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冷战的结束,地理空间的认同取代了意识形态的认同,地区合作成为各国谋求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手段和政策取向。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因素,南亚最大的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一直没有实现关系正常化,阻滞了地区合作的开展。通过建立稳定的印巴关系,进行互信建设,推进制度化建设,培育地区认同,南亚地区可以通过合作安全实现地区整合。合作安全是南亚地区合作的基本范式。

  • 标签: 南亚 地区合作 地区认同 地区主义 合作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广州地区医院护士职业认同现状并分析影响职业认同感的因素,为提高护士职业认同提出建议。方法对广州地区医院护士开展问卷调查,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被调查护士的职业认同整体平均分为3.51分,不同年龄、护龄、文化程度、职称的护士其职业认同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月收入、夜班天数、科室的护士其职业认同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被调查护士职业认同现状有待提高,月收入、夜班天数、科室为影响因素;政府应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患者合理分流,缓解医院护士工作负荷,降低职业倦怠对职业认同的负面影响;医院应合理安排护士工作量,多方位关怀护士,提升护士职业认同感。

  • 标签: 医院 护士 职业认同 影响因素
  • 简介:当代中东政治舞台绝不仅仅是民族国家在唱主角,也同时属于超民族和次民族。长期以来,中东地区大量存在的种种次国家认同和超国家认同不但对中东国家认同构成了持续而强有力的挑战,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中东各国内外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因而认同便成为解读中东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视角。从认同的对象或内容、建构因素、涵盖的地域范围上讲,可以顺次将认同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身份认同与观念认同;内生认同与外生认同;超国家认同、国家认同与次国家认同

  • 标签: 中东 国际关系 认同
  • 简介:正确的民族认同能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的自我认同和凝聚力,也是民族个体拥有健康心理和形成国家认同的重要前提。作为瑞丽傣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机构及职能部门,需要加强对当地傣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指导,唤起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肩负起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任。同时培养他们熟练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正确看待各民族文化,增强跨文化和跨民族交际能力,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些措施对于加强地处边疆的瑞丽傣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向心力,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瑞丽 傣族 学校教育 民族认同
  • 简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推进民族地区农民对基层政府的认同中存在内在优势、内在劣势、外在优势和外在劣势,必须综合分析其内外环境得出策略,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民族地区农民对基层政府认同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政治认同 民族地区 基层政府 农民
  • 简介:摘要“对祖国的认同”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和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 标签: 新疆南疆深化&ldquo 对祖国的认同&rdquo
  • 简介:缅北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使缅北地区成为一个复杂而敏感的区域,缅北地区大量华人华侨成分复杂,有已入缅甸国籍者,也有未入者,还有无国籍者。如此复杂的情况下,缅北地区华裔青少年在国家认同方面有着怎样的特点值得探讨。

  • 标签: 缅北地区 华裔 国家认同
  • 简介:边疆民族地区认同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中有很多问题和事项务必要注意,比如在认同的视角上要尽量拓宽,建构起包括中国梦的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国家安全在内的大视角体系:在认同的序列上要坚持以国家认同为先导:在各种认同的关系上要坚持进行科学整合、整体推进;在各种身份认同上要坚持协同创新;在认同与认异关系上,要防止认同碎片化和反向化;在认同建设的内外关系上,力求一体化和系统化行进。通过这些方面的处理.我国方能顺利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各种认同建设,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对全国的向心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从而增强国家对边疆地区的整合、治理和发展力度,推动党在边疆地区治理的现代化建设。

  • 标签: 边疆 少数民族 国家认同建设
  • 简介:东北地区俄裔(俄罗斯裔)的汉语族称有数种,这些汉语族称与俄裔的族群认同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俄裔的血缘构成对他们的族群认同产生一定的影响.

  • 标签: 俄裔 族称 族群认同
  • 简介:边疆民族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及社会环境的特殊性的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心理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内地民族相比都有较大不同。而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上屡屡出现的国家分裂或民族独立运动,大都发生在国家的边疆民族地区,其根源与上述边疆民族的文化和心理特征具有密切关联。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存在着不同于内地的特点,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国防教育,首先要把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即加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教育,引导边疆各族人民冲破本民族的狭小范围、把浓厚的民族意识升华为强烈的国防意识。

  • 标签: 边疆民族地区 国防教育 认同问题
  • 简介: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是保证国家生存和应有地位的重要条件。面对全球化、现代化的挑战,国家认同日渐成为备受关注的学术话语和重要的实践课题。边疆民族地区是国家战略安全的前沿要地,同时,又处于国家认同的"边缘地带"。完善的社会保障是强化国家认同的基础性制度,是搭建个人对于国家归属与忠诚感的桥梁。

  • 标签: 国家认同 民族地区 农村社会保障
  • 简介:思考农村问题,必须涉及农民问题,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一个基本立足点。西南边疆地区乡村治理成效程度与农民对其治理观认同息息相关。农民是乡村社会的主体、也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因此,要实现西南边疆地区乡村良治,必须处理好乡村治理观与农民认同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 标签: 西南边疆地区 农民认同 治理问题
  • 简介:摘要注重“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宣传,是当前新疆南疆地区民族团结教育中重要而紧迫的工作,能够使各族民众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也更应该秉承中华文化的现代气息发扬新疆精神,为完成两大任务凝心聚力。

  • 标签: 新疆南疆注重宣传&ldquo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rdquo
  • 简介:东北地区锡伯族的音乐文化认同是一种双重的音乐文化认同,即对反哺音乐文化认同以及对东北地域音乐文化认同.在这一双重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建构路径,其中基于反哺音乐文化认同的民族音乐文化建构较为关注锡伯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性定位,其建构民族音乐文化的路径是将锡伯族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标识;而基于东北地域音乐文化认同的民族音乐文化建构较为关注锡伯族音乐文化的空间性定位,其建构民族音乐文化的路径是利用东北地域音乐文化民族化的方式来形成新的民族音乐文化。

  • 标签: 文化认同 锡伯族音乐 身份建构
  • 简介:由于工作场所的不断变化和日益增进的灵活性.职业认同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主题。这是因为,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在个体职业认同再界定和职业再定位的持续过程中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它应该为职业和教育与个体认同界定之间的关联指出选择的可能性。

  • 标签: 职业认同 自我认同 职业技术教育 教育领域 工作场所 再界定
  • 简介:新生代农民工在自我认同、对城市的归属感、城市以及乡村的心理距离四个方面和老一代农民工均有较大的差异,城市的壁垒消解了他们对于城市的向往,而对家乡归属感的疏离让他们成为真正漂泊的一代。

  • 标签: 农民工 自我认同 归属感 心理距离 无根状态
  • 简介:摘要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多样性是我国现实国情。不同民族间实现共同的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需要。现阶段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稳定和谐的局面,但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民族问题与民族矛盾,增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对于有效缓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具有重要作用。本报告选取了西北五省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发放调查研究,分析了当前西北五省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并给出政策建议。

  • 标签: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大学生 国家认同 影响因素
  • 简介: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欧洲认同日益成为国内外学界和政界精英所认可的解决目前欧盟困境的决定性因素。而目前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政治、立法领域,对于欧盟司法系统的代表欧盟法院在司法职能发挥过程中对欧洲认同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有所忽视。本文从欧盟法院的制度框架入手,以对案例的分析为媒介,对欧盟法院职能发挥过程中对欧洲认同的影响进行分析,考察欧盟法院对于欧洲认同塑造的可行性、作用、成果和前景,为欧盟发展提供创新性的视角建议。

  • 标签: 欧盟法院 司法能动 欧洲认同 欧盟公民权 法律认同 政治
  • 简介: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民系具有强烈的认同心理,而客家人的这种认同主要表现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客家人认同的心理归属与精神纽带,对文化的认同是海内外客家人追求的根本。客家是一个文化群体。文化是客家民系之根。所谓的血缘认同只能是对某一宗族和亲缘关系的认同,并非对整个客家民系的认同,因此客家民系认同的心理基础与本质是文化而非血缘。

  • 标签: 客家 族群认同 文化认同
  • 简介:尽管“民族认同”已成为学术界不断泛化的话题,但是,关于何谓“民族认同”还存在诸多疑惑.无论是原生论(根基论)固守民族认同乃血缘认同,还是工具论(环境论)坚持民族认同是地域认同;无论是主张从内涵到边缘的研究理路,还是坚持从边缘到内涵的研究取向,客观民族主义与主观民族主义似乎并不完全对立.那么,如何对待民族认同问题?或许理想的途径是既要从民族认同的源来探求内涵,又要重视民族认同的流,去辨析含义.为此,考察“民族认同”的源与流及其认同变迁,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民族认同 血缘认同 地域认同 认同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