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地震往往会触发大量的山体滑坡,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为研究探索土质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本文建立了二维均质边坡有限元模型,模拟计算了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对地震响应中学术界和工程界最为关心的加速度、位移和频谱特性响应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得到以下几点结论:①在坡顶和坡面处,与输入地震加速度时程比较,输出加速度峰值出现的时刻有滞后现象;②坡体内部对输入地震PGA存在垂直和临空面放大作用,同时垂直放大作用呈现出节律性变化的特点;③地震作用下坡体的最大变形在水平方向上出现在坡脚处,在竖直方向上出现在坡肩处;④边坡体内部对输入地震的频谱成份产生滤波作用,滤掉了输入地震中的高频成份,且随着高度的增加,这种滤波作用呈现增强的趋势。

  • 标签: 地震 土质边坡 动力响应 模拟分析
  • 简介:摘要:社会的全面发展,城市建设的稳步推进,很多城市的高层建筑占比也越来越高,所以在当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优化隔震减震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在隔震减震技术的运用中存在若干问题,包括如何有效规避现有的设计缺陷、保障设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利用高新技术对现有隔震减震技术进行改造提升、扩大高素质从业人员在隔震减震工程中的比例等。为保障高层建设工程住房安全性,建筑物结构设计的减震技术和防震措施需要进一步发展。通过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保障建筑物结构设计科学、合理,增强工程结构可靠性,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标签: 复合周期钢结构 随机地震动波 响应与控制
  • 简介:文章依托广州地铁花都广场站马鞍山公园站区间隧道工程,建立地铁隧道地震响应三维数值分析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水平向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地表位移、隧道结构动力响应,并计算分析了不同阻尼、边界条件等计算参数对隧道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 标签: 地铁隧道 地震荷载 动力响应 数值分析
  • 简介:利用陕西省测震台网的25个台站和2008—2010年所记录到的19个地震进行了陕西省Q值及台站场地响应值的计算,得出非弹性衰减Q值随频率f的关系为Q(f)=826.57f0.3538。这说明陕西省处于高Q值区域,地壳相对较稳定,地震活动性相对较弱。计算得到的陕西省数字测震台网25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值,其中,只有铜川台(2~8Hz)、绥德台(12~17Hz)及华县台(6~20Hz)表现出明显的放大作用。

  • 标签: Q值 场地响应 衰减 地震活动性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大量的地震灾害资料与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地震对地下结构的破坏程度与地下结构的埋置深度有着较大的联系。以下文章通过应用数学、物理上的有限元方法,对八种具有不同埋置深度的隧道结构进行地震响应方面的分析,并在实验中应用计算模型的地震输入方法对相关的实验假设进行验证。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理论分析,可以得出地震波输入以及处理方法具备一定的合理性的结论。在实验中讨论埋置深度对隧道结构地震响应,并对衬砌关键节点的竖直以及水平向的加速度和位移峰值等因素进行提取,进而能够研究随着埋置深度的不断增大,加速度以及位移峰值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相关结论。并且在实验中以拱顶作为例子,计算其不同的埋深变化段各种数据参数的变化速率。实验最后,得出了基于不同埋深条件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的结论在地震活跃区进行隧道的修建时,其埋置的深度尽量大于50m的结论。

  • 标签: 不同埋深 隧道结构 地震动力响应
  • 简介:摘要对大跨径斜拉桥长周期地震作用下的响应问题进行探讨,选取普通地震波与长周期地震波进行频谱对比,以某大跨径斜拉桥为例,通过有限元模型建立,对两种类型地震作用下该桥的地震响应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大跨径桥梁的内力及位移响应长周期地震作用影响显著,弹性连接装置的位移控制率较低,在长周期地震作用下导致结构内力增加,液体粘滞阻尼器的参数是否合理,直接对桥梁对长周期地震作用的减震效果起关键作用。

  • 标签: 大跨径斜拉桥 长周期地震动 地震响应
  • 简介: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的加强。文章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与既有市政隧道近接并行的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响应特性进行数值计算,同时还对地层注浆加固的减震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与既有市政隧道紧邻且并行的地铁车站结构而言,地震作用对车站主体结构的水平位移和受力状态均产生较大影响,并且随着两者并行间距的减小,其动力响应也逐步增大。而采用地层进行注浆加固可有效减弱与既有市政道路隧道并行和近接的地铁车站主体结构的地震响应

  • 标签: 超近接地下结构 浅埋地铁车站 地震动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以北京金安桥套筒连接装配式地铁地下车站为背景,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土-结构二维数值模型,通过输入近场脉冲型地震,分析该装配式地铁车站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结果表明:车站结构套筒连接端部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其中侧墙底部最为明显;该装配式车站中柱为最先损坏的部位,且其塑性损伤区域主要集中在套筒连接区域端部。

  • 标签: 地铁地下车站 装配式结构 地震响应 地震动特性
  • 简介:摘要: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巨大的风化差异和频发的地震导致高位危岩落石、崩塌和滑坡灾害频发,严重威胁铁路建设和行车安全。顺层岩质边坡是西南山区分布最为广泛的边坡类型之一,在风化作用下,岩质边坡内部存在大量的非连续结构面,包括层面、节理及软弱夹层等,导致边坡的动力响应与破坏模式也更为复杂。

  • 标签: 软弱岩层 反倾岩质边坡 动力响应 破坏模式
  • 简介:摘要:竖向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功能性建筑,其危害不容小觑。选取汶川地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竖向地震衰减关系进行研究,同时分析场地效应、上下盘效应与地震的内在关联,以此获取汶川地震竖向地震衰减关系的直观特征,有效捕捉地震特征。

  • 标签: 汶川地震 竖向地震动 衰减关系
  • 简介:摘要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动力分析,通过对设置抗震缝与未设抗震缝的隧道震动响应,及设置不同间距抗震缝对隧道影响两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在不同烈度下设置抗震缝及抗震缝间距对隧道抗减震效果的影响规律。

  • 标签: 隧道工程 抗震缝 有限元方法 动力分析 减震效果
  • 简介:摘要为了对比不同断层倾角对衬砌地震响应的影响差异,分别取倾角为45°、60°、90°三种工况,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动力分析,研究地震响应作用下不同倾角断层对隧道结构的影响规律。

  • 标签: 隧道工程 断层倾角 有限元方法 动力分析
  • 简介:采用H/V谱比法,利用安徽强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计算了3个强震台的场地响应.结果表明,当台站场地为基岩或覆盖层较薄时,由地脉动和S波数据分别计算出的谱比曲线一致性很好.当覆盖层大于30.5m的时候,两者的放大因子有差异,即用S波计算的场地放大响应要明显大于用脉动计算的场地响应.

  • 标签: 强震台网 强震动记录 H V谱比法 场地响应
  • 简介:利用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远场强震动记录,研究太原盆地厚覆盖土层对长周期地震的影响,并将其结果与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土层反应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厚覆盖土层对长周期地震有很强的放大作用,覆盖层厚度越厚,峰值出现的周期越大,而相对于基岩最大放大可达9倍左右。另外,对于厚覆盖层的场地,观测结果与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计算结果在一定的长周期范围内差别相当大,相对于基岩,观测结果的放大系数至少高于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计算结果的2倍以上,最大达到近9倍。

  • 标签: 强震动记录 汶川地震 场地影响 长周期地震动
  • 简介:本文对地震地形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主要对局部地形几何形状,入射波的入射角度、频率,震源相对位置及震源深度等因素对地形效应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介绍了地震数值模拟在地震地形效应研究中的应用,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 标签: 地形效应 局部地形几何形状 震源特性 地震数值模拟
  • 简介:本文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8.0级地震中获取的420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在这次地震中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的50多个台站获得了大于100gal的加速度记录,有46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的断层距小于100km,使中国大陆近断层区域所获得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数量成倍增加。本文依据这批数据,对汶川大地震震动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此次地震断层附近地区的PGA衰减规律,并利用此规律模拟了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峰值,绘制了PGA分布图、竖向PGA与水平向PGA比值图;给出了汶川地震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反应谱、上盘效应、竖向效应、速度大脉冲效应等地震特征,这些特征可作为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的依据并供灾区重建时参考。

  • 标签: 汶川8.0级地震 加速度记录 强震动特性
  • 简介:摘 要:在我国发展过程中,我国交通领域实现全面优化,随着整个交通领域的增强,对地下结构控制力理论以及设计方法可以被广泛应用。目前,在计算分析中,基于其有限元方法,可以考虑不同的地震特性,以了解其对地铁车站结构影响。经过集中分析,表明在其能量集中阶段,其地震荷载对于地铁车站自身结构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且其整个应力以及位移数值较大。需要对不同的地震输入方式进行综合比较,便可以得知其地震特性的应力计算,以便在后续施工过程中,能够根据地震特性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减轻地铁车站出现安全事故的几率,保障地铁有效运行。因此,本文将就地震特性对地铁车站结构影响分析展开讨论。

  • 标签: 地震动特性 地铁车站 结构分析 应用研究
  • 简介:本文阐明“大地震”与罕遇、极罕遇地震作用的区别与联系。并以龙门山地震带中段的北川.映秀潜在震源区为例,揭示“大地震作用”与罕遇、极罕遇地震作用的联系。指出了当前抗震设防体系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抗大地震作用”应该考虑极罕遇地震的影响。

  • 标签: 大地震 罕遇地震动 极罕遇地震动 超越概率
  • 简介:在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和《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用,CECS160:2004)》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广东地区的场地和地震作用特点,确定出了广东省甲、乙、丙类建筑不同设防水准的地震峰值加速度,以及广东省91个城镇的特征周期分区值,为广东省建筑物抗震设计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地震参数。

  • 标签: 广东省 抗震设计规范 场地 地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