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士大夫精神为主题,论述李大钊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关怀。阐述了士大夫精神的核心和本质,一是经世济民的理想,二是道德和政治秩序。士大夫精神贯穿在李大钊的生命历程和不同时期的政治关怀当中。对于李大钊的个案研究,可以了解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 标签: 士大夫精神 政治关怀 李大钊 精神世界
  • 简介:摘要本文结合杜甫的身世,选取了杜甫的《兵车行》、《北征》、《春望》三篇典型诗歌,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分析了杜甫的忧国忧民形象及家国情怀。

  • 标签: 杜甫诗 士大夫 家国情怀 忧国忧民
  • 简介:封贡制度向近代条约体制让步是晚清的一个显著特点。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天朝上国"中国被迫承认与西方列强在外交上的平等关系,西方列强不再是不受中华文化所醇化的"化外之邦",而是与中国平等的敌体国家。中国虽然被纳入条约体系,但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封贡关系亦能维持,故士大夫的"天朝上国"心理还很普遍,多数士人在心理上仍顽固地视西方各国为蛮夷之邦。

  • 标签: 封贡制度 近代条约体系 天朝上国 士大夫
  • 简介:在宋代民间诉讼风潮以及法律庞杂化、理性化、近世化的时代变迁下,宋代士大夫形成了“争诵律令”的习法风尚;树立了“在在持平如衡,事事至公如鉴”的司法公正理念;践行了“田婚之讼,惟以干照为主”以及“金科玉条,凛不可越”的依法审断精神。实际上,即使在涉及血缘或姻缘关系的家产讼案中,情理亦难以颠覆法律。宋代士大夫群体的上述法律品格彰显了中国传统司法公正性、确定性的真实面相;昭示了法律随社会变动而变动的法律哲理,为我们深刻认识宋代司法的近世化转型,乃至匡谬学界所谓古代“伦理司法”旧说,皆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同时,对于当代转型时期“法治中国”的建设亦不乏历史的启迪与自信。

  • 标签: 宋代士大夫 民事审判 情理 依法审断 确定性
  • 简介:吹唢呐,敲锣鼓,欢迎村里来了洋大夫,老乡们用家乡饭菜来招待,他们都说窝头很香,更爱吃鲜鱼炖豆腐。村里来了洋大夫,态度和霭热情十足,真心为老乡来看病,好像当年的白求恩大夫

  • 标签: 大夫 白求恩 老乡 真心
  • 简介:本文据汉代出入宫廷的门籍制度,分析史料,推断西汉後期,御史大夫寺已不在皇帝居住的未央宫内,并改称御史府。外迁时间在昭帝朝,起因是元凤元年(前80)九月,御史大夫桑弘羊卷入燕王旦、盖主以及上宫桀父子的谋反。平息此事後,霍光借机将御史大夫寺迁到宫外,并在宫中与诸卿中大力安插自己的亲信故吏,乃至子弟。这一事件成为霍光独揽大权的关键。御史及御史大夫原先的重要职责是制定律令草案、保管律令与监督律令的执行。随着西汉政权百余年来律令建设的积累,以及统治思想的变化,制定律令的任务逐渐弱化。御史府的外迁是其外朝官化的起点,这进一步使之成为丞相的辅佐,参与日常事务的处理,留在宫中的中丞与侍御史则转为以监察为主。《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所述乃是转变後的职掌与设置。

  • 标签: 西汉 门籍 御史大夫寺 位置变迁 职掌 律令
  • 简介:吴印咸先生的摄影作品《白求恩大夫》创作于1939年,它为我们留下了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前抢救伤员的身影,被几代中国人所熟悉和喜爱,知名度极高,已成为中国摄影艺术史上的经典。它最早发表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晋察冀画报》1942年7月7日创刊号上,1960年被用于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邮票中。1990年,中国与加拿大联合发行"诺尔曼·白求恩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邮票时,其中一枚名为"诺尔曼·白求恩在中国"的邮票也是根据此幅摄影作品设计制作。

  • 标签: 诺尔曼 联合发行 摄影作品 华北抗日根据地 摄影艺术 敌后根据地
  • 简介:她师承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祝谌予教授,在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与研究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她秉承"在扬弃中发展中医"的思想,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高尚医德,赢得无数患者的信任和追随。患者说找她看病"放心、舒心、暖心",她就是患者心中的"良大夫"——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梁晓春。在扬弃中发展中医"治疗技术谁更强"?从西医传入中国的百年间,中西医功效之争从未停止过。

  • 标签: 中西医结合诊治 高尚医德 糖尿病肾病 苍生大医 医德教育 大医精诚