脉供血,无肾包膜动脉供血病例。术后1个月及3个月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2.3%、84.6%。结论对于肝肿瘤位于右后叶且肿瘤负荷较大时,可常规行右侧膈下动脉右肾包膜动脉造影,明确是否参与肿瘤供血。右肾包膜动脉化疗栓塞安全有效,近期疗效确切。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右肾包膜动脉 肝外侧枝动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肾血管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的改良右肾动脉离断法在经腹腹腔镜右肾癌合并静脉癌栓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6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全腹CT平扫加增强检查的70例患者的肾血管CT三维重建图像,男41例,女29例。平均年龄47.5(33~75)岁。CT检查结果示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存在较大间隙,为脂肪和淋巴组织;在矢状面上主动脉右侧缘,右肾动脉位于左肾静脉上方14例(20.0%)、后方33例(47.1%)、下方23例(32.9%);在矢状面上下腔静脉左侧缘,右肾动脉位于左肾静脉上方1例(1.4%)、后方26例(37.1%)、下方43例(61.4%)。基于此,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11例右肾癌合并静脉癌栓患者的病例资料。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58.7±6.8)(45~68)岁。术前肾血管CT三维重建检查:在矢状面上主动脉右侧缘,右肾动脉位于左肾静脉后方7例,下方4例;在矢状面上下腔静脉左侧缘,右肾动脉位于左肾静脉后方3例,下方8例;肾肿瘤位于中上部5例,中下部6例;肿瘤最大径线(10.0±1.4)(8.5~12.0) cm;合并Mayo 0级癌栓4例,Ⅰ级癌栓4例,Ⅱ级癌栓3例。11例均行经腹腔入路腹腔镜手术,术中观察在矢状面上主动脉右侧和下腔静脉左侧缘,右肾动脉与左肾静脉的关系与术前肾血管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一致。采用改良右肾动脉离断法,即在下腔静脉与主动脉之间,以左肾静脉为标志,挑起左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容易发现右肾动脉,结扎并离断右肾动脉后切除右肾及静脉癌栓。结果本组1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10.5±29.8)(70~150) min,游离右肾动脉时间(28.5±5.8)(16~33) min;术中出血量(112.7±83.5)(20~300) ml,11例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透明细胞癌10例,乳头状细胞癌1例。术后住院时间(4.2±0.8)(4~7)d,11例均无继发出血、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11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9.5±12.1)(3~42)个月,1例术后23个月死亡,其余患者未发生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右肾动脉走行至下腔静脉左侧缘时,多位于左肾静脉后下方。在经腹腹腔镜切除右肾癌合并静脉癌栓时,采用改良右肾动脉离断法可以迅速找到并离断右肾动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较少,术后无明显并发症。

  • 标签: 癌,肾细胞 癌栓 腹腔镜 右肾动脉 左肾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经腹途径腹腔镜下右肾肾周筋膜的分层结构,为腹腔镜筋膜入路右肾切除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国内外学者对肾周筋膜研究的基础上结合CT肾周筋膜的呈现,对经腹途径腹腔镜下肾周筋膜分层结构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好手术的筋膜入路及分离途径并应用于指导经腹腹腔镜下右肾切除术,记录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来自阳江市中医医院和人民医院的45例患者的术中肾周筋膜观察结果及手术时间、出血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经腹途径腹腔镜下肾周间隙周围存在一个潜在连续的由疏松纤维条索填充的无血管层面,这个无血管层面存在于相邻的两层肾周筋膜之间,45例患者均按术前设计的手术路径顺利完成手术,其中42例患者可以很好或较好的保持筋膜完整性的情况下完成分离,2例脓肾患者及1例无功能肾患者由于粘连明显未能保持分离面筋膜完整性,平均手术时间73 min,平均出血50 ml,术后引流管时间2.7 d,术中无肠管及下腔静脉损伤病例,术后无肠漏及严重的继发出血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肾周筋膜的分层结构及肾周间隙周围存在的连续的潜在无血管层面为经腹途径腹腔镜筋膜入路右肾切除有效的解剖依据,经腹腹腔镜下筋膜入路右肾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可以让手术更加安全及出血更少。

  • 标签: 肾周筋膜 肾周间隙 肾筋膜 腹腔镜 肾切除术 层面外科学 解剖学
  • 简介:由于肾上腺位置深在,开放性肾上腺手术视野暴露困难,自1992年开展首例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以来,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就改变了传统开放性肾上腺手术暴露困难的弱点,并且由于其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和并发症明显减少,而且其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并逐渐成为目前肾上腺疾病手术治疗的“金标准”。

  • 标签: 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 后腹腔镜 肾上腺手术 暴露困难 “金标准” 肾上腺疾病
  • 简介:肾上腺淋巴管瘤(adrenallymphangioma)是一种少见的肾上腺良性肿瘤[1]。国外自2000年以后方开始有专门的文献报道,国内的文献报道亦多为个例报道。故目前对其病因及诊治方式尚不明了,通常认为肾上腺淋巴管瘤属于无功能的肾上腺囊肿范畴。本单位近期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女,67岁,因“间断性右侧腰腹部隐痛不适2周余”于当地医院就诊,行CT平扫发现肝脏

  • 标签: 右肾上腺 肾上腺良性肿瘤 淋巴管瘤 肾上腺囊肿 个例报道 ADRENAL
  • 简介:YBS-5050型圆捆包膜机.是由天津尤耐特机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青贮微贮包膜专用设备,可将捆扎机捆扎好的鲜秸秆类和鲜草类圆草捆进行自动包膜。这种青贮方式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最灵活,也是效果最好的青贮微贮方法;裹包青贮最大的敌人是在饲喂前破包.破包将会影响牧草质量,致使霉变腐烂。因此,一旦发现破包要马上用粘贴纸封住破口(连封三层)。

  • 标签: 50型 包膜 青贮方式 微贮方法 专用设备 机械技术
  • 简介:摘要肾包膜下积脓(RSA)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机制不明,CT为诊断该病的重要辅助检查。本文报道2例RSA患者,1例及时予清创引流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例拒绝行清创引流,病情加重而死亡。该病发病急,进展快,充分的清创、引流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 标签: 尿路结石 肾包膜下积脓 泌尿系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特发性肾包膜下积液患者行后腹腔镜下肾包膜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特发性肾包膜下积液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经过。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均无明显诱因出现患侧腰部胀痛不适,无外伤或医源性损伤病史。经B超及增强CT显像检查明确诊断为肾包膜下积液。所有患者均行后腹腔镜下肾包膜切除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并发症出现,平均随访12月(6~18月),无1例肾包膜下积液复发。结论特发性肾包膜下积液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明确,治疗上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后腹腔镜下肾包膜切除术疗效确切,长期随访未见复发。

  • 标签: 特发性肾包膜下积液 后腹腔镜 肾包膜切除术.
  • 简介:摘要肾原发性髓外浆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骨髓外的浆细胞单克隆增生性惰性淋巴瘤。本文报道1例原发于肾脏的髓外浆细胞瘤。腹腔镜下右肾输尿管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组织形态表现为肿瘤由分化较成熟的具有浆细胞特征的瘤细胞构成,细胞形状大小均匀一致,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偏位,光镜下呈现车辐状。免疫组织化学CD38、CD79α、MUM1、Kappa及CD56阳性。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脏Laennec包膜最早于1802年由法国医师Laennec发现并报道,但在此后200余年未得到足够重视。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肝脏外科的快速发展,以及精准肝切除理念的不断深入,肝脏的精细解剖结构——Laennec包膜重新回到外科医师的视野中。最近有学者在组织学上证实了肝脏Laennec包膜的存在,发现其覆盖在整个肝脏表面,同时沿着肝脏的流入道和流出道衬于Glisson鞘和肝静脉周围肝实质的表面。因此,基于Laennec包膜的肝切除手术入路,有望将目前的Glisson鞘入路和肝静脉入路统一,为建立规范和标准化的肝脏手术方式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肝脏 解剖学 Laennec包膜 肝切除入路
  • 简介:存储混合型是目前研究较多的控制释放体系,但由于其机理较为复杂,目前尚未建立合理实用的动力学模型.以混合药膜包膜体系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释放动力学的简化模型并获得了解析解.实验数据表明,该模型适用于描述药物装填量大于饱和溶解度的药物释放动力学行为(相对偏差小于3%).根据该模型还从理论上分析了两种限定条件(DmDf和DmDf)下药物的释放特征:当DmDf时,释放速率变为常数,达到零级释放,其释放速率与药膜无关,这为零级释放缓释体系如何控制释放速率和药物释放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当DmDf时,药物的释放速率与药膜中的释放系数、溶解度和药物的装填量有关,与包膜过程无关,其释放过程类似于混合药膜缓释体系.

  • 标签: 控制释放 扩散 巯嘌呤 混合药膜 包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